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凌
文題呈現
如果有一個交流的機會,可以說出自己最想說的事、最想說的話,你會說什么?說給誰?最真誠的聲音來自心靈深處,有人渴望說出,有人期待聽到,講述與聆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請以“來自心靈的聲音”為主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抒真情,表真意。題目自擬,體裁不限(詩歌除外)。
寫作引導
這是一道主題作文題,明確限定了寫作范圍,降低了審題難度。以“來自心靈的聲音”為主題,只要是吐露心聲,就不會偏題。本次作文選材范圍很寬泛:關于自身成長、家人相處、學校生活、社會發現等內容都可以納入選材,表達出對人、事、情感等方面自己真實的內心所想即可。
寫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既是“來自心靈的聲音”,就應該用真誠、質樸的語言進行講述,文字過于講究或華麗,會顯得刻意,刻意則會失真,讓讀者懷疑是否為“心聲”。
2.作文重點應該是“吐露心聲”,所以不能讓敘事成為重點喧賓奪主。過于看重構思與情節,一波三折懸念迭出,也會沖淡內心活動,表達不出最純粹的心聲。當然,一味傾訴也不可取,會使作文空洞乏味,需講明心聲因何而起。所以,在寫作時一定要注意敘事與內心獨白的比例。
下水文章
感謝你,一直伴隨我的自問意識
回望走過的路,很多時候都得益于自問意識。倘使沒有它的陪伴,未必會有今天的我——積極努力又心懷感恩。
我的自問意識,萌發于少年時。
20世紀70年代末,剛剛恢復高考,村里就有個大姐姐躍出“農門”考上了大學,還是北京的中央財經金融學院。想想吧,北京,一個對我們來說流光溢彩的名字,聽著都心潮澎湃;“財經金融學院”,我似乎看到灰姑娘正推開金碧輝煌的宮殿大門,滿眼都是燦爛。
她家恰好跟我家在一條巷子,相隔不遠。年少的我每每經過人家門前,總會放慢腳步多看幾眼:低矮的門樓,推開時吱吱呀呀的兩扇木門,經年累月不堪重負的土院墻……可這一切在我眼里都熠熠生輝,連她家門口的樹都長得格外精神。每次經過時我總會暗暗地問自己:“你能像她一樣考上大學嗎?”
很慶幸在年少時有這樣一個人,也很感謝年少的自己,能自覺自愿地將她視為榜樣。在之后崎嶇的求學之路上,無論狂風刮、暴雨砸,我都不曾退卻半步,頂風冒雨披荊斬棘,無需師長督促,只堅持著那持久又強烈的自問,只為抵達心之所向。
即將進入大學就讀。我站在校門口,沒有興沖沖地直接奔進,而是凝望著那塊校名石。那一刻,我問自己:“你怎樣度過在這里的時光才算不負自己?”
學習的間隙,我學過舞蹈唱過歌,嘗試過繪畫書法,也彈過鋼琴抱過吉他,摸過球拍打過排球……曾因備戰高考而刻意壓抑的,都在大學里復蘇了。種種嘗試后,我的照片貼上了閱覽室那塊固定的玻璃窗。
我的青春,汗水常流卻神清氣爽,踩著歡快的節拍自成風景。離開學校,回望,精彩的往昔化作了甜美的笑靨。
即將走上工作崗位前的那個晚上,我失眠了。
回母校做老師?曾經的校園生活,老師們的模樣,都被喚醒了。自知愚鈍的我也渴望像他們那樣扎根于孩子們的記憶深處。我問自己:“你能做得像他們一樣好嗎?”
工作中,生活里,那些做事從容可靠,為人謙和友善,學識淵博并還在不斷提升的前輩們,都是我追逐的光。他們可以做到撇開家庭背景視所有孩子為親人,這更是我應該具備的。從教28年后的今天,我也有了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眾多“親戚”。
突然覺得,自問多像人生的導航儀啊,它可以給自己確定方向。人,是應該經常自問的,就像此時此刻的我,還在問自己:
“你還是那個干凈純粹的自己嗎?”
“你活成了年輕時夢想的樣子嗎?”
“你擁有了自己渴望的生活嗎?”
“滿臉滄桑的你,心里還有熱愛嗎?”
問吧,常常問,就不會茫然、不會徘徊、不會迷失自己。
多年后,我的孩子考進了中央財經大學,它的前身正是少年時我渴慕敬仰的那個大姐姐就讀的學校。我很釋然,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原來躲在這里啊!
感謝你,萌生于年少時的自問意識,默默引領著我遇見喜歡的自己。
●教師自評
本文源于一次交流,一文友問我,你為什么總是精神抖擻腳下鏗鏘?我的回答是,我一直在自問,在一次次自問中明確方向,擺正自己的姿態,走好腳下的路。本文正是敘寫了我通向心靈脈絡的清晰路徑。“年少時”“站在校門口”“回母校做老師”“此時此刻的我”,每個階段,我都在自問中給自己預設了前行的方向,所以不會偏航,不會懈怠。如果說文章的最終使命是為了讓讀者在吸納中有所提升,那么希望本文會讓讀者們看到“自問”的意義,從而開始自問。
學生習作
心 聲
◎方 璇
有一種聲音,只在心里響起,其實它是多么渴望被聽到啊。
女 兒
因為一件小事,一件雞毛蒜皮大的事,我和他又吵架了。
我不知道是我進入了叛逆期還是他進入了更年期,反正我倆就像兩包火藥,只需一丁點火星就能立刻燃爆。就像剛才,僅僅因為“攪蛋液時應該順時針還是逆時針”這個無聊到了極點的問題,我們就吵得臉紅脖子粗。
竟然讓我滾?好吧,如你所愿!
父 親
我本不想和囡囡吵架的。昨天我在手機上看到“順時針攪拌蛋液不會破壞營養”,就和她媽講了,她媽說我成天凈看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東西,我也是性子急,嗓門大了點,囡囡就生氣了:“別整天指揮我媽干這干那的,有本事自己做!”聲音很大,像吼一般。
天!哪有這么跟自己親爹說話的!沒人知道我的心有多疼,我能感覺到它正滴著血。我一個大男人竟突然想哭,但我曾和囡囡說過,不準輕易流眼淚,于是情急之下憤怒地吼了聲“滾——”
唉,平時倒沒見她這么聽我的話……
女 兒
我走在大街上,腦海一片空白。我不知道要去哪里,只知道自己必須不停地走,因為停下來我會哭。
我后悔了,在我關上房門的那一刻我就后悔了,我想推開門沖他甜甜地笑一下,然后賴在他懷里撒嬌。但是我的自尊心促使我的雙腳繼續向前走。
其實我是愛他的,雖然我從沒有說出來過。
父 親
“她會去哪兒?”我在客廳里踱來踱去,坐立不安。其實了往外沖的時候我就想阻止了,可我的自尊心讓我站在了原地。
“你這個女子(陜西方言,姑娘)和你一樣,牛脾氣,半點說不得……”她媽又急又氣地說。
我很擔心,也很后悔,你說一個女孩子家大晚上往出跑多危險!我的眼眶濕了……
女 兒
我終究還是回去了。在我進門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他臉上沒來得及抹去的淚水。他總教育我不準輕易流眼淚來著。
“這么晚才回來,干啥去了?”他的語氣依舊強硬,可不知為什么,我卻感受到了溫暖。
后 記
可是,愛怎么會是彼此傷害的理由呢?為什么有些話只能在心里回響?
【陜西合陽縣城關中學】
●點評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一件事,而看不到事情背后涌動的內心活動。本文通過角色的不斷轉換,展現了女兒的委屈、懊悔、理解,以及父親的抱歉、擔心、著急,讓讀者走進了二人的內心,語言質樸真實。讀完此文,父女二人的心理活動或許會觸動讀者,讓大家意識到溝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