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志丹
(四川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中國民俗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上千年的洗禮,在藝術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民俗民間舞蹈文化不斷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巴蜀舞蹈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飽含古老文化底蘊,具有獨特色彩的地域舞蹈,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在對巴蜀舞蹈與高校舞蹈專業課程的研究中,我們應認識到巴蜀舞蹈的多樣性與川渝地區高校在地域與文化上的優勢,地方高校要依據所處區域的文化環境和文化傳統,結合當地的文化特點和文化優勢,打造具有社會價值的本土特色課程,從而實現川渝高校舞蹈專業課程建設的創新與發展。
高校開發與建設適合本校、本地區的特色課程,可以滿足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形成自己學校的特色,是關系到學校長遠發展與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深層次問題。特色課程建設不但能完善學校的課程結構,充實教學內容,而且對地方高校的特色化、多樣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川渝兩地高校舞蹈專業在特色課程建設中,對課程資源的選擇,應依據所處區域的文化特點與資源優勢,選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巴蜀舞蹈資源作為特色課程建設的內容。
巴蜀地區的舞蹈歷史悠久且具有獨特性與引領性,在中國舞蹈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現今流傳于川渝兩地的民族民間舞蹈中,仍保留著許多巴蜀舞蹈的遺存,顯現出川渝兩地巴蜀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與眾不同的色彩。如四川地區的藏、羌、彝族舞蹈、重慶地區的土家族、苗族、秀山花燈等民族民間舞蹈均屬巴蜀舞蹈的遺存,并流傳至今,其舞蹈形態和動律都富含十分明顯的巴蜀舞蹈風貌。經過幾代舞蹈工作者的提煉與實踐,部分民族民間舞蹈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教材與動作體系,可直接作為高校舞蹈專業特色課程的教學內容。
川渝兩地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巴蜀舞蹈資源,其舞蹈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在巴蜀舞蹈特色課程建設中,學校可依據學校所處區域實際,對多個不同民族或相同類別的巴蜀舞蹈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獨立的本土特色課程。
1.2.1 “同區域”特色資源整合
川渝兩地高校可依據自身所處區域內的巴蜀舞蹈資源,按照一定的原則與需求進行整合,形成“區域性舞蹈特色課程”,使課程兼具本土特色與學校特色。如藏族、羌族、彝族三個少數民族的舞蹈同屬四川區域內的巴蜀舞蹈遺存,其舞蹈資源豐富、特色突出,極具代表性。故而,四川各高校的舞蹈專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藏、羌、彝”族舞蹈資源整合,構建“四川地區少數民族舞蹈”特色課程。而重慶地區則有秀山花燈,土家族、苗族等突出的區域性民族民間舞蹈,同理,依照此原則整合建構“重慶地區特色舞蹈”課程。
1.2.2 “同類型”特色資源整合
川渝兩地本屬同根同源,在兩地流傳著較多相同類型的巴蜀民間舞蹈,如“花燈”,就有重慶的秀山花燈、四川的劍閣花燈、古藺花燈等;又如“龍舞”,有重慶的小金龍、板凳龍、四川的雨壇彩龍、斷尾龍等。這些民間舞蹈既具有共同的風格特征,又有其各自的特點,可將其歸類整合、提取其特色之處,建設“巴蜀花燈”“巴蜀龍舞”等特色舞蹈課程。
不管是“同區域”整合,還是“同類型”整合,都能有效促進川渝兩地現有的巴蜀舞蹈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與系統化、集中化的傳承與發展,對川渝兩地本土高校的特色發展與巴蜀舞蹈的傳承具有積極的作用。
完善的課程結構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對于特色課程建設,管理者、設計者不能只做線性思考,還需網狀布局,從整體結構出發,多舉并行地設計建設本土特色課程群,構建立體、全面的課程體系。
舞蹈相較于其他理論專業,其實踐性更強,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將舞蹈課程的優化著眼于實踐課程,忽略了理論課程。與此同時,社會對舞蹈人才的要求在不斷提高,高校培養的舞蹈人才應該是具備優秀專業技能與人文、藝術素養的綜合性人才。而綜合性人才的培養需要全面的課程體系的支持。因此,我們要將實踐性和理論性統一作為巴蜀舞蹈特色課程優化的重要標準。做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組合優化與比例分配,確保學生得到充足實踐鍛煉的同時,強化其對舞蹈理論的系統學習,使其能夠將理論學習和實踐感悟結合起來,以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更好地感知、總結理論,兩者相輔相成不斷提升,從而使學生在獲得過硬舞蹈技能的同時,全面提升其綜合素養,達到培養綜合性人才的目標。
隱性課程,也稱潛在課程,是指學生在學習環境中(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文化體系)所學習到的非預期的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情感態度。它是行為主體在某種環境中,有意或無意地獲取非預期的某種經驗的課程。在現行的學校教育政策或計劃目標上并沒有明確規定什么是隱性課程以及如何安排或實施評價該課程,但它卻被諸多教育者一致認為是具有重要教育意義的有效手段或誘導因素。
根據舞蹈專業的特性,其隱性課程主要表現為社會實踐(演出、交流、比賽)與田野采風。隱性課程的開發與設立一方面可組織開展各種與巴蜀舞蹈相關的演出、比賽及交流活動,另一方面利用地域優勢深入民間田野,對巴蜀舞蹈的歷史、風貌進行實地學習、觀摩,積極營造濃厚的巴蜀舞蹈文化氛圍,使學生充分浸潤其中,從而對其顯性課程的學習,以及對巴蜀舞蹈的認知與巴蜀文化的認同產生積極的作用。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作為課程標準的物化,體現了課程設計的目標和內容。課程教材的拓展與開發,需要對巴蜀舞蹈素材進行全面的挖掘、搜集、整理和提煉,并結合時代發展的特征,增強教材內容的時代性,將多樣的內容引入教材之中,使之成為培養學生舞蹈綜合素養的優質本土特色教材,從而體現特色教材的系統性、邏輯性和專業性。
舞蹈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其內涵、動作等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碰撞而不斷地更新發展。因此,對現有教材的擴展與強化,要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突出教材的時代性與前瞻性,根據時代的變換和社會需求對舞蹈教材加以改變和調整,使其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舞蹈學習的渴求,促進舞蹈教學的長遠發展。
3.1.1 特色教材內容的擴展
在現有特色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專業特性、學生特點等)對教材內容進行擴充與發展,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元,訓練更加系統、深入,風格更加濃郁、突出。如在現行羌族舞蹈教材中,教師可根據年級段、專業程度等具體情況適時增加羌鈴、羌鼓(羊皮鼓)等內容。這樣既有利于基礎教材與舞蹈風格的鞏固,又增加了教材的豐富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視野,對特色課程的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1.2 本土教材內容的強化
對本土特色教材內容要從教學時間與教材量上予以強化突出。如藏族舞蹈教材中的“弦子舞”,其屬藏族三大舞種之一,流行于西藏東部及云南、四川、青海藏族聚居區,而其中又以四川巴塘弦子最為有名。與藏區其他地方的弦子相比,巴塘弦子在曲調旋律、弦胡拉奏手法和舞蹈姿勢上更加輕盈抒情、優美典雅。并且“巴塘弦子舞”在2006年5 月20 日被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足見其風格獨特、特色突出。因此,在四川高校舞蹈專業的藏族舞蹈教材中,要有意識地對本土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巴塘弦子”內容予以強化突出,從而使我們的教材與課程都更具巴蜀特色。
優秀的舞蹈教材應具備藝術審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身體訓練功能。巴蜀舞蹈教材的開發,要在立足這三項功能的基礎上,選用和發掘地方舞蹈文化中的特色舞蹈資源與素材,并經過整理、加工與實踐的過程,逐步建立起系統化的教材體系,從教材體系的構建和應用開發上突出巴蜀舞蹈特色。
3.2.1 從傳統舞蹈中整理教材內容
對現存民間歌舞的收集整理,是現今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材產生的主要途徑。這是因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文化脈絡是接續的,大多數民族民間舞在當今生活中都能找到它最初的文化原型,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老一輩的舞蹈工作者從20 世紀40 年代開始,奔赴全國各地,深入基層民間向民間藝人學習,從傳統民族民間舞蹈中提取素材,通過辛勤的采集整編,形成了最初的教材。巴蜀舞蹈教材的整理,也應繼續向傳統學習,深扎民間,在本土傳統民族民間舞蹈中提煉整理出特色突出的舞蹈教材內容。同時,川渝地區高校對本區域內的特色舞蹈資源與素材進行挖掘、提煉,能夠有效促進民族民間舞蹈教材體系的區域化建設,以及民族舞蹈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3.2.2 根據歷史與民間遺存的原始素材創編教材
我國的古典舞各流派,身韻派、漢唐派和敦煌派都是采用的這種方式。這種方式是一個艱辛而又漫長的過程,素材的提取與積累有兩方面的做法:一是從壁畫、石窟造像、歷史文獻等歷史資源中歸類提煉素材,可以稱其為“靜態提取”。二是從流傳于民間的傳統藝術(戲曲)、風俗活動(舞獅、舞龍)、宗教儀式(儺舞、巫舞)中提取素材,可以稱其為“動態提取”。運用“靜態提取”或“動態提取”的方式從原始素材中創編舞蹈教材,并不是主觀臆想,憑空捏造,而是要遵照客觀現實,對參照物(本體)進行真實而客觀的反映,做到有據可循,經得起歷史與實踐的推敲佐證。
巴蜀舞蹈特色教材的創編,最為重要的是明確其風格屬性,在深刻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充分貼合巴蜀文化與眾不同的特征。并且要從本質規律入手,注重其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同時合理融入當代的審美取向,使傳承與創新并存,讓巴蜀舞蹈成為“活在當下”的特色舞蹈。
川渝兩地的建設與發展,從古至今都離不開巴蜀文化的沁潤和滋養。植根于巴蜀文化沃土之上的川渝兩地高校,自當有責任與義務傳承和弘揚巴蜀文化,豐富和發展巴蜀舞蹈。在川渝高校舞蹈專業中研究與發展巴蜀舞蹈,既突出與發揮了高校作為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引領作用與地位,又探索與挖掘了巴蜀舞蹈的現實價值與意義,對巴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與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