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
(陜西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從高速增長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城鄉建設發展模式的轉型成為必然,這對服務區域城鄉建設的土建類技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具備較高的工程素質、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1]。地方本科院校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職能,如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培養出合格的土建類技術人才成為地方本科院校土建專業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內容。
實踐類課程是實踐教學的重要手段和載體,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因此,實踐課程建設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培養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技術人才的重要抓手。
地方本科院校土建專業的實踐課程盡管數量眾多,但與其他傳統工科一樣,其內容和形式都附屬于相應的理論課程[3],缺少對課程教學階段、教學內容的統籌規劃,實踐課程各自為政,不具備理論課程那樣基于學科邏輯所構建的相關性、連貫性、整體性[4],導致課程的零散化和片段化問題突出,不利于學生綜合性、系統性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實踐課程相對理論課程的優勢在于其教學不局限于課堂,可以通過更為廣闊的場域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條件,但地方本科院校土建專業的實踐教學更多強調的是對理論課程知識的驗證和應用,關注的是理論課教學的需求,而對社會現實需求等關注不足[5],造成實踐課程與實踐教學未能在人才培養中發揮其場域優勢。
地方本科院校土建專業由于重視理論課程建設,對實踐課程建設關注不足,未能突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陳舊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方法單一陳舊、仍以灌輸性為主[6],難以在課程組織中發揮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
企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出口端、重要參與者[7],也是土建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承擔者,對學生在實踐應用方面的能力培養有著天然的優勢。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中只有將企業作為專業育人的主體之一,積極探索相應的協同育人機制,才能更好地提升土建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但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土建專業的企業協同育人還只停留在學生前往企業參加專業實習、認知實習單一的合作模式,未能有效建立起多元的合作機制,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深度與廣度還有待提升。
土建專業面對的工程項目的設計、建設,有著天然的復雜性與系統性。因此專業教學必須遵循從局部到整體、從簡單到復雜的認知過程,但又不能將完整的工程項目割裂成彼此互不關聯的部分。基于此,高校應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原有實踐課程本身所處的層次與功能以及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按照“總—分—總”的原則將實踐教學劃分為專業認知、專項實訓、綜合實踐三個教學階段,分別對應學生的專業認知、專項實踐能力以及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專業認知階段,主要針對大一新生,通過組織學生對工程項目的參觀調研,以及虛擬仿真實踐實驗對工程項目建設過程的模擬演示,使學生了解工程項目的建設以及工程項目實施所涉及的各因素,建立起直觀而全面的專業認知。
專項實訓階段,主要針對大二、大三學生,這一階段的實踐課程主要是通過相應的課程設計、實驗課程專項訓練某一方面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場景中應用理論課程所講授的專業知識與設計原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將工程項目拆解成彼此關聯的部分加以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工程項目各組成的設計方法,為后續貼近工程項目的綜合實踐奠定基礎。
綜合實踐階段,主要針對大四學生,這一階段以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綜合性實踐課程為主,通過貼近實際的工程項目的實踐訓練,使學生綜合應用所學專業知識以及第二階段所掌握的專項技能,綜合性地解決工程問題。
三個教學階段將原本分散為“點”的專業實踐課程串聯成連續的、符合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內在邏輯的“教學線”,各教學階段環環相扣,邏輯清晰而又循序漸進,既實現對工程項目復雜系統各部分深入的認知與實踐的訓練,又避免了對工程項目設計與建造系統性的認知不足。
陜西理工大學(以上簡稱“我校”)所處的陜南,為秦嶺和大巴山所包圍,區域內多山地而少平地,地質構造復雜,各類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多發。同時,陜南地區屬于北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地帶,濕熱多雨而區域內復雜的地形條件又形成復雜的區域內小氣候。上述問題是陜南地區城鄉建設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我校土建專業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極將國家對宜居城鎮鄉村建設的宏觀戰略需求與地方現狀相結合,以陜南地區的巖土環境與災害防治、山區抗震安全以及秦巴山區宜居環境建設作為土建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在教學中對三個方向的現實問題進行提煉、改造并納入實踐課程教學,使實踐教學內容有的放矢,既為實踐教學提供了真實的、場景化的、源源不斷的素材,也將學生的關注點從書本和學校引入廣大的現實社會,發揮了實踐課程“大場域”的優勢,為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條件。
同時,主題明確的教學內容也進一步解決了傳統土建專業實踐教學分散化的問題,以一個或幾個主題貫穿整個實踐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在不同教學階段去認識和分析相關問題,連續地從不同層級解決相同或相近的現實工程問題,確保了實踐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綜合性。
實踐課程的教學組織相對理論課程更為多樣和靈活,但傳統土建專業的實踐教學沒有擺脫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組織模式,不能在教學組織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基于此,我校土建專業按照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實習三類實踐課程,探索能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實踐教學組織方式。
課程實驗的教學組織方式改革集中在綜合性實驗。實驗由教師結合教學階段和教學內容布置若干選題,學生根據興趣選擇實驗題目,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實驗方案,然后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后由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匯報答辯。教學組織從過去的“實驗操作→實驗成果提交”變為“實驗選題→實驗方案制訂→實驗操作→實驗結果匯報答辯”,將實驗的主體讓位于學生,教師只是作為輔助與指導的角色。
調研實習的教學組織是由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教師布置的問題開展調研。學生基于調研問題,自己檢索相關文獻設計調研方案,根據調研方案收集相關的信息,對調研信息進行分析,最后對調研結果進行匯報。教師在調研過程中只對學生收集的信息及分析信息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并不作為調研實習的主導,而由學生通過調研來回答相應的工程問題,改變了過去調研實習走馬觀花,教學效果不顯著的問題。
課程設計的組織則是以項目為導向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設計任務,對項目背景進行解析,完成部分技術參數的選擇,然后再進行設計,最后對設計結果進行匯報答辯。
土建專業的實踐課程有相當數量的課時是在企業中完成的,實踐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企業的支持和參與。探索企業參與專業教學的協同育人機制,將企業的經驗、技術、人員引入專業實踐教學中,對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校土建專業結合不同的實踐教學階段,探索多層級的企業協同育人機制,促成企業參與專業實踐教學的全過程。
專業認知階段,企業主要參與調研實習的教學環節。調研開展由任課教師與企業人員結合課程目標提前制訂教學方案,商定調研問題。若是對在建項目進行調研,以企業人員為主,負責對工程項目的背景、建造等內容進行介紹;若是對已建成項目進行調研,則由任課教師負責指導講解。兩類情況均邀請企業人員參與最終的匯報答辯,并對小組調研情況進行點評。
專項實訓階段,企業主要參與課程設計的教學。由企業提供與教學階段相匹配的項目背景資料,任課教師依據項目資料制訂設計任務,并指導學生完成,企業人員則在課程設計結束后參與學生設計成果的匯報答辯。
綜合實踐階段,企業參與專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的教學。其中專業實習以企業為主,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參與真實工程項目的設計與施工,由企業安排技術人員負責指導與考核,校內教師配合進行指導。畢業設計與課程設計類似,由指導教師結合企業所提供的工程項目背景資料制訂畢業設計任務書,企業安排技術人員參與畢業設計的指導以及最終的答辯。
實踐課程是以實踐為主要方式,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課程,其教學目標與教學組織方式明顯區別于理論課程。土建專業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工科專業,實踐教學在其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土建專業實踐課程更多的只是對理論課程所講授的知識進行認知和驗證,嚴重制約了實踐課程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陜西理工大學土建學院踐行服務區域,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重視對實踐課程的改革與建設,通過規劃實踐課程體系,規范實踐教學組織,探索多層級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等多種措施,實現對整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和提升,有效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質量,為地方高校土建專業實踐課程的建設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