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捷
(山西大學新聞學院 太原 030000)
人們在提及故鄉或居住地時,常會講“這個地方是我家”,而不會使用空間一詞。依照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看來,地方表示的是一種對世界的態度,強調主觀的體驗。“地方感”一詞是人文地理學中的概念,與新聞傳播學科結合后組成媒介地理學。地方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包容性概念,包括地方依戀與地方認同兩個維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球仿佛被連成一個村落,依據地理位置劃分的地方的概念日益變得模糊起來,也即梅洛維茨口中的“消失的地域”。現代媒介的發展無時無刻不在顛覆傳統的媒介地理,“地方感”正在消失,人與地方置身于一個多重流變中的傳播語境。
地方感的構成,不僅與個人直接的情感體驗相關,同時媒介在其中也起到很大作用。人的地方感趨向于現實空間和媒介空間共同作用的結果,包含了傳統地理空間親身體驗形成的地方感、媒介地方感。它的產生可能源于親身體驗后產生的情感,如對家鄉的依戀、在某地旅游后的感受,也可能源于一種受大眾媒介報道影響的想象,如被當地的自然、文化或其他特質吸引,形成對地方的向往。地方感并非長期一成不變的,它的產生也不只是單純針對某一地方。
互聯網和媒介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原有的時空秩序,賦予了個體無限連接的可能性,使得個體能夠斷開與地方性空間的關聯,感知體驗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人們的交往空間得到極大拓展,地理距離的遙遠和物理時間的不同已經無法阻隔人獲得關于地方的體驗,由地緣、親緣和業緣關系構建起的社交范圍擴大到由趣緣構建的不同圈層,“天涯若比鄰”似乎已成現實。身處異地的人們能夠隨時進入網絡空間,獲知異地的最新要聞和風土人情,并主動與世界各地的網民進行情感交流。借由虛擬身體在場的線上交往和實體空間中物質身體在場的線下交往相互交叉,物理身體與媒介身體二者共同營造人對地方的感知。在媒介空間中數字身體可以自主漫游到任意城市,自主選擇自己的情感歸屬。數字身體隨時切換到新的地方,通過人的感官延伸仿佛置身到過往未觸達的空間中,獲得新的媒介體驗。在使用媒介和接收媒介信息的過程中個體實現情感的空間化轉移,即物質身體和思想情感歸屬在不同地方,當前網絡空間中出現的由于對某地的喜愛將當地稱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上輩子我一定是當地人的現象也證實了這一點。
地方感有兩個面向:一是自己對所在地和故鄉的認知和情感,二是對他鄉的感受和認識。不同人對于同一地方的感受也會不同。針對地方感指向的不同主體,本文提出的重建地方感有三個層次的含義:一是強化本地服務內容以實現本地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二是連接離鄉游子,滿足其對縣域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三是構建互聯網空間中其他個體對地方的認識,將對遙遠的空間的情感想象轉變為親密的情感體驗和書寫,實現從想象到消費之間的跨越。這三重內涵均指向了縣級媒體的內容生產過程,即不僅要滿足本域人民的需求,還要將家鄉宣傳出去。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兼有政治和傳媒雙重屬性的跨界問題。從傳媒的角度來看,縣級融媒體有著不同于其他層級媒體的定位,是媒體融合中的基底。報道縣域新聞、進行輿論引導、宣傳思想政策是縣級媒體的責任和義務。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縣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村、鎮(鄉)、縣、市、省,各級間環環相扣。新時代的縣級融媒體要轉變自身角色,最大限度地調用整合縣域資源,從基層治理的記錄者轉為參與者和推動者。地方感作為人對地方的情感認同,也成為地方媒體傳播地方文化、參與地方治理的新角度。
縣級媒體生長在地方并連接地方人民,對于地方感的塑造有便利性。雖然縣級融媒體中心囿于資金、人才、技術、資源、傳統思想等方面的限制,在發展過程中難以像中央級的頭部媒體短期內迅速形成有較大影響力的媒體矩陣,但它的優勢就在于貼近縣域人民生活區域,有對縣域資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能發揮不可替代的地方感的營造作用。互聯網提供了記憶的存儲空間,保存了縣級媒體過往發布的內容,這些符號成為人了解縣域的憑證和依據。
隨著技術發展,人們的媒介使用和信息消費習慣也發生改變,通過智能設備可以獲得世界各地的信息。然而,同質化內容充斥網絡空間、關注縣域信息的注意力被擠壓、個人的漂泊感等一系列問題也顯現出來。一是雖然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和網絡覆蓋率逐漸提升,但人們對縣級融媒體的認識和了解尚不深入。在“人人擁有麥克風”時代,在營養價值低的娛樂視頻充斥網絡空間時,縣域文化資源等內容在眾多同質化和個人化內容中被淹沒。二是商業力量通過算法等技術控制用戶瀏覽的內容和觀看頻率,讓人短暫放松的娛樂性視頻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主流媒體新聞被關注,用戶關注地方媒體和地方新聞的注意力不知不覺被擠壓。三是海量的信息不斷襲來,并在短時間內形成熱度再隨之減弱,信息的快速流動和有限的注意力資源使得人關注信息的時間極其有限,整個信息接受過程甚至比不上信息生產到消失在人們視野之間的時間差。長時間游離在各類娛樂視頻和淺顯信息中,用戶容易產生漂泊感和空虛感。
因此,縣級融媒體在傳播地方意象、制造地方感方面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發揮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做好工作,承擔起向外界宣傳家鄉、延續傳統文化的責任,體現縣域文化特色和差異性,發掘家鄉精神與故事,傳播家鄉歷史與文化。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縣級融媒體通過營造地方感打造縣域人民情感認同和政治認同,聚攏人的價值取向。從政治視角分析,縣級融媒體是開展文化傳播的利器,是參與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從重建地方感的角度探究縣級融媒體如何進行內容生產提升媒體傳播力、影響力和縣域知名度是有意義的。
縣級融媒體作為地方媒體,傳播的主要內容就是地方的相關信息。地方不只是客觀存在,還是人在此生活,發生情感連接的場所。具體來說,要從傳播內容、表現形式、生產主體方面分析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何重建“地方感”。
面對網絡空間內容同質化現象,縣級媒體要實現內容在地化,真正讓傳播入耳入心,提升傳播的到達性。何為地方?穿梭在各個城市之間,如果不去走訪本地的歷史文化、標志建筑,只是游走在各大商場中,我們很容易產生各地都是一樣的感覺。千篇一律的、工業化下的現代化建筑不足以成為地方,有特色、有內核、有情感才能稱之為地方。重建地方感的關鍵在與打造新的記憶點,類似于西安城墻的媒介化報道使其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淄博燒烤的興起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無論是從衣、食、住、行哪個方面入手,最終都是要體現出地方的差異性和獨特性,賦予地方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方面,縣級融媒體可以通過展示熟悉的街道等物質實體和建筑喚起情感共鳴。對于離鄉游子而言,物不只是物,睹物能夠聯想到相關的人和事。“回到家鄉”不再只是身體在物理空間上的位移,而有了更多樣更豐富的意涵。雖然身處的物理空間沒有發生變化,但思緒和情感已經隨著媒體展示的內容回到家鄉,成為游子和家鄉的親朋討論的話題,也構建起他鄉人對地方的向往。不同個體跨越時空阻隔實現共同在場,在網上對視頻的討論場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互動,共享信息和情感的場域。通過點贊、分享等方式表達認同并實現情感的交流和溝通,評論區內的互動構筑更多共同記憶的回溯,豐富了地方意象,共建起文化記憶。熟悉的地方發生變化,通過媒介搶先報道,認知也隨之改變。個人對家鄉的印象不只停留在自己離開家鄉之時,思鄉的排解也不只通過腦海里的記憶留存,縣級融媒體提供了了解家鄉變化和最新情況的窗口。回到家鄉,視頻內容和現實再次產生互動,進一步豐富了個人對地方的感知和體驗。媒介不再僅僅是表征地方意象的工具,而是能夠將人與地方連接在一起直接建立人地之間的情感聯系的手段。
另一方面,以文化歷史和典型人物為報道內容,幫助人們拓寬對地方的認識和理解。由于縣域面積和個人經歷的限制,人親身到達過的空間是有限的。雖是本縣人民但并非對縣內各處的文化遺產都熟悉,外地群眾對本地知識的儲備更加匱乏。縣域內仍有眾多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古跡、手藝、民俗沒有被發現和報道,而這些內容在當今網絡空間中可能受到熱捧,以文化特色為名片能夠帶動一系列發展,如吸引游客旅游、增加就業崗位、提升本縣知名度等,實現經濟或其他資源的轉換,以此帶動縣域振興。通過縣級融媒體的宣傳,擁有較高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古建筑古文化煥發新的生命活力,提升當地人民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同時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活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文化遺產等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提升現代人對本地文化的了解和認知。
地方感不僅是基于地方這一物質實體空間,還在于地方中的風土人情。因此,對地方中優秀人物、榜樣事跡的報道,同樣能夠激發用戶情感,引導用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推動縣域風氣向好發展。總之,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充分挖掘縣域內文化故事,充分利用縣域特色資源打造特色欄目和亮點,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通過本地內容的展示喚起記憶,達成情感認同,實現情感共振。
雖然內容為王的準則依舊適用,但傳播形式也同樣不可忽視。縣級融媒體中心既要有立足本地發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意識,又要有高于縣域發展、提升縣域知名度的視角。地方感的形成并非是單個報道就能達成,只有形成一定的顯著反映當地特色的報道規模后,地方才能被記住。這就要求縣級媒體打造出專屬欄目,形成持續化和規模化的報道。通過走訪打造文化體驗式節目或將日常生活場景化,增進本地居民、離鄉游子和外地游客對該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在這一過程中,不可忽視媒介技術在地方感的塑造中發揮的作用。相比于文字類報道,視覺圖像更能帶給人沖擊,視頻中呈現的城市影像使得地方更加真切,注重介紹的短視頻和注重深度的長視頻結合能對地方做出更全面的解釋。當前,微信視頻號、短視頻平臺都已成為縣級融媒體短視頻的投放平臺。微信視頻號視頻可以通過好友點贊進行查看,同時便捷的分享功能使得在朋友圈、微信群內能快速擴散,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短視頻平臺通過同城功能供本區域人查看,由于用戶基數更大更廣泛,優質視頻極有可能出圈。因此,借力現有平臺實現內容傳播,探索轉型過程中如何生產出更有影響力的視頻。除此之外,縣級融媒體可推出互動視頻,采用H5等創意傳播形式,提升體驗效果。通過數字身體的進入、虛擬身體的在場加深人的身臨其境感和人對地方的體驗感、依戀感、歸屬感。
媒介技術的發展給普通用戶提供了更多元的呈現平臺和更廣闊的展演空間,圍繞縣域信息生產的不只有縣級融媒體這一官方平臺,普通用戶在地方宣傳中占的比重也隨之增大。各地涌現出以當地日常生活等其他題材為內容或加本地定位進行短視頻拍攝的博主,并在平臺上積累了一定量的粉絲。一類是講土話、抖包袱的拍攝日常生活為主博主,貼近縣域用戶的心理,博得大眾的喜愛。一類是宣傳地方建筑和特色民俗,講解地方文化的博主。其中涌現出一批“鄉村網紅”,縣級融媒體可以聯合當地的視頻博主進行視頻拍攝和內容創作。這一行為對于雙方是互惠互利的過程,有助于提升雙方的用戶流量和影響力。
無論是傳播內容還是形式的討論,都是將縣級融媒體當做內容生產主體,實際上縣級融媒體中心還是本地用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平臺媒介。想要提升地方知名度和影響力,單靠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力量還不夠,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傳播生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縣級融媒體也要轉變觀念,充分發揮互聯網用戶思維。將重點偏向激勵本地用戶的內容生產,滿足用戶的表達需求和表達欲望,實現本地用戶之間及用戶與融媒體中心的互動。以縣級融媒體開發的APP為依托平臺,開設用戶可暢所欲言的專欄,帶動縣域內經濟、文化的發展。
對縣級融媒體來說,如何解決融合又發展的問題,將發展的步子邁穩邁好依然任重道遠。不論是縣級融媒體中心還是其他組織,目的都是為廣大人民服務,機械地完成目標任務無法過關,只有真正關注人民的需求和情感才能真正融入群眾,制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內容。對內,縣級融媒體中心致力于打造本地居民的精神家園,增強本地人與他鄉游子的身份認同。對外,通過打造家鄉特色名片和文化品牌,為宣傳家鄉貢獻力量。既要做好輿論引導和思想動員、發揮好政治功能,又要立足本地生產縣域新聞,發揮好媒體功能。既要作為媒介生產專業內容,又要作為平臺型媒介為群眾提供發聲平臺,通過地方感的培育建造起身份連接。通過重建地方感,不斷提升縣級融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