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琳 上海市嘉定區啟良中學

《課程標準》提到:中學生可利用字典或語文教材中的字詞注釋來預習古詩或文言文,理解文言課本中的深層思想內涵,形成一定的文化積淀。聯系實際,古為今用,最終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根據課標要求,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大致看懂課文。然后在教師的引領下,對文本進行準確、深入、富有個性的解讀。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走進作品,從內心深處感知古文震撼人心的魅力;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與作品產生共鳴;站在作者的角度上看作品,站在作品的角度上看待當時的社會,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養,以端正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學,因此要引導學生體味作者凝練、精辟的語言特色;領悟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岳陽樓記》是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從寫作手法上看主要運用寫景抒情的手法;從內容上看,它和其他幾篇一樣都表現了遇到人生挫折后積極的人生態度,但作者撇開了“小我”的感情抒發,表現了他被貶以后仍舊“以天下為己任”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第三單元,按文體分有文言散文、唐詩、宋詞,按內容來分都是寫作者遇到人生挫折以后的生活態度。《岳陽樓記》寫作者被貶以后憂國憂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政治抱負。《醉翁亭記》表現作者被貶滁州后不自怨自艾,仍能醉心于山水之間、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行路難》表現作者懷才不遇的郁悶和痛苦,但仍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邁之情。《酬樂天初逢席上見贈》表現作者多次遭貶,仍對生活抱有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水調歌頭》作者借對明月夜景的喜愛之情,闡述個人感悟,表現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岳陽樓記》是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名作。文章通過對洞庭湖兩種不同景色、不同心情的描寫,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政治抱負。全文立志高遠,氣勢磅礴,語言優美,不失為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章描寫的景色壯麗、氣勢恢宏的洞庭景象,曾使古今多少讀者為之傾倒;作者昂揚的激情、豁達的胸懷,又曾讓古今多少讀者振奮礪志!教學中教師要調動所有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觀其湖、感其情而通其志,進而弘揚傳統文化。
九年級學生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借助工具書和書本注釋,讀懂課文應該是沒問題的。但由于年代久遠,以及生活經驗的缺乏,學生難以深入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和文章內涵。因此,教師應該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聯系時代背景與生活實際,細致地品味語言,深刻體味文章的思想內涵與社會意義,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形成良好的閱讀品質。
《岳陽樓記》是一篇千古名文,范仲淹繼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念。
文章是作者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的邀請為重塑后的岳陽樓提筆創作的散文。文中描繪了登岳陽樓俯瞰到的美景,以及在不同天氣下欣賞岳陽樓景色的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為人處世態度,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本文不單單描繪岳陽樓山水景象,更是蘊含了自然景觀的明暗變化、氣候更迭,結合“遷客騷人”登樓感觸進行總體描寫,以景象中蘊含的哲理來比喻政治理想,使得文章得到升華。
1.銜遠山,吞長江
洞庭湖是靜態景物,“銜”和“吞”運用擬人的手法,化動為靜,用“銜”“吞”則使之產生擬人動態,富有生命跡象,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之間存在的聯系描寫得栩栩如生,表達岳陽樓的景色壯麗、氣勢雄偉,同時承接下文遷客騷人登樓的感觸。
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異”,不同。一個“異”字,將“古仁人”與前文“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建立關聯,區別是什么呢?“何哉”后直接點明原因,他們能不受自然景物(外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誰與歸
“斯人”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或古仁人)。運用的感嘆和反問句式,一方面表達對友人的勸勉之意,愿滕子京注重自身修養,品行高潔,同時懷有遠大的理想和報國之情;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作者愿以高尚品德和良好的涵養作為待人接物之守則,自身懷有的遠大理想和抱負還未實現。
1.積累文言常用實詞,注意其古今意義的不同。
2.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暗含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
3.了解古代寫游記散文的文體特點。
1.掌握重點實詞、了解文意,體會語言特點。
2.領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1.通過注釋和已有的文言知識基礎,可以讀懂文義。
2.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分析,能體會作者的情感。
活動設計一:走近名家,溫習舊知
閱讀、了解范仲淹,溫習《小石潭記》《核舟記》和《桃花源記》,比較、感受“記”的文體特點。
活動設計二:初讀
讀準字音及節奏
活動設計三:細讀(小組合作,疏通句義)
1.再讀課文,結合注釋,小組合作,翻譯句子。
2.展示并解決難理解的句子。
3.疏通句義、段義后,再讀課文,要讀出氣勢。
活動設計四:賞三幅美景
文章哪幾段是寫景的?請大家找出來讀讀,結合文中的話語描述一下這些景色。(要求學生大膽地對景色進行品讀與描繪。)
明確:2、3、4段是寫景的段落。
示例:第二自然段是一幅“巴陵勝狀圖”。這是一幅“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洞庭全景圖。第三自然段描寫的是一幅“淫雨霏霏圖”。這是幅“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商旅不行,檣傾楫摧”的陰雨凄景圖。第四段描寫了一幅“春和景明圖”。這是一幅“春和景明,波瀾不驚”“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的和煦春日圖。
活動設計五:悟三種情感
1.本文是一篇描寫自然風景及建筑景觀的文章,通過描繪景象表達個人情感,透過三幅美景,抒發了哪三種不同的情感?請大家找一找、讀一讀。
2.能否概括出你找到的三種情感?小組合作討論,指名學生回答。
明確第三自然段抒發“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悲傷之情。第四自然段抒發“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的喜悅之情。第五自然段表達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活動設計六:品三類人物
1.“情由景生”“情由人生”,在這三種感情之后站著的其實是不同的三類人,你能否說說看?
明確:第一種是“以物而喜、以己而悲”的遷客騷人;第二種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第三種是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情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政治抱負的范仲淹。
2.在這三類人中,你喜歡哪一類?為什么?
3.范仲淹為何會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我們應從他身上學到什么?(介紹范仲淹的仕途背景和寫此文的目的)明確:范仲淹幼年喪父,生活貧困,卻刻苦讀書,少有大志。據《宋史》記載: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堪其樂也。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歷五年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勤愛民,有政聲,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是一名被貶謫的官員,雖是“遷客騷人”,但與一般的“遷客騷人”不同,他具有古仁人之心,不以一己得失和外部環境的好壞而或喜或悲。他心里裝著天下、百姓和君王,憂國憂民。另外,他寫此文,是為了委婉規勸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試圖以自己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來激勵滕子京。
活動設計七:背讀,課堂小結
再現氣勢之美——一次洞庭之旅,讓我們感受了南國那碧波萬頃的陰晴明暗,聆聽了范仲淹先憂后樂的拳拳心語,解密了憂樂天下的圣者襟懷。讓我們深情地背誦全文,永記經典。
熟讀背誦全文,完成配套練習。
抽背并默寫全文,講評練習。
1.能有感情地背誦全詩、翻譯全文;
2.能體會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