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月平
醫院感染監測可分為全院綜合性監測和目標性監測兩類。其中目標性監測是為了將有限的人力、物力用于解決某些重點問題而設計的。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目標性監測的重要內容。本院作為婦幼保健院,其中剖宮產手術是臨床最常見的外科手術類型,是保全產婦及新生兒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1]。但是,剖宮產手術后,手術部位感染是臨床最常見的術后并發癥[2]。剖宮產手術后切口感染不僅給產婦造成了痛苦,增加了醫療成本,而且影響醫療安全及醫院聲譽。引起產婦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比較復雜,因此本院對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高度重視,本研究通過目標性監測剖宮產手術,分析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為預防和降低產婦術后切口感染,加快產婦的傷口愈合,提高其生活質量,提出相應干預措施,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對2018 年1 月~2021 年12 月于本院住院進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836 例進行目標性監測,其中術后發生手術切口感染41 例,將術后切口感染的41 例產婦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在本院行剖宮產手術后未發生切口感染的41 例產婦作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年齡25~35 歲,平均年齡(30.52±5.37)歲;孕周36~45 周,平均孕周(38.54±1.13)周;經產婦11 例,初產婦30 例。對照組年齡24~35 歲,平均年齡(30.08±6.28)歲;孕周35~45 周,平均孕周(37.54±2.13)周;經產婦10 例,初產婦31 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基礎資料完整;均在分娩前簽訂剖宮產手術協議書;認知無異常;家屬、產婦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遺傳性精神異常;未完成全程實驗;無剖宮產手術特征;依從性差。
1.2方法 由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和產科醫院感染管理兼職醫師各1 名,每日對剖宮產手術產婦進行監測,按照衛健委《醫院感染監測規范》中SSI 的表格填寫 《手術部位感染監測登記表》,記錄剖宮產手術情況,每個產婦填寫1 張,內容包括基礎疾病伴糖尿病、BMI>27 kg/m2、胎膜早破、手術時間、失血量>500 ml、二次剖宮產情況。對41 例剖宮產手術后切口感染產婦進行切口分泌物病原學檢測,分析感染的病原菌種類。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剖宮產手術后切口感染影響因素分析 觀察組胎膜早破、BMI>27 kg/m2、基礎疾病伴糖尿病、失血量>500 ml、二次剖宮產占比均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剖宮產手術后切口感染影響因素分析[n(%),]

表1 剖宮產手術后切口感染影響因素分析[n(%),]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病原菌檢出種類分析 觀察組41 例剖宮產手術后切口感染產婦標本送檢率100.00%,檢出病原菌32 株,其中革蘭陽性球菌20 株,占62.50 %;革蘭陰性桿菌10 株,占31.25 %;其他病原菌2 株,占6.25%。見表2。

表2 病原菌檢出種類分析(株,%)
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剖宮產手術技術的不斷提升,其可有效滿足于產婦的生產需求,其技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國內部分醫院的剖宮產手術生產率已經超過自然分娩率,以此說明,剖宮產技術是比較符合于臨床產婦的需求[3]。隨著我國生育政策的放開,剖宮產手術也不斷增加。但是剖宮產手術后切口感染是臨床常見的手術并發癥,術后若出現切口感染會嚴重影響產婦的身體恢復,對產婦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影響其預后恢復,降低其生活質量,還給產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4,5]。通過分析產婦剖宮產手術后切口感染影響因素發現:剖宮產前,產婦存在胎膜早破會為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提供機會,易發生宮內感染;肥胖的產婦腹壁脂肪較厚,切口張力較大,導致手術時間延長,切口暴露時間延長,增加了細菌入侵的幾率,術后脂肪供血不足,產婦活動不便,不利于血液循環,傷口不易愈合;基礎疾病伴糖尿病等血糖控制不理想均加大了手術部位感染的幾率;二次剖宮產手術部位的組織形態完整性受損,組織血管受到損傷延長了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過多,且手術時間的延長會使得產婦的精力減弱,抵抗力不斷下降,使得術后出現感染情況[6]。因此,影響剖宮產手術后切口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臨床針對相關危險因素采取干預措施如下:①由醫務科、護理部、藥劑科、醫院感染管理科聯合根據衛辦醫政發(2010)187 號文件《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 》及國家衛健委制定頒布的《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中手術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等內容對全體醫務人員進行培訓、考核。②盡管手術室的環境條件和設備已經不斷更新和完善,但手術室內終有死角處,其會聚集病原微生物[7]。加強手術室的管理,包括人流物流,限制手術室的人員進出,有感染的醫務人員不能參與手術。每月對手術室進行環境衛生學監測,有手術切口感染時加強手術室環境衛生學監測,保障手術室的環境達標[8]。③加強產婦基礎疾病的預防與控制,臨床產婦身體情況屬于切口感染發生的重要因素。指導孕婦做好孕期保健,如合理膳食,注意營養均衡,定期做產前檢查,給予必要的產前營養咨詢,通過合理營養控制體重,預防過于肥胖或營養不良的發生。積極治療糖尿病、營養不良、水腫、低蛋白血癥等妊娠期合并癥,改善全身狀態,增強機體免疫力;胎膜早破者要保持外陰清潔,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陰道檢查以及導尿行為,密切觀察,適時終止妊娠[9]。④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原則,提高手術醫生的手術熟悉程度及技巧,縮短手術時間,以老帶新,言傳身教。沖洗手術部位時,使用溫度為37℃的無菌生理鹽水液體。⑤剖宮產手術切口屬于Ⅱ切口,通過目標性剖宮產手術監測,醫生嚴格抗菌藥物的選用、用藥時間、用藥療程等,預防性應用抗生素于手術患者皮膚切開前30 min~2 h內,若手術時間延長,或者手術時間長于所用抗菌藥物半衰期,失血量>1500 ml,手術中應當對患者追加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藥劑科定期點評,反饋給臨床。⑥術后加強切口的護理,醫務人員密切觀察手術部位切口情況為手術傷口更換敷料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及換藥流程[10-12]。
綜上所述,在醫院感染控制中,應有針對性對剖宮產手術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進行干預,臨床應加強多學科、多部門合作、積極治療產婦自身基礎疾病、提高醫師手術熟練程度及技巧、嚴格無菌操作、合理應用抗生素、加強手術室管理等,對降低剖宮產手術后切口感染率,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