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穎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常州 213000)
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講話中對文化自信的內涵及核心要義做出了生動闡釋,將文化自信納入強國建設的框架之中并做了系統的戰略安排。面對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與當前文化建設中面臨的問題挑戰,我們要把握這一時代命題,深化文化自信的時代價值[1]。
堅定文化自信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把握 “變” 的時代特征,立足于 “不變” 的精神傳承,在新的歷史方位下,更好地激發全民族文化的創造活力。新時代我國的文化事業迎來了嶄新的發展局面,文化創新持續推進,文藝創造持續繁榮,便捷高效的載體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持續提升,這是文化自信的支柱和底色。自信自強使我們源源不斷地從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中獲取知識和力量,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提升智慧和擔當,與時俱進賦予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性和生命力,呈現出了這個時代特有的中國底色和中國方位。
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融入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之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繼承相傳,也需要把握時代脈搏,推陳出新。文化自信是固本培元,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發展同時代、同社會相適應的文化,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2],解放思想,大膽探索,使文藝作品 “活” 起來,文化技術 “新” 起來,文化建設 “優” 起來;文化自信是源頭活水,將創新創造融入全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團結奮進中,展現在全體人民文明素養的提升上,使人們的知識視野 “廣” 起來,道德品格“正” 起來,精神面貌 “亮” 起來,呈現出這個時代特有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
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春風化雨的作用。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找到打動人心的中國故事,才能找到蘊藏其中的中國精神;只有以人民為中心、服務人民才能激發廣大人民對文化的創新,進而提高文化軟實力和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3]。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的碰撞融合,加強國際傳播的效能,傳播中國好聲音,使中華文化走出去,展現中國 “可信、可愛、可敬” 的形象,同時加深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吸收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呈現出這個時代特有的中國包容和中國內涵。
青年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是推動國家各項事業的中堅力量。新形勢和新要求對廣大青年的成長和發展寄予了厚望,要立足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把握文化自信的生成基礎及戰略意義,幫助青年學生增強文化認同,提升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及促進青年的全面發展,從而在民族復興的實踐中積極進取有所作為。
堅定文化自信能夠強化青年大學生對民族與國家文化的價值認同及肯定。增強政治認同,守住文化底線,自覺抵御腐朽文化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滲透,提高政治判斷力和領悟力,時刻保持與黨和人民在精神文化上的心心相印。增強思想認同,在文化的深厚內涵中提升青年的家國情懷,深刻感悟其中蘊含的為民情懷,理解為人處世的道理;在文化的波瀾智慧中挖掘理論與實踐的寶貴財富,增強自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增強情感認同,在文化涵養中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提高青年發展的核心素養,不僅使個人的素質得到提升,也使個人的審美感知、生活情趣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青年學生正處于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時期,樹立文化自信利于激發青年實現價值追求,幫助青年學生解決在價值觀領域存在的困惑和問題,使其將有限的生命與無限的價值責任聯系起來,與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成為有信仰、有擔當的人[4]。文化自信助力青年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在社會文化環境中切換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在社會實踐中構建自我意識,從而形成自我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文化自信助力青年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在社會公共秩序中遵守并踐行社會公德,在工作鍛煉和職業選擇中遵守并踐行職業道德,在婚姻與處理家庭關系中遵守并踐行家庭美德,在個人思想認識和言行舉止中遵守并踐行個人品德。
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德” 立住了,人才能 “樹” 起來,教育及其發展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是要培養有高尚品格、有人格魅力、有豐富精神世界的高素質人才,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教育形式如何變化,“立德” 始終處于人才培養的首位。樹立文化自信能夠幫助青年涵養內在的品德修養。一方面不斷提高青年完備的人格素質,使其保持正確的人生態度,實現自我悅納并且接納他人,在人際交往中能展現自我,實現自身價值,擁有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心理狀態和良好品質;另一方面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使學生具備基本的公德意識,進行正確的道德判斷,成為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全面發展的人。
文化自信自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當代青年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見證者,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把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作為自己人生前進的動力,把中華文化中獨有的精神特質作為自己的青春標志。樹立文化自信能夠增強青年學生的文化自覺和主動擔當意識,做到守正創新[5]。一方面在深入的理論學習中把握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掌握其中的精髓要義,涵養文化自信之氣,傳承歷史文脈;另一方面在持續的實踐探索中解放思想,增長才干,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積極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中,切實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在持續推進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協調發展的背景下,各種優秀的文藝作品大放異彩,各種特色的文化宣傳活動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落地生根轉化成人們的自覺行為。但我們也要意識到當前文化建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青年群體,由于自身認知不足,易受到外來文化、非主流文化、網絡文化的影響,導致文化自信缺失,必須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
在文化的傳播和建設過程中,教育教學是其中的關鍵一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而實際上,青年學生的理論認知大多來自日常的課堂教學和教師對于知識點的說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率較低,學生遇到問題不能及時提出自己的疑問,削弱了自我意識的表達,教師也得不到學生的真實反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校園宣傳建設和實踐活動中尚未突出文化元素,未能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深刻含義,實踐效果多停留在表面。由于青年學生的文化理論功底不足,對文化的認知不深刻,不能將文化自信與自身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在文化的理解和運用過程有時也會出現一些偏差,削弱了對文化的認同。
當前,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程度逐步提升,外來文化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其傳播范圍廣、滲透力強,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青年學生處在成長階段,更容易接受外來文化的新技術和新形式。與此同時,各種游離于傳統教育之外的價值觀,如西方文化中對 “自由” 和 “普世價值” 理解,易導致青年向西方文化思想傾斜,各種影視作品及文化產品的輸入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青年的審美選擇[6]。青年學生處于特殊的成長階段,也易受到生理、心理因素的影響,對各種非主流文化 “喪文化”“佛系文化”“躺平文化” 等產生共鳴,由于缺乏心理認知,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盲目跟從,這些都對堅定文化自信帶來挑戰。
在信息化浪潮的影響下,各種文化思潮紛至沓來,網絡環境下的文化育人工作呈現出新的特征,也對教育主客體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網絡內容的開放性和資源共享性開闊了青年學生的視野,實現了信息運用的高效性;網絡文化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催生了青年學生的好奇心理,使受眾之間實現了信息的實時互動。另一方面,網絡信息的復雜性和迷惑性也對教育主客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堅守和利用好網絡教育陣地,如何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保持清醒頭腦、理清思路,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如何在海量的網絡資源中提高分辨、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如何有效提高網絡技術的學習和運用來增強教育效果等都對網絡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
文化自信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青年學生承擔著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使命,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教育教學實踐,積極探索各種渠道,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具備優良的道德品質及豐富的精神世界,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
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進程中,青年學生要主動學習我國歷史文化知識,深化時代文化理論認知,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文化思想的深刻內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使命擔當意識,自覺履行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使命,為堅定文化自信打牢堅實基礎。
一是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推動其創造性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和精髓,有其特色的思想理論和價值體系,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智慧和治世之道,有以“仁、義、禮、智、信” 為代表的道德規范,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也有豐富多彩的繪畫、音樂、書法、舞蹈等藝術表現形式,廣大青年要領悟其中價值內涵,將其轉化為自身發展的精神力量。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不動搖,發展當代馬克思主義。廣大青年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代命題相結合,在探索時代發展的實踐中利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并進行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三是深刻認識和高度肯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大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走在時代前列,把握發展機遇并積極融入社會生活,主動了解國際新聞,關注社會動態,求真務實,明辨是非,躬身實踐,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率先垂范者[8]。
良好的文化育人環境促進教育教學的有序開展,培養青年的行為習慣,陶冶青年的道德情操,更能激發青年的內在潛能。在探究和運用社會文化資源的背景下,立足學校教育陣地的實際,加強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設,注重對隱性文化的挖掘,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功能[9]。
一是進行特色物質文化建設,展示文化底蘊。通過對校園自然環境的優化,打造師生認可的校園文化形式,將文化 “景觀” 與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相結合,將文化 “場景” 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專業特色相結合,將文化 “標記” 與宣傳和傳播校園文化信息相結合,充分展示物質文化建設的基礎功能,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提供 “舞臺” 和依托,對青年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強化內在精神文化建設,激發發展動力。將人文精神的培養融入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構建具有地方特色、學校特色、專業特色的青年文化,通過系統的理論課程及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激發學生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三是全員參與共建,以完備的制度體系為提高青年文化自信保駕護航。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管理模式,通過規范和約束師生言行、工作秩序、教學秩序等優化校園文化運行機制,構建有組織、有紀律的和諧校園,保障校園文化育人的科學有效。
實現文化自信還需要廣大青年開闊視野、開拓領域,充分發揮他們在技術技能、文體才藝、藝術審美等領域的作用,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來滿足廣大青年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導青年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服務社會和人民,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一是豐富文化實踐活動載體,幫助青年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和精髓。以重大節日、紀念日為契機,融入相應的文化元素,幫助青年明確文化內涵;以辯論賽、演講、講座等形式,加深互動交流,幫助青年增強文化認同;通過社團組織和社團文藝表演等形式,幫助青年培養愛好、激發興趣;以參觀博物館、紅色展館、實踐基地為依托,幫助青年感受歷史文化的熏陶;通過公益服務和課程實踐活動提高青年文化傳播的能動性和自覺性。二是豐富文化實踐傳播方式,助力青年對文化傳承的創新性發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是文化宣傳努力的方向,青年一代的自信自強來自講好中國故事,這故事可以是影視、戲曲或動漫,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讓青年感受到先賢的無窮智慧,使之成為青年的 “精神食糧”;青年一代的自信自強來自傳播好中國聲音,這聲音可以是使人眼前一亮的文創產品,是 “出圈” 的傳統藝術,是青年掀起的一股股國潮熱。而這背后是視覺的沖擊,是靈魂的碰撞,更是對文化的深刻解讀和創新。
新時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得益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只有充分發揮好教育的合力,結合網絡媒介的特點,堅持思想引領,主動出擊,創新各種網絡教育文化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才能根植青年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牢固認同,增強青年學生對于文化自信的深刻認知。
一是立足于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利用網絡信息的即時性和傳播性,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傳播好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宣傳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最新發展成果,做好輿情監測,引導青年學生把握理論前沿、時代熱點,科學看待和分析問題;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宣傳和推介作用,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成果的轉化,以更多優秀的文化作品吸引人,以更強大的文化力量感染人,使文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滿足全體人民的精神需求[10]。二是堅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提高青年學生的人文素養。網絡媒介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有大量的數據庫資源、文檔材料、網站信息及視頻音頻資源,要主動適應網絡發展要求,整合各種課程素材和教育資源,并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最大程度地激發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通過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時代的發展;著力構建有溫度、有思想、有厚度的良性網絡育人生態圈,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打造特色網絡育人活動和網絡育人品牌,以質量更優、特色更強的文化載體推動文化育人的內涵式發展。
文化自信事關文化強國建設,事關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事關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樹立文化自信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會凝聚共識團結奮斗,通過創新方式方法挖掘文化資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文化發展不斷適應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廣大青年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勤于思想淬煉,加深理論認知,加強實踐鍛煉,從而自覺擔負起文化推廣和文化發展的歷史使命,自覺履行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時代責任,把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聯系起來,把個人理想和奉獻社會聯系起來,精耕細作、久久為功,用生動的實踐譜寫青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