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香蕊,錢 力,劉學軍*
1.山西醫科大學,山西 030001;2.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
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以病人肺部炎癥、損傷、修復不斷疊加為基礎,并在各種細胞因子的參與下改變肺結構和功能,最終形成肺纖維化。肺纖維化后肺泡儲存氧氣以及氣體交換功能下降,病人易出現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呼吸困難,引起心功能和肺功能下降,危及生命。該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群,發病率為每年(3~9)/10萬[1],病情進展快、預后較差,中位生存時間2~4年[2]。然而,不同病人的個體生存期存在差異,有些病人已超過10年。近年來,特發性肺纖維化病人數量越來越多,該疾病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較多的臨床反應,導致病人身心方面受到極大的傷害,還嚴重加重了我國的經濟和醫療負荷[3]。相關指南曾提出對特發性肺纖維化病人進行心肺康復護理的弱贊同建議[4],大部分病人可以接受心肺康復訓練。肺康復(pulmonary rehabilitation,PR)作為一項非藥物性的醫學綜合治療手段,已被廣泛應用于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將其擴展至其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不僅能夠幫助病人的身體、心理功能及生活質量得到極大的提高,還可降低社會衛生經濟負擔[5]。為了更全面探討心肺康復對特發性肺纖維化病人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研究通過Meta分析方法,對相關證據進行回顧和分析,以期為肺康復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①研究內容:改善特發性肺纖維化病人心肺功能和提升其日常生活質量方面的研究,限定中英文。②研究對象:特發性肺纖維化病人,診斷標準與美國胸科協會/歐洲呼吸學會(ATS/ERS)發布的指南內特發性肺纖維化診斷標準相吻合[4];性別、年齡、種族、國籍和病程不限。③干預措施: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與護理,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肺康復訓練干預。④觀察指標:運動能力、肺功能、心功能、生活質量以及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1.2 排除標準 ①非隨機對照試驗;②相似度較高的文獻;③文獻資料不全,學者得到的許多原始數據資料不能被應用或者數據的統計存在實驗偏差;④特發性肺纖維化較為嚴重,病人不能實施肺康復訓練的文獻。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數據庫(VIP)、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WanFang Data)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有關肺康復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臨床試驗研究的相關文獻,檢索日期為建庫至2021年6月10日。中文檢索式:(特發性肺纖維化OR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OR特發性間質性肺炎OR普通間質性肺炎OR間質性肺疾病)AND(心肺康復OR肺康復OR肺康復訓練OR肺康復治療)AND(隨機對照試驗OR隨機對照實驗OR隨機對照研究OR隨機對照OR隨機);英文檢索式:(fibrocystic pulmonary OR fibrocystic pulmonary dysplasias OR pulmonary dysplasia,fibrocystic OR cryptogenic fibrosing alveolitis OR cryptogenic fibrosing alveolitides OR fibrosing alveolitides,cryptogenic pulmonary fibrosis,idiopathic OR 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OR interstitial pneumonia,usual OR 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s OR interstitial pneumonitis,usual OR pneumonitis,usual interstitial OR pneumonitis OR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R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 AND(randomized control 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randomized OR placebo)。
1.3 文獻篩選 由1名信息檢索員根據檢索式檢索文獻,2名文獻評估員分2個階段對所選文獻進行全面評估。首先,排除重復和無關的研究;其次,根據納入和排除的標準,通過下載和閱讀全文選擇符合條件的研究。通過對共同的問題討論或征求第3方的意見來幫助解決這些問題上的分歧,最終確定納入研究。
1.4 數據提取 ①文獻的一般信息,主要為文題、作者姓名、發表日期等;②研究對象,包含參與研究人員的一般資料;③功能康復訓練模式、訓練的內容以及訓練的效果等。
1.5 質量評價 采用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偏倚風險評價標準進行質量評價[6]。
1.6 統計學分析 運用RevMan 5.4軟件進行分析,定性資料采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及95%置信區間(95%CI)計算合并效應量;定量資料采用均方差(mean difference,MD)及95%CI計算合并效應量。異質性檢驗,若P≥0.1且I2≤50%表示異質性可接受,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反之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
2.1 檢索結果及納入文獻的基本信息 本次檢索獲得文獻210篇,剔除重復文獻,通過納入和排除標準初步篩選出文獻14篇,閱讀全文,其中因干預措施[6]、實驗設計[7]、結局變量不吻合[8]及實驗數據重復[9-10]排除5篇,最后納入9項[11-19]研究,涉及373例病人。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納入文獻的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信息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評價(見圖2)

圖2 文獻偏倚風險匯總圖
2.3 結局指標
2.3.1 運動耐量 9項研究[11-19]報道了特發性肺纖維化病人經過肺康復訓練干預后6WMD的變化,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干預組6WMD有了顯著的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在亞組分析中,干預滿12周的亞組訓練效果優于訓練不滿12周的亞組(P<0.000 1)。
2.3.2 肺功能 6項研究[12-13,15-17,19]報告了肺康復訓練干預后FVC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肺康復訓練對FVC有顯著影響(P<0.001)。4項研究[12-13,17,19]報告了肺康復訓練干預后DLCO的變化,結果表明,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8)。見表2。
2.3.3 心率峰值 2項研究[11,17]報道了經過肺康復訓練的干預后各組心率峰值的變化,結果顯示,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4)。見表2。
2.3.4 生活質量 6項研究[11-13,15-17]報道了經過肺康復訓練干預后各組SGRQ總分的變化,結果顯示,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各指標統計結果
2.3.5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所有研究均未報道與肺康復相關的不良反應。
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一種罕見且具有挑戰性的彌漫性肺部疾病,可因運動誘發的低氧血癥和呼吸困難,限制病人的運動耐力和日常體力活動[20]。目前,常見的治療方案主要有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針對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病機制所研發的藥物僅能延緩肺纖維化的進程,而對發病過程中出現的慢性咳嗽、呼吸困難等并發癥則有待解決,因此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非藥物干預(如心肺康復)是很有必要的,不僅可減緩特發性肺纖維化病人的并發癥進程,還可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肺康復主要是指在日常功能鍛煉基礎上著眼于病人自身的基礎疾病,從身心和運動等角度著手實施全面化和針對化的康復訓練,提升病人早期功能鍛煉效果,是一種綜合性的干預措施[21]。康復鍛煉的意義不僅在于改善心肺功能,更加值得關注的是病人通過早期功能鍛煉能夠改善日常生活中不良的習慣,從身心健康和運動等方面著手提升肺呼吸功能,改善心功能,實施全面化的干預。肺康復的對象為所有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人,目前主要的受益人群是慢性阻塞型肺疾病病人,在特發性肺纖維化病人中尚未得到廣泛研究[22]。該系統評價總結了目前關于肺康復在特發性肺纖維化病人功能效果和生活質量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證據。
6MWD可反映病人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用于評估心肺功能。6MWD的變化與病人生理功能和生活質量的變化相關,在臨床上常用于評估運動過程中包括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在內的多個系統整體和綜合反應[23]。本研究納入9項報道了6WMD結局指標變化的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干預組6WMD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肺康復訓練可改善6WMD,促進病人早期的恢復。在亞組分析中,長期干預的效果與短期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由此可以說明對于特發性肺纖維化病人而言展開長期、高效的肺功能康復能夠提升其運動質量。然而,干預不滿12周的亞組分析結果提示異質性仍較大,呈現出這種差異化的原因可能與病人本身以及復診情況息息相關。
肺功能檢測是特發性肺纖維化最基本和最常見的臨床檢查之一,在多個肺功能指標中對預后的臨床判斷價值較高[24]。本研究納入了6項報道了FVC結局指標變化的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干預組FVC的改善優于對照組,研究結論顯示早期肺康復訓練能夠促進病人肺呼吸功能的改善,減少病人出現的各種反應,具備一定的應用價值。
SGRQ與多個間質性肺疾病的臨床評估指標密切相關,包括呼吸困難的評估,更適用于慢性氣流受限疾病,是評估特發性肺纖維化病人健康相關生活質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L)的有效工具[25-26],具有敏感、可重復的優點,它對病人的預后和死亡概率也有預測效應[27]。在本綜述中,肺康復組的SGRQ評分低于對照組,這表明肺康復訓練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肺間質改變引起肺結構和功能改變,并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易引起肺動脈壓增高,使心臟負荷增加、心功能下降,此外缺氧還可使心肌供氧不足,心臟收縮受限。心肺康復包括運動訓練、健康教育、心理調節等,其中有氧訓練是康復訓練的基礎,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有氧運動能力,增強參與運動的肌肉力量以及改善日常活動能力;同時,可改善攝氧量和心率對有氧耐力運動的動力學反應,使得心血管和肌肉細胞功能得以改善[23]。本研究雖然提示肺康復訓練前后心率的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Holland等[11]的研究中顯示,干預組在訓練后最大等負荷心率顯著下降,提示心血管對運動的適應性。這表明雖然最大運動能力受到肺間質纖維化病理生理機制的限制,但亞極量運動能力還是可以通過運動訓練得到提高。
對于特發性肺纖維化病人而言,肺康復促進病人早期開展功能鍛煉,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促進肺呼吸功能恢復,且適當延長康復治療周期有利于促進病人的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