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仙雁,周伶,李悅
(南寧學院,廣西南寧 530200)
文化創意產業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逐步提升之后興起的產業。就我國目前的發展現狀而言,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話題是值得討論的。廣西位于我國西南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南寧市是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民族文化中,少數民族文化是重要的部分。“強創新” 是南寧市 “十四五” 規劃總體戰略的重點舉措,“提升首府文化軟實力,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是重大戰略任務。壯大發展民族文化創新產業,是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也是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中走在前列,作表率的具體表現。本文嘗試從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視角出發,探尋當前南寧市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現象和問題,為后續其他相關研究提供基礎。
民族文化,指的是某一民族在自然界中長期進行社會實踐(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總和)而產生的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的總和,包括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民俗習慣、思維方式、人文藝術、思想觀念等方面,分為民族的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能夠反映出該民族的生產發展水平。其并非一種科學,而是一種意識形態[1]。
文化創意產業是指基于創新創造,將傳統的文化內容通過創意表現形式凝練到產品載體中,提升產品的附加經濟價值,將無形的文化用創意思維轉換為有形的商品或服務,為大眾提供文化體驗的行業集群[2]。文化創意手段的根本目的是給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精神消費和精神體驗價值,企業將從產品創新和開發轉向價值創新和開發[3]。
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文化創意產業需要不斷推陳出新,更強調文化內容的累積和體驗手段的更新,趨向于產業發展實踐[4]。在眾多文創產業中存在著以歷史文化遺產為基礎的歷史型文創產業,有以推廣自然生態、區域文化、機構環境等為主的主題型文創產業,同時也有以社會問題、網絡現象、流行用語等內容為研究對象的社會話題類文創產業。
1.3.1 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概念
目前,在學術界未對 “民族文化創意產業” 下定義,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大多是針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創意產業。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文化創意產業即可歸為 “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劃定一個概念,需要經過深度的實證與討論,確定其范疇,也可對某種現象或問題開展研究,因此確定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即可開展本研究。
1.3.2 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及內容
2008 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將文化創意產業分成了4 大類別。民族文化創意產業也可以按照此方法進行分類,即分為民族文化遺產類、民族藝術類、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媒體類、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功能創意類。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國家或地區對于文化創意產業分類不盡相同,各國或地區在發展中對文化創意產業分類也進行了調整,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范疇在傳統產業上基本相同,如博物館、表演藝術、電影業等,而 “邊緣項目”,比如時尚行業中的服飾生產、珠寶業、電腦系統設計等是主要差異所在。由此,在做橫向比較研究時,需要注意范疇的劃定[5]。
蘇文菁指出,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容可以包含:賦予民族文化內容以新的時代精神,挖掘各民族、區域原有的卻未曾發現的民族文化資源;將民族文化內容向其他行業滲透[6]。
綜上,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和實現服務性,本研究涉及的 “民族文化創意產業” 范疇將符合上述蘇文菁指出的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兩層內容,并將南寧市少數民族文化視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若研究過程中發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其他內容,也將視為民族文化。
南寧市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這一方面具有政策、資源、區域等諸多方面的優勢,目前呈現出的發展模式也較多,主要有民族文旅融合文創產業模式、民族影視文化產業模式、民族文創產品開發產業模式、民族傳統技藝創意生產保護和傳習基地模式、民族節慶創意展會等5 種模式。通過分析可知,這些模式都有其關鍵的創意內容,而這些創意內容的源泉則為當地的民族文化。
隨著“一帶一路” 建設深入推進,文旅部印發《“一帶一路” 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以文化旅游、演藝娛樂、工藝美術、創意設計、數字文化為重點領域,大力推進 “一帶一路” 沿線地區根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實施特色文化產業項目的建設[7]。南寧市可針對特定民族區域進行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將傳統的民族符號、民族藝術元素等內容融入旅游業,拉動民族文化消費,提升民族文化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例如,通過經營 “民宿”、農家樂、民族工藝品、民宿博物館、民族歌舞表演等,整合民俗活動構建景區,將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模式轉換為游客的興趣點,提升本地文化消費指數,通過文化和旅游結合的方式獲取經濟收益。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成熟,人們獲取信息的平臺由傳統媒體轉變為新媒體,民族文化創意產業也在不斷更新其傳播和發展模式,民族影視文創產業是當前文創產業的發展核心,其傳播模式涵蓋了電視、廣播、互聯網、數字交互等多個媒體領域,具有創新創造、碎片傳播、娛樂交互性等顯著特征,相比起傳統的文創產業發展模式,提取民族文化資源中的特色部分,借助數字媒體的傳播平臺更能提升傳播效率,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南寧市民族影視文創可挖掘的內容十分豐富,例如 “劉三姐”。“劉三姐”可以形成大IP,除了原汁原味的《劉三姐》影視劇之外,還可以深入挖掘,將劉三姐的故事延展應用,例如進行桂劇、民間話劇、傳統節日的文創產品制作等。
運用創意手段和創新形式將民族文化資源與現代生活方式進行整合、銜接,并結合新技術、新理念,生產出一系列具有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新型商品的產業鏈,包括 “一體型” 民族文化創意產品和 “IP衍生型” 民族文化創意產品。
“一體型” 民族文化創意產品旨在綜合 “民族文化內容”“產品載體”“結合手段” 三者,形成特定的、不可解除的緊密關系,民族文化內容根據載體的特征融入載體,體現出設計者的創意思維,讓使用者在愉快的過程中認知民族文化信息,包括創意手工藝品(陶瓷、刺繡、雕刻、剪紙、蠟染等)及日常生活文創產品(文具、餐具、床具、服飾等)。目前,南寧市 “一體型” 民族文化創意產品豐富多樣,如廣西博物館文創商店里陳列的西漢羽紋銅鳳燈文創、壯錦及其文創、銅鼓文創、坭興陶文創、蠟染文創等。
“IP 衍生型” 民族文化創意產品,是將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內容整合成為 “IP”,即知識產權,從 “文創IP” 的視覺符號出發,衍生應用于現有的市場產品載體上,例如故宮文創IP “故宮貓”、廣西南寧民歌藝術節吉祥物 “歌娃娃” 等。2004 年,中國—東盟博覽會吉祥物 “合合” 誕生于清華美院吳冠英教授筆下,以獨產于廣西的珍稀動物 “白頭葉猴”為創作原型,“合合” 寓意 “融合、合作”,充分展現出中國—東盟博覽會 “友誼、合作、發展、繁榮” 的主題。2022 年,廣西民族博物館基于南寧 “老友文化”,通過提煉南寧特色俚語的具體含義,創造出了邕城 “友仔”“友女” 人物形象IP,并圍繞 “友仔”“友女” 的IP形象延展開發了香薰片、表情包等周邊產品。
2012 年2 月,當時的文化部出臺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民族地區以此為契機,將民族傳統技藝與當下群眾的生活方式進行結合,“孵化” 出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強大發展空間的民族技藝創意生產、保護與傳習基地[8]。民族傳統技藝傳習基地旨在以教育的形式對民族技藝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除了對技藝形式進行學習和掌握之外,也將技藝文化內部的精神內核通過技藝行為傳遞到當代社會中。如2022 年在南寧市武鳴大同村內開設的木范藍染體驗館,以開放式體驗模式讓受眾學習和掌握了扎染、蠟染等古法染色技藝,將非遺傳統技藝融入大眾的生活,保護和傳遞了古法染色技藝。2023 年6 月,南寧市興寧區 “金獅巷傳統打金技藝” 傳承基地在南寧市某小學掛牌成立,聘請金獅巷打金傳統技藝傳承人為指導教師,將非遺技藝課程引進校園,讓學生在體驗和掌握打金技藝的同時感知、踐行和認可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提取民族節日習俗和傳統節慶文化中的視覺符號、過程形式、精神內涵,與現代生活行為方式相結合進行設計,并借助創意集市、民族文化展會、文化長廊等文化活動輸出,運用時尚與科技的相關元素對傳統節慶進行包裝和改造,令其煥然一新,構建新興的展示空間和創意品牌,是民族傳統節慶融入現代生活的必經之路。當前針對民族節慶的創意會展模式主要有兩種,分別為 “舊瓶裝新酒” 模式和 “無中生有” 模式。“舊瓶裝新酒” 模式指的是基于傳統民俗節慶的框架,開發和創造符合當代群體文化心理的現代節慶模式。在保護傳統節慶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商業和文娛理念,促進文化消費,例如,南寧市開展的中國—東盟文化論壇、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新民歌大會、“蒲廟花婆節民俗活動” 等創新性民族節日活動。而 “無中生有” 模式則指對區域內在短期累積的現實資源進行挖掘、整合、分析、拓展和加工,根據大眾消費偏好選擇節慶載體,通過賦予其特殊的節慶含義并利用節日慶典組織形式進行表達,例如,2023 年春節在五象湖公園舉辦的“南寧之夜”“南寧美食節”“綠城音樂節” 等原創節日活動。
在對南寧市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背景、內容表達與發展模式進行分析后,研究發現南寧市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勢頭較好,但若想持續創造能量,此處還有幾條發展建議。
南寧市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深耕民族文化,挖掘非遺文化、特色少數民族文化,發掘優秀民族精神內核。“內容為王” 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手段,優質的傳播內容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因此,民族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將發展目標根植于最基本的民族文化,深挖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內涵,并通過創意性的方法與時代產品相結合,這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如果沒有深度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所呈現出來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都將成為 “文化花瓶”,不會有太長的生命力[9]。南寧市內區域文化特色鮮明,資源豐富,但在文化挖掘過程中仍存在過分開發和不開發的極端現象,因此需要在南寧文化的深層內涵和符號內容上進行鉆研,提煉最需要被傳承的文化精髓,并將其凝練成民族文化創意品牌。
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考慮民族文化國際化。南寧市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在發展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時應立足經濟區建設,力圖做到輻射東盟各國,加快南寧國際化發展,將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融入國際發展戰略。在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南寧市也應將國際化需求及民族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方法進行規范性和系統性地統籌和策劃,逐步提升南寧市民族文化在國際上的接受度和喜愛度。
南寧市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還需考慮“以點帶面” 擴散,強化民族文化頭部企業的帶頭引領作用,鼓勵頭部品牌重點優先發展,最終帶動南寧市內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內文化資源豐厚,其目前主推6 大品牌包括“桂林山水”“浪漫北部灣”“壯美邊關”“長壽廣西”“壯族三月三” 和 “劉三姐文化”,6 大品牌涵蓋廣西重點文化內容,打造廣西文化特色。南寧市也應順應整體發展,先主推代表性民族文化創意內涵,夯造整體文化外貌,再深入刻畫文化內容,夯實民族文化優勢。
南寧市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還需契合不同地域消費特征。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以文化知識為內涵、以產品為載體的產業,因其獨特性和創造力目前仍處在蓬勃發展階段。文化創意的內容通常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變化而改變[10]。同時,南寧市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各類群體的關注和支持。因此,挖掘民族文化資源之外,還需關注不同時代下民族文化創意消費者的特點及不同地域的消費特征,做到以用戶為中心,優化產品內容及特色。
為了更好地發展,南寧市民族文化創意產業還需分層繪制不同消費者畫像,將區內及區外的消費特點進行統計和分析,總結不同消費地域特點,策劃南寧市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更好地完善民族文化創意產業體系。
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依托于時代發展背景,是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產物。現階段,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漲。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也是借時代之機、人民之需。推動民族文化的建設工作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更新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容和發展模式,也正是促進民族文化建設發展的重要手段,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良好的發展將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本研究的意義也在于此。
本文首先根據研究對民族文化創意產業進行了闡釋與使用界定,再通過資料分析、案例比對,提煉出南寧市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意內容與產業模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即根據不同的文化內容,結合不同的創意表現方法,發展出5 種產業模式;在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創意手法和文化內容是核心,當地文化是該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是 “源頭活水”。最后,研究發現,南寧市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若持續發展,還將考慮深耕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以點帶面” 擴散,以及符合地域消費特征等方面。本研究將富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南寧市作為案例進行研究,以期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提供借鑒,為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出力,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