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 張婧婧 胡丹麗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無錫 214000
急性心肌梗死大多出現在冠心病基礎上,是因為長期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情況致使機體血脂累計在血管壁上,繼而出現粥樣硬化斑塊,當該斑塊體積增加甚至破裂形成血栓后,會引發人體心肌供血不足等情況,最終形成心肌缺血性壞死[1]。由于老年人的心理應激程度較差,內心因為患病后焦慮和抑郁逐漸增加,加上對該疾病認知程度較低,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經常形成恐懼情緒,影響到預后效果[2]。為此,及時有效救治老年患者的生命基礎之上,采用可行性的方式提高家庭照顧者疾病認知程度,以此預防患者并發癥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發病快、進展急、病死率較高等特點,發病時窗口期較短,需要對患者進行快速救治。而院前急救鏈式流程較為專業,也是近些年來臨床提出的新型護理體系,能夠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救治時間[3]。家庭時機理論認為,在發病過程中分出5 個階段,具體為診斷期、穩定期、出院準備期、調整期及適應期。每個階段當中,患者對接收信息、情感均有不同需要,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論基礎,該模式在肯定照顧者促進患者恢復過程中也起到了積極效應,更加注重以家庭為基礎的單元協同護理,強調護理人員與家庭成員的共同合作,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指南》[4]中的標準;入選患者均為首次發??;患者及家屬均具備一定文化水準;配合良好;患者陪護都是主要家庭成員,每日照顧時間超過4 h;患者家屬身體良好、無傳染病;患者家庭住址均在本市;患者和家屬清楚該次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重癥心肺功能不全者;合并精神類疾病或認知功能異常者;合并免疫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者;哺乳期及妊娠期者;存在以往介入手術或介入失敗者;合并帕金森、認知功能障礙者;存在癲癇或精神類疾病者;有惡性腫瘤或重要器官衰竭者;術后一直處于昏迷者;中途退出或是資料丟失。
選取2021 年1 月至同年12 年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隨機對照試驗。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 例。對照組男28例,女13例,年齡41.00~73.00(57.18±4.19)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01~6.47 h(3.74±0.94)h;發病位置:下壁梗死19 例、前間壁梗死11 例、其他部位11 例;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26例、大專以上10例、大學以上5例。觀察組男29例,女12 例,年齡42.00~74.00(57.23±4.41)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02~6.46(3.72±0.91)h;發病位置:下壁梗死21 例、前間壁梗死10 例、其他部位10 例;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28 例、大專以上10 例、大學以上3 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意義(均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要求。
2.1.對照組 組建院前急救鏈式流程小組。選擇在心肌梗死急診方向工作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及主治醫生,工作時間>4 年,急診科護理人員工作年限要>6 年,且由該科室的護士長作為小組組長。小組成員要詳細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相關急救流程和具體的操作指南,結合患者的身體情況和家屬差異,通過小組頭腦風暴研究后制定院前急救流程,由護士長審核后執行[5]。⑴120 總臺在接收到急救電話后2 min內安排好醫護人員快速出診,中途要與家屬保持通話聯系,按照家屬對患者病情闡述,護理人員要告知家屬不要輕易挪動患者位置,引導家屬先實施簡單的急救措施,若患者口腔內存在異物要及時清理,保證患者呼吸通順[6]。⑵到達現場后醫護人員先對患者做出一個初步的身體檢查,快速對患者病情作出評估判斷,將患者頭部提升20°,吸氧2~8 L∕min,降低患者出現呼吸衰竭風險,對患者進行心電圖、顱內壓監測,若壓力較高快速給予降壓處理,并建立好靜脈通道。護理人員按照醫囑對患者進行基礎藥物干預,在轉移時盡量保證平穩,避免患者發生磕碰,醫護人員在途中要盡量安撫患者家屬情緒,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避免情緒過激,影響整體治療效果。到醫院后,醫護人員要和接診人員做好工作交接,詳細告知患者姓名、對接科室、以往病史及目前情況和途中的治療過程[7]。
2.2.觀察組 在對照組院前急救鏈式護理基礎之上增加家庭時機理論管理,具體措施如下。診斷期(住院后1周):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精神和情感上的護理支持,組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告訴家屬患者病情發展情況,使得家屬做好照顧患者的心理準備,宣教疾病發展誘因、病因形成、治療及康復知識等[8]。引導患者日常飲食習慣、活動及臥床等基礎的照顧能力,該階段因為患者病情處于不穩定狀態,護理人員對家屬進行宣教,提升家屬對該疾病的認知程度[9]。穩定期(住院2 周):向患者及家屬講述治療問題,包括風險性和操作方式及準備工作等,引導家屬快速掌握患者治療后照顧方式,準確辨別患者病情變化,對患者正確體位要熟練掌握[10]。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視頻方式為患者家屬講解正確的體位姿勢及對患者治療后的康復訓練,讓患者從被動訓練到主動下床活動[11]。準備期(住院3 周):待患者治療快要完成后,護理人員為患者制定出院計劃,包括居家治療、康復流程等[12]。向患者家屬講解復診計劃和藥物不良反應對策等,另外讓家屬明白照顧者角色的重要性,在患者出院前及時按照患者病情來調整干預計劃[13]。調整期(出院1 個月):待患者回家1 個月后,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回訪,幫助患者養成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指導患者在發病期的自救方式,通過電話及網絡平臺定時對患者進行隨訪和記錄[14]。適應期(出院3個月):待患者回家3個月后,引導患者預防并發癥,按照患者機體情況調整康復訓練模式,提醒患者和家屬不要對該疾病放松警惕,持續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并聯合當地社區,強化對患者進行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15]。
⑴分析兩組患者干預后急救情況,具體為出診反應時間、到達現場時間、現場急救時間及院前急救應用時間。⑵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包含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⑶分析干預后1 個月、3 個月照顧者能力量表[16](Family Caregiver Task Inventory,FCTI)評分,由患者自評該量表,具體包含25 個條目,滿分為50 分,采取3級評分法,得分越高,代表照顧者照顧能力越佳,信效度為0.890。照顧者壓力量表(CSI)、疾病認知程度量表比較,壓力量表與評分為負相關,疾病認知程度為正相關。
采用SPSS 28.0 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對照組出診反應時間、到達現場時間、現場急救時間及院前急救時間比觀察組長,見表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見表2。對照組照顧能力、壓力情況及對疾病認知程度評分比觀察組高,見表3。
表1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診反應時間、到達現場時間、現場急救時間及院前急救時間比較(min,)

表1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診反應時間、到達現場時間、現場急救時間及院前急救時間比較(min,)
注:對照組采用院前急救鏈式流程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家庭時機理論管理

表2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癥比較[例(%)]
表3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照顧者照顧能力、壓力情況及對疾病認知程度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照顧者照顧能力、壓力情況及對疾病認知程度評分比較(分,)
注:對照組采用院前急救鏈式流程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家庭時機理論管理。t1、P1、t2、P2為組內比較,t3、P3為兩組干預前比較;t4、P4為兩組干預后比較
由于現在的生活習慣有所改變,人們日常生活因為社會壓力或過度喝酒等很容易導致心肌梗死發作[17]。急性心肌梗死是因為人體冠狀動脈出現持續缺血或缺氧狀態,導致心肌壞死,臨床典型癥狀為持續性劇烈胸骨后疼痛、高燒等,并且存在心肌酶升高等現象[18]。引發該疾病的因素有很多種,例如冠狀動脈痙攣、心肌耗氧增加等[19-21]。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中危害較大,若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其預后效果難以想象。很多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治療,給護理工作增加了難度[22-25],也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很大影響?;颊邫C體免疫狀態與術后恢復效果相關[26]。急性心肌梗死經常出現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之上,冠狀動脈血供急劇降低或中斷從而導致心肌不同程度缺血,使患者心肌受損,影響患者心功能[27]。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出診反應時間、到達現場時間、現場急救時間及院前急救應用時間比觀察組長(均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對照組照顧能力、壓力情況及對疾病認知程度評分比觀察組高(均P<0.05)。由此分析:觀察組的護理措施是在對照組院前急救鏈式護理基礎之上,對原本的急救流程進行優化,在患者發病之后,醫護人員快速趕往現場實施救治,控制患者病情,避免病情惡化,在轉運途中實時監測患者機體變化,降低死亡風險,為患者爭取最佳的搶救時機,規范醫護人員之間的工作流程,節省搶救工作時間,高質量進行救治。觀察組的護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縮短治療時間和搶救時間,為患者爭取最大化的有效治療[28]。分工明確可讓護理人員與醫生職責明確,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在院前急救鏈式流程小組成立之后,臨床制定了關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流程和急診模式,在搶救過程當中醫護人員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醫生主要負責對患者進行檢查、診斷和上傳關于患者的基礎資料。待上級醫院進行確診和簽字等工作內容,急診護士主要對患者進行監護和給氧,減少了搶救過程中一些不必要的等待時間,同時在一定程度減少了患者救治時間[29]。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及時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殘率。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家庭時機理論護理模式,可提升照顧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分析原因有:時機理論是將心肌梗死患者疾病出現、治療及預后分成5 個方面,按照不同階段下護理需要來提供照顧,強調掌握每個方面的護理方式;此外,按照患者及家屬提供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護理方案[30]。由于護理人員引導患者家屬進行學習關于疾病知識,可促進患者回家后在家屬的監督下提升治療依從性,進而更好地完成延續性護理。
綜上所述,針對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院前急救鏈式流程+家庭時機理論管理可有效提升患者急救情況,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照顧者的壓力以及對疾病的認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