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玲
(廣州華商學院傳播與傳媒學院 廣東 5113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如今,互聯網技術的更迭帶來媒介形式的變革,短視頻的出現打破了國際間的地理區隔和傳播壁壘。短視頻生產門檻較低,內容通俗易懂,用戶黏性較強,使中國故事的對外傳播更具優勢。抖音作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短視頻平臺,根據KAWO發布的《2023中國社交媒體平臺指南》數據顯示,2022年月活躍用戶達7.15億。
在華外國人憑借其中國本土經驗和異國身份,有效的編碼與解碼,提高受眾對于故事內容的接受度、可信度以及共鳴感,為中國故事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針對抖音平臺上在華外國人群體及其短視頻的研究,對于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興媒介傳播的去中心化特點,使中國故事的講述從民族國家為中心轉向多元化的個體敘事。個人作為短視頻創作與傳播的主體,能夠賦予內容信息以情感溫度,更易觸動觀眾情感。在華外國人作為第三方主體,擁有本土的直接生活經驗和文化體驗,是中國快速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這種“他者”身份與平民視角的短視頻生產與傳播,有利于淡化西方受眾對中國長期存在的刻板印象和抵觸情緒,推動對外傳播。
梳理抖音上的在華外國人賬號發現,他們來自六大洲的不同國家,如韓國、土耳其、意大利、烏克蘭、美國、哥斯達黎加、阿根廷、索馬里、烏干達、澳大利亞等。他們通常是在華留學、工作或與中國人結婚而長期定居中國。這些外國博主擁有雙重生活背景,既經歷本國文化的熏陶,又體驗中華文化的影響,因此對兩國受眾的喜好和習慣有更深刻的了解,成為中國故事的優質傳播者。
在華外國人短視頻博主,往往會在昵稱或個人簡介中強調外國人身份,利用顯著的地域標簽表明自身特征。通常抖音昵稱以“國家+昵稱”或“中文名+英文名”的形式構成,如“意大利的伯妮”“埃尼斯enes”等。此外,他們的個人主頁也常展示與國外博主相關的信息。如博主“rose”的短視頻聚焦浙江麗水的鄉村生活,是外國人在中國鄉村生活的具象表達。她在主頁中寫道,“來自非洲烏干達,熱愛農村生活,熱愛中國”。
抖音中的在華外國博主,職業分布呈現多樣化,包括但不限于全職短視頻創作者、演員、留學生等。主要分為職業創作者和非職業的“草根”用戶創作兩大類。職業創作者憑借高質量的原創內容或獨特的個人風格,積累了相當的粉絲基礎,具備較強的綜合影響力,是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力量。例如,芮丹尼、老馬、伊博等賬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成為在華外國人抖音群體中的“頭部”力量,擁有千萬級別的忠實粉絲。此外,部分博主加入MCN機構,如“包子和餃子和肉丸子”簽約華星酷娛、“意大利的伯妮”加入奇跡山。
抖音平臺還存在許多依靠個人力量完成視頻創作的在華外國博主。他們基于自身在中國的留學、工作及日常生活經歷,或源于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初衷,參與到中國內容的創作中。在選題、策劃、拍攝和制作方面,通常由他們個人完成,如“瑪麗在惠州”“德國馬丁Martin”等。他們抖音賬戶的粉絲數從數萬至數十萬不等。
作為一群在中國從事短視頻內容創作的外籍人士,語言交流是一大重要挑戰。從研究樣本看,絕大多數在華外國博主具有中國留學或居住的經歷,因此掌握相對熟練的漢語。在視頻中,他們主要使用漢語,輔以母語。部分采訪類視頻的語言為英文或中英混雜,但均配備中文字幕。抖音賬號“歪果仁研究協會”的主要成員如高佑思、李星悅等,畢業于北京大學等知名學府,具有較高的中文水平,具備雙語甚至多語能力,這是他們更好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前提。
在華外國博主對漢語的掌握程度各異,他們根據自身的中文水平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部分“老外”甚至會說地方方言。非洲青年“伊博”在沈陽生活近十年,憑借一口地道的東北話塑造了鮮明的個人特色。在他的“‘東北老外’與老外”系列視頻中,運用流利的東北話中文,制造反轉情節,達到喜劇效果,進而傳播東北文化。博主“天使(陜西黑娃)”也運用陜西方言拍攝搞笑情景類短視頻,吸引了眾多關注。
分析抖音中在華外國人賬號發現,盡管博主經歷各不相同,但題材內容大多集中在記錄中國的發展成就,展現中國豐富多元的生活狀況與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以及表達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呈現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1]不少在華外國短視頻博主結合自身經歷講述新時代中國的發展變化。與自我講述不同,他者審視下的中國故事呈現的不再是自說自話,而是在與他者交往建構中的中國故事。[2]抖音中在華外國人正信任并展示著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中國。
體驗“中國智造”的魅力。抖音名為“Jason在中國”的英國籍短視頻創作者在中國居住生活長達10年。他不僅體驗了中國高鐵、地鐵,品味了豐富的中華美食,還走進街頭菜場、鄉村田野和造船工廠等場所,從第一人稱視角記錄在中國的生活、文化探索以及建設變遷,反映新時代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感受中國以民為本的胸襟。“路卡和瑞麗”是一對中意跨國夫妻,在他們的視頻中,一起深入內蒙古地區,探討中國治沙工程,揭示沙漠生態恢復背后的艱辛努力;參觀宏偉的三峽大壩,展示水力發電的非凡成就;踏足以竹產業促進農民富裕為目標的青神縣天池村,親身感受鄉村振興帶來的美好生活。
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國家與民族間的差異性和多樣性為外籍短視頻博主提供了豐富的創作資源。在跨文化背景下,在華外國人的短視頻內容展現了中國豐富多樣的美食與美景、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城鄉景觀、富有人情味的日常生活場景以及新穎體驗。眾多文化符號深受全球民眾的喜愛。
民俗藝術文化的吸引力。博主“阿夫Ashraf”是在中國10年的阿拉伯人。他的抖音“在中國體驗文化的阿夫”系列視頻,得到千萬次播放。例如,阿夫曾到廣西侗族體驗唱山歌、喝進寨酒、打字牌、跳竹竿舞等民俗文化。而英國博主“Jason在中國”曾前往貴州,沉浸式感受土家族的民族風情,并介紹了土家族的人口、歷史等。
融入市井生活的探索。Rose是生活在中國農村的黑人博主,她的視頻在制作各種中國美食的同時,體現了和諧的家庭關系和鄰里關系。從內容上看,Rose將美食制作與充滿人情味的鄉村日常結合,呈現了充滿煙火氣的、溫馨的鄉村生活畫面。她在抖音平臺擁有1416.3萬粉絲,“#跟著rose學做菜”話題播放量高達174.2億次。
在華外國博主所展示的“他者”視角,一方面關注和參與不同行業中國人民的生活,展現人民精神力量,另一方面通過觀察科技、農業、基建等建設,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責任。因此,抖音在華外國人所宣傳的可敬的中國形象,包括“民族中國”的可敬(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包容和團結等精神特質)和“全球中國”的可敬(中國作為大國的擔當精神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世界意義)。
“他者”視角感受中國人民精神。抖音賬號“老外在中國”曾于2021年5月23日發布了一條緬懷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視頻。視頻中他提醒身邊人把米飯吃完,拒絕浪費糧食。這一倡議引導人們樹立節約意識,也是袁隆平“世界為公,無私奉獻”精神的傳承。
“他者”視角看中國國際責任。Barrett父子通過抖音賬號“Barrett看中國”,記錄并評論了中國在科技、農業、基建等領域的發展。2022年,他們體驗了中老鐵路“瀾滄號”,這條由中國援建的老撾第一條現代化鐵路。中老鐵路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彰顯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和實際行動。
影像中的中國故事不再局限于宏大敘事,而是以更多元、更靈活的表現手段來凝聚和傳達中國社會日常情境中所生活的人、所留存的物、所發生的事、所產生的情和所引發的思。[3]借助以真感人、以情動人、以喜樂人的多種敘述手段,抖音在華外國博主以體驗者、采訪者、演繹者的角色,生動直觀地呈現中國的市井生活和社會面貌。常見敘事形式有生活實錄、話題采訪和情景演繹。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所說:“視覺文化把我們的注意力從一些結構化、正式化的觀看設置——如電影院和藝術畫廊——移開,而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經驗?!盵4]媒介生產的專業性與行業壁壘被消弭與打破,專業范式轉向平民范式,傳統影像的敘事邏輯轉向生活化、場景式、非線性的內容建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參與式文化生態。[5]外國自媒體博主結合在華親身經歷,發掘創作要點,以短視頻形式記錄。為展示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他們常常親自出鏡或邀請朋友參與。
黑龍江小伙云飛和烏克蘭籍妻子熱尼婭,共同運營抖音賬號“云飛和熱尼婭”,通過分享他們在中國的生活、旅游等內容,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這種充滿生活化、私密化的場景,減弱了前后臺行為的差異性。此外,一些在華外國抖音博主還會探討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如鄉村振興、扶貧攻堅等。“老外克里斯”發布了一系列以“主人翁”的身份記錄山東農村的視頻,展現鄉村美好生活。在華外國博主從個人經歷出發,觀察和思考中國發展的視頻,使得中國故事的講述更具信度、溫度和親和度。
對話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對話的結構是問與答,是傾聽與回應,通過對話這個解釋模式,語言完成“意義的聯合”和“使用意義”的交流。[6]因此,在需要獲取較大樣本量的評價和態度的公共話題中,外國在華博主偏愛采用隨機采訪的方式,邀請街頭不同國家的陌生人表達對特定話題的觀點。
“歪果仁研究協會”將關注焦點集中在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群體,話題涉及中國印象、中華美食、傳統文化等,以街頭采訪的方式展現文化異質者在適應、融入主體文化過程的故事,以此構建一個多元發展的中國形象。“歪果仁體驗派”同樣采用訪問的形式,了解外國人在中國的真實感受。例如,“那些讓老外受到沖擊的文化差異”“歪果仁最想從中國帶回國的東西是”“老外談中國十年來的變化”等話題,一定程度消解了社會、文化類議題帶有的嚴肅感。
伴隨傳播環境和媒介生態的巨變,娛樂性和戲劇性已成為影響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因而情景演繹作為講述中國故事的敘事方式之一備受關注。外國人的身份與中國人的行為、思維、文化的錯位為兼具雅俗共賞的喜劇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在華外國抖音博主通過戲劇性的編排和夸張式的演繹,增強觀眾對故事的興趣,充分激發觀眾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感知。這類視頻摒除晦澀難懂的表達,貼近大眾生活語境,有效提升傳播效果。
抖音博主“老馬”善于采用一人分飾多角的表演手法,將生活中產生的“小插曲”進行夸張演繹,達到幽默詼諧的喜劇效果,獲得大量用戶的喜歡。博主“芮丹尼”通過扮演中外家長和孩子不同的角色,抓住不同國家家庭教育模式的區別,進行情景喜劇創作。這種方式在促進文化交流互動的同時,也幫助觀眾消解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
短視頻正逐漸成為推動全球傳播的主要媒介形式之一,而精彩的中國故事往往需要民間群體借助短視頻進行微觀刻畫。來自不同地域、具備不同文化背景的在華外國人,通過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語言的創作選題,無論流量大小,都能有效降低國際傳播中的“文化折扣”。本研究通過分析抖音平臺上的在華外國博主的內容,發現獲得較高關注度的賬號大多采用貼近生活實際和微觀個體的敘事視角,通過實錄、采訪、演繹的敘事方式,呈現多樣、有趣、輕松的中國故事,展現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科技文化和社會發展等內容,更有效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