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歡,林 瓊,鄔揚揚
(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89)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將就業擺在“六穩”工作、“六?!比蝿罩?,堅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全面推進就業優先戰略,推動我國就業工作穩步向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就業保障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為進一步做好就業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畢業生是我國勞動力市場中最重要的群體之一,數量龐大并不斷增長。因此,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將會持續成為我國面臨的主要社會矛盾之一,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中之重。
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培養一流“新工科”卓越人才是國家的戰略所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支撐。根據教育部2022 年統計數據,普通本科高校畢業生數為48.70 萬,其中工學專業畢業生數位16.35 萬,占比33.72%。因此,新工科大學生是青年就業的主力軍,促進落實新工科大學生就業是高校和政府就業工作的重點。
為了深入了解新工科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本文采用了問卷及訪談調研的研究方法,選取在校大學生、政府及科技企業作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及現場訪談,針對大學生調研其就業現狀及存在問題;針對政府調研,了解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政策及落實情況;對于科技型企業,訪談其人才梯隊現狀及未來需求。本次調研涉及全國各地工科院校16 所,科技型企業12 家,政府機構4 家,共收回有效問卷278 份,并記錄40 份訪談紀要。
在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自我認知是至關重要的起點和基礎。自我認知包括對個人性格、興趣、技能和價值觀的深入理解,這些要素在選擇適合的工作和職業方向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們在自我認知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差異。12.5%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太能準確地評估自我,而2.23%的學生甚至認為自己完全不能準確地評估自我,這一部分學生可能存在自我認知模糊的問題,這可能會導致他們對職業規劃感到困惑和迷茫。同時,筆者在問卷和訪談中發現,當代新工科大學生在考慮就業時,考慮的因素眾多,包括經濟形勢、家庭狀況、城市選擇、公司情況、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等等,希望在多個方面都得到滿足,但在實際就業過程中,常常發現現實與理想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這可能導致就業困難和職業挫折。將不同層次的高校進行橫向對比發現,“雙一流”高校的學生追求職業滿足的特征更為明顯,對未來工作的各方面條件要求較高,導致現實情況難以滿足高期望。
職業規劃意識為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增強職業規劃意識,大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優勢、興趣、價值觀和技能,從而制訂更科學的職業規劃,最終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調研顯示,58.48%的受訪學生未做過職業規劃,大多數學生對于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重視程度不夠高。主要原因分為兩點:一是認為距離就業的時間很長,低年級大學生認為畢業相對遙遠,提前準備職業規劃的意識淡??;二是重視程度不夠,一些學生對學校開設及提供的職業規劃課程、指導不夠重視,也沒有積極主動地尋求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的幫助和指導。
職業規劃的執行力是實現職業目標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其不僅是將愿景轉化為現實的橋梁,也是在職業道路上克服挑戰、適應變化并樹立信心的基礎,決定了個人是否能夠實現預定的職業目標和邁向成功。在受訪學生中,僅有36.56%的學生表示他們有明確的行動計劃并且較好地按照計劃執行;超過63%的學生沒有明確的行動計劃或者因缺乏資源、缺乏自我激勵等因素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然面臨一些困難或障礙。
筆者在調研和訪談中發現眾多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面臨求職信息相對封閉,同時缺乏足夠的企業實習經驗的問題。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分為三點:首先,大學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傳授學術知識和培養研究能力,通常側重于理論性的學科,如自然科學、人文素養等,這種教育體系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分析能力,但可能忽略了與職業相關的實際技能和知識,這就導致學生在畢業后可能對職業市場的需求和機會感到陌生。其次,部分學校未能提供足夠的職業規劃支持和資源,學校的求職信息發布渠道有限,導致學生難以獲取來自職場的實際信息,使學生在職業規劃中感到迷茫,不清楚如何踏入職場。最后,部分大學生在職業規劃方面缺乏主動性,未能充分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主動獲取職業信息的意愿不強,對求職信息的關注度不高,從而導致信息閉塞問題更加嚴重。學生在職業規劃中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應該朝著哪個領域發展,缺乏明確的職業目標。
此外,大學生的主要活動通常是在校園內進行學術研究和課堂學習,缺乏實際工作經驗,而企業往往更注重大學生的實際工作經驗和技能,而不僅僅是學術成績。然而,一些大學生由于專業要求繁重或缺乏實習機會,無法進行充足的實習,于是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存在一定的劣勢。
3.1.1 構建“產學研”融合政策平臺
政府可以通過設立政策激勵措施,例如提供研發資金補貼、推進大學生“雙創計劃”,以鼓勵企業與高校開展合作研究項目,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高校、產業界和研究機構之間的緊密合作。產學研融合一方面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幫助大學生為走出大學象牙塔做好準備,有效提升就業率,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創新活力助力企業發展。
3.1.2 拓寬人力資源政策激勵
政府可以制定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的人力資源政策,如提供雇傭補貼、培訓資金支持、社會保障優惠等,以激勵企業吸納新工科大學生。政府還可以鼓勵企業制定長期職業發展計劃,吸引和留住年輕的科技人才。同時,政府應加強政策宣講,讓更多大學生了解相關激勵政策與導向。
3.1.3 營造尊重支持科研人員的氛圍
通過舉辦科研成果宣傳活動、獎勵科研杰出成就、提高科研人員的社會地位等方式積極倡導社會對科研人員的尊重與支持,推動社會輿論對科研成果的認可,進而提升社會對科研人員的尊重。同時,加強科研英雄及相關成果的宣傳報道,樹立科研人員的典范形象,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激勵更多大學生選擇科研領域。
3.1.4 創建創新交流與合作平臺
建立科研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機制,組織定期的學術交流會議、研討會和學術訪問,促進人才間的相互推動和跨學科合作。此外,建立科研社群平臺,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讓科研人員能夠共享經驗、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
3.2.1 提供實習和實踐機會
企業針對不同年級、專業的大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踐機會,建立結構化的實習實踐項目,明確定義實習崗位、任務和期限,以確保實習生能夠在特定領域中積累實際工作經驗。企業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便捷的實習服務,指導他們了解適應并融入工作環境,幫助大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以提高他們的技能水平。此外,企業應定期進行評估和反饋,為表現出色的實習生提供就業機會或將其納入人才庫。
3.2.2 完善企業導師制度
針對新工科大學生的課程要求,個性化配備企業導師,提供職業建議和心理支持。同時,定期安排導師學生交流座談,討論職業目標和發展計劃,幫助學生解決職業難題。鼓勵企業導師分享自己的職業經驗和故事,激發學生的職業動力,同時也能夠從新鮮的思維和創新中受益。
3.2.3 促進職位信息公開
企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公開職位信息,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及就業機會。首先,企業完善招聘網站,及時更新招聘信息,詳細列出各種職位的要求、福利待遇和申請流程。其次,企業可以在社交媒體平臺、校園招聘會上發布招聘信息,以擴大信息的傳播范圍。此外,企業可以與高校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校企合作項目、講座或成立興趣社團的方式,將職位信息直接傳達給大學生。通過積極、多樣化的職位信息公開和與大學生的互動,企業可以更好地吸引和招募適合的人才,同時也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的可能。
3.3.1 加速職業規劃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應該傾注資源投入,培養一支經驗豐富、具備職業規劃專業知識的師資隊伍。建設職業規劃工作坊,學生自主預約,職業規劃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咨詢和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興趣、技能和職業目標,并制訂合適的職業規劃。
3.3.2 完善職業規劃課程體系
學校在現有職業規劃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進行調研完善課程設置,真正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建立一套“全生命周期”職業規劃課程體系,從大一開始逐步引導學生了解職業世界。這些課程應涵蓋職業生涯發展、自我評估、就業市場分析、求職技巧、面試準備、職場利益等方面的內容。同時要創新課程形式,以學生實踐、職場經驗分享等多種形式傳授職業規劃知識,激發學生對生涯規劃課程的興趣,提升重視程度與學習的積極性。
3.3.3 促進產學研融合實踐
學校可以與企業、行業協會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如共同合作橫向課題、項目基金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踐機會。在學生必修學分中設置實習實踐等模塊,制訂學生完成赴企業實習的學時要求,并與企業密切溝通發揮企業導師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職業規劃網絡,幫助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實際應用,培養他們的研究和問題解決能力。
3.3.4 建立健全就業保障與服務機制
完善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建設,建立一個全方位全流程的就業服務體系,包括提供職業咨詢、招聘信息、職業技能培訓等。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保持與各企業的密切溝通聯系,確保第一時間了解企業招聘動態,并及時將相關信息傳遞給學生。同時,要簡化相關手續及流程,讓學生感受到服務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