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生隱匿,不易診斷,早期通常沒有癥狀或者癥狀不典型。當患者感受到明顯不適,也就是臨床癥狀非常明顯的時候,病情大多已進入中晚期。這也是預防和治療肝癌的關鍵障礙。因此,尋找有效的肝癌早期標志分子迫在眉睫。本期“醫學新進展”欄目中由贛南醫學院姚寶樂等作者撰寫的《TCF7L2 及經典Wnt 信號通路在肝癌中作用的研究進展》一文,就轉錄因子7 樣蛋白2(transcription factor 7 like 2,TCF7L2)及經典的Wnt 信號通路在肝癌中特異性作用展開綜述。TCF7L2 是經典Wnt∕β-catenin 信號通路的轉錄因子,β-catenin 結合并活化TCF7L2,被激活的TCF7L2 直接決定了該通路產生的效應。通常情況下,處于非增殖期的健康肝細胞的β-catenin功能處于抑制狀態,因此TCF7L2未被活化。異常活化的TCF7L2依賴促進下游肝損傷因子及肝癌誘導因子的表達提供適于肝癌細胞生成的內環境。在肝癌細胞中,TCF7L2促進細胞的增殖和侵襲,導致癌癥發展。TCF7L2的功能依賴于背景環境,不同的組織或細胞內環境對其基因序列和基因剪切體形式有較大影響,活躍的TCF7L2 結構域是其驅動肝損傷及肝癌的重要支撐,TCF7L2 可能是肝癌診斷及治療的潛在重要靶點。
烙灸作為寧夏少數民族醫學中一種極具特色治的療手段,其具有悠久的歷史,起源于祖國醫學化膿灸、發泡灸,其操作較為簡單,安全實用,具有“簡、便、驗、廉”的操作特點。本療法已經有1 000 多年的臨床應用,包括在內科、外科、傷科、眼科、皮膚科等許多學科的應用,其具有溫經散寒、軟堅散結、祛腐生肌作用。臨床能夠治療痹證,還可治療瘰疬、癰疽、頑癬、腱鞘囊腫、血絲蟲病和象皮腿。這些年隨著國家對民族醫學的重視,烙灸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療效。本期“醫學新進展”中由寧夏醫科大學中醫學院楊麗娜等作者撰寫的《烙灸臨床應用研究進展》一文,將近年相關臨床研究文獻進行綜述。認為烙灸療法其獨具風格、療效顯著,臨床應用廣泛,深受患者的信任,但目前烙灸的操作方法、流程及效果評價沒有統一標準,其相關的機制研究仍不夠全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以期為烙灸進一步臨床推廣應用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