北方園林
頤和園
頤和園,清朝時期的皇家園林,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片段閱讀
萬壽山不高,山坡很緩,林木、灌木相間而生,具有濃郁的自然氣息,每棵樹木上還掛有小小的說明牌,供游人辨識。我們經常從后山拾級而上,沿途看到落地的成熟松塔,就會撿拾起來,看看里面是否還有松子,再與生長在樹上的松塔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山頂聳立著宏偉的建筑佛香閣。極目望去,周圍數十里的景色盡收眼底,萬壽山在遠處西山群峰的屏障中和近處玉泉山的陪襯下,小中見大,氣勢非凡,蒼松翠柏,秀色蔥蘢。昆明湖又恰到好處地把山景全部倒映出來,湖光塔影,交相輝映,近處的湖面上還有十七孔橋飛架湖心。
園內還有一處位置偏僻、游客較少、田野氣息濃郁之所,這就是位于西北部的耕織圖景區,也是一個了解民生之疾苦、稼穡之艱難的好地方。我們一般從南如意門或西門入園,過玉帶橋后不久便能看到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的“耕織圖”石碑。景區有一處游廊,游廊兩側分別展陳著元朝畫家程棨繪制的耕織圖摹刻,藝術地再現了古代男耕女織的場景。
(作者席曉艷,節選自《結緣頤和園》)
晉 祠
晉祠,位于山西太原市,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譽為“晉祠三絕”。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集約載體。
●片段閱讀
在山西諸多景致中,晉祠是獨一無二的,我過去就有這樣的感覺——它有一種江南的韻味:明媚、纖秾、水靈。前兩次到晉祠都是春夏季節,綠柳扶疏,清流淙淙,有這感覺不奇怪;這次是冬季,居然感覺依舊。一進園門,巨大的百年老柳綠葉垂垂,并未落盡,給人一陣驚喜。園中綠樹仍多,可見這里已形成一種特殊的小氣候。大道兩旁有幾棵1300多年的古槐,虬枝傲骨,蒼勁婀娜,仰頭看去,密密麻麻的枝干如網,以天空為背景,儼然一幅宋元工筆。再往前走,就是層層疊疊的大殿樓閣在無數古木中的穿插輝映之美了。
我總是愛將晉祠與江南園林相比,因為我覺得,它們之間確有共同的建園理念,它們都以精致為美,而不像頤和園那樣,以大為美。當然,它又不同于蘇州園林,它是北方特有的美,屬北國江南,是一種更顯闊大的精致。我以為,晉祠與蘇州園林區別有三:一是它依山而建,借著山勢的起伏,層次更為分明,尤其是進入園子的后半部分,從圣母殿往上看,那前后上下烘托的氣勢就更迷人了。二是畢竟北地面積富裕,大殿小閣,均極疏朗,整個布局從容大度,雖仍強調精致,卻沒有蘇州園林的逼仄局促。三是它更為古樸蒼老,雖青翠仍在,卻是老樹逢春的氣息,即古人論畫所說的“蒼潤”,這是最讓人動容的。
(作者劉緒源,節選自《晉祠隨記》)
江南園林
留 園
留園,曾名“東園”“寒碧山莊”,位于江蘇蘇州市,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始建。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代表清代風格,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整個園林采用不規則布局形式,使園林建筑與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留園內亭館樓榭高低參差,曲廊蜿蜒相續,頗有步移景換之妙。
●片段閱讀
十幾年前,留園要比現在略顯落寞一些,范圍也沒今天宏大。光是茶室吧,現在是專門辟出一塊來作小賣部。喜歡吃茶的,可以邊品茶邊賞景,那些廳堂廊榭、重園疊戶、池塘湖石,都在眼底;餓了累了,在這里可歇歇腳,放松放松;煩了悶了,來這里賞賞景,解解乏,分散分散思路。這里,有古老的銀杏樹,還有巧奪天工的花草湖石,一樣一樣,美不勝收。東面一角,新辟出一塊幽徑往復的卵石綠地,湖石草木遍布。據說,這里原是處梅園,后辟作湖石草木園,很是明凈疏朗。
沿廊左繞右繞,不覺來到了“又一村”西側。這里,曾被據為花木盆景房用地,不知何時辟作一片開闊地帶;聽說,現已恢復到園主最初的養鴨放鶴的原始風貌境地。沿著一條條幽徑,攀上湖石泥土堆成的假山。面前,是一片矮草、淺塘、瘦亭,柳樹、梅樹夾雜其間,幾株樟樹,遮天蔽空,散居土山院內;池邊,有白發老者在持板畫畫,周邊四際,一堵堵粉墻高院,阻隔了內外兩界。一種山野郊外的味道。
(作者張蘇玲,節選自《冬日重游留園》)
拙政園
拙政園,位于江蘇蘇州市。全園分東、中、西三部分,另有住宅部分現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拙政園的整個環境雖由人工建造,自然生態的野趣卻十分突出,尚保留著明代建園之初的風范,被認為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和中國園林藝術的珍貴遺產。
●片段閱讀
若墅堂“紙帳”般輕盈、素潔。從繁香塢看去,堂前雜植牡丹、芍藥、丹桂、海棠、紫瓊等花卉。空闊的建筑里,單單陳列一對老藤杌凳,時間在此飛逝,若墅堂空無一人,童子端酒行走在花叢里,朱欄延伸到畫面之外。屏息,空氣里蜜蜂摩擦著翅膀嗡嗡作響。
爾耳軒茅草結廬,顯得淳樸,一株古樹突兀生長于怪石之上。從跨越水面的小飛虹上回望,被樹林遮蓋住一半的夢隱樓,飛檐翹角,有宋畫里仙山樓閣的凜然。遠山,白云升起來了,欄桿內帷帳低垂,夢隱樓是園主曾夢見的隱居之地。
“歲寒心事存貞白,憑仗高樓莫吹笛”,嘉實亭就伴著梅花,登臨石階而上,雙松盤繞。芙蓉隈介于小滄浪與小飛虹間,多種植木芙蓉。圍繞園中大片水塘建成的小滄浪,亭子上也有垂下的帷幕簾障,水閣結構的亭子幾乎浮在水中,是避暑的佳處。
(作者蔣暉,節選自《淡墨停云拙政園》)
嶺南園林
清暉園
清暉園,位于廣東佛山市,是始建于明代的嶺南園林建筑。清暉園構筑精巧,布局緊湊,建筑藝術頗高,建筑物形式輕巧靈活,庭園空間主次分明,結構清晰。利用碧水、綠樹、古墻、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臺樓閣交互融合,集中國古代建筑、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于一身。
●片段閱讀
漫步園中,陣陣清風撲面而來。精巧的建筑有池塘假山的襯托,庭院顯得古樸靜謐,花木修剪得疏密適度,風兒吹落樹上的枯葉,才偶爾劃破院中的寂靜。
園中的船廳最引人入勝。這是舫樓與樓廳建筑的綜合體,平面像舫,主體似樓,前后艙之間有一道間隔,飾以木雕鏤空成芭蕉和竹葉圖案,走道兩側裝飾著精致的欄桿。往下看,一池清水碧波蕩漾,使人仿若置身船上,又似行走在蕉林翠竹蔭蔽的珠江三角洲水鄉之中。
清暉園墻體和檐漏都是淡灰色,室內墻壁下半截鋪水磨方磚。院中生長著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自然美的圖畫,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仿佛在流動、在歡笑,星星點點的花兒開放著,泛著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帶給人們安靜閑適的感覺。
清暉園的水景曲折有致,婀娜有情,具有鮮明的嶺南水鄉特色。池塘中放養了無數錦鯉,在荷葉間穿梭嬉戲暢游,使得水面浪花濺涌,讓靜止的池水流動起來,真是一幅“水清荷綠魚兒肥”的景象。
(作者施云桂,節選自《漫步清暉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