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藝峰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13)
我國教育家楊叔子認為:“大學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即以培養高級人才為主旋律,而非盲目地制造高檔器材。作為現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人文關懷要求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在滿足整體需求的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而實現“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v觀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史,不難看出高等教育改革從來都是以“人”為出發點,在“人性養成”和“非人性塑造”兩點核心思想間反復徘徊。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史自然也遵從這一基本邏輯。1889 年戊戌變法后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是我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其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基本辦學方針,在教育思想上深刻體現出了封建殖民時期的時代印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高等教育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呈現出了更鮮明的民族化、政治化特征,為當下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礎和指明方向。在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著高等教育向普及化的方向前進,如何將人文關懷與教育緊密結合,則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改革的核心命題。在教育教學管理中體現人文關懷,要求高校重新審視師生的個體差異,厘清不同主體的管理和被管理關系,以及師生在教育和學習方面的主體地位,從而通過提升教學質量、滿足差異化需求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這不僅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改革的核心所在。
傳統管理制度建立在“X”理論的人性假設基礎上,傾向于通過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和監督機制來規范人的行為、控制人的思想。而現代化管理則強調解放思想、發展潛能,在發揮員工個性的基礎上增強組織內部活力。對于高校教育教學管理而言,這種現代化的管理思想主要體現在“共治善治”的管理制度層面,也就是推動人文關懷與制度管理的有機融合,從而構建共生共融、共建共榮的管理體系。在人文關懷的視域下,高校管理者需要意識到教育教學管理改革絕非一蹴而就,而是以制度建設為切入點,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長期持續的系統性工程。在教育教學管理的初期,高校必須將約束和規范學生行為作為工作重心,才能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的順利實施。而在完成了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后,則需要通過人文關懷讓師生感受到思想和情感層面的共鳴,在激發師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同時,幫助其不斷實現自我價值。這種共鳴所帶來的價值認同,確保了人文關懷能夠切實影響師生的思想觀念,是現代化高校教育教學管理的根本憑證。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文關懷雖然看似與制度管理天然對立,但實際上則呈現出對立統一的哲學關系。前者憑借情感共鳴、后者依托制度約束,前者激活師生自律、后者強調制度他律,呈現出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實踐效果。
傳統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重視突出“管理”二字,傾向于采取強制性、監督性、懲罰性的手段來約束行為、維持秩序,較少使用更具人文關懷的激勵手段,且管理措施大多也缺乏對學生訴求的關照,沒有將學生感受納入管理制度建設的考量中。這種強調監督和約束、近似于流水線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只能培養出“高檔器材”而非“高級人才”,無法滿足新時代社會高速發展對人才供給提出的新標準和新要求。因此,高校必須立足于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以人文關懷為切入點,真正踐行“育人而非制器”的教育思想,摒棄傳統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種種結構性弊端,在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同時,注重質疑、探索和創新等精神的培養,進而為現代化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
從管理理念的角度來看,我國高校雖然始終提倡革新思想、創新觀念,但大多只停留在口號階段,沒有真正用行動尋求改變和突破。從管理制度的角度來看,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相對死板、僵化,部門間的溝通協作力度不足,且各部門“信息孤島”的問題較為嚴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從管理方法的角度來看,我國高校普遍采用科層制管理架構,重視規則和官僚制的主體作用,高度強調管理體制所帶來的執行力與原則性,確保被管理者對管理者命令的絕對服從。這種管理模式缺乏對人文關懷的滲透,難以有效調動師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參與熱情,且以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擠壓了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課程的生存空間。
現階段高校采取的教育教學管理策略,大多缺乏“以學生為本”的人文關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專業選擇缺乏彈性。雖然彈性學分制的引入滿足了學生根據個人發展和興趣愛好選擇選修課的需求,但在專業課程方面還存在諸多限制。且部分高校提出的“以人為本”管理模式,大多也只是局部的小修小補,并沒有真正改變現行管理模式的底層邏輯。且對于管理策略的應用,大多以維系校內秩序為主要目的,但維系秩序并不是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出發點,與滿足學生教育需求這一目標背道而馳,就更難以體現出教育教學管理的人文關懷。第二,對學生的管理工作過于嚴格。大多數大學生缺乏在社會中的歷練,導致其在思想和行為上普遍存在不成熟的表現。作為一個“微縮社會”,高校應該給學生提供試錯的機會,使其體會到社會的復雜和艱辛,幫助學生拋棄原有的不成熟心理,進而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但就目前而言,高校普遍采用較為嚴格的懲罰措施,雖然有效保障了校內秩序,但卻存在著行為約束過于嚴格的弊端,只從制度層面約束學生行為,并不能滿足學生差異化的個體,也就難以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管理理念。
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活動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將人文關懷滲透教育教學管理的始終。具體而言,教育教學管理工作需要貫徹現代教育理論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核心思想,注重面向全體學生,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發展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在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開展各項工作。同時要在確保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其學習熱情與學習動力,通過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讓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向符合學生訴求的方向轉變。在此基礎上,高校應重視調動教師的服務意識,使其意識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結合學生自身的發展情況擬定教學方向和教學內容,同時利用線上教學平臺等新的教學工具,了解學生的個性化訴求并針對性提供優質的自學資料,實現個人需求與整體需求的統一。而在教育教學管理滲透人文關懷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教師培訓等策略,幫助教師形成“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其在教學和日常管理時著重調動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通過民主化改造讓學生自覺投入教育教學管理之中,進而鍛煉其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
教育教學管理對管理人員的個人能力與個人素質要求較高,需要其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才能為教學工作的順利展開提供輔助。為此,高校應定期開展培訓工作,不斷提升管理人員的業務素養與管理水平,從而落實高質量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在培訓工作中,應將心理健康問題作為培訓的重心之一,管理人員通過學習心理學等相關基礎知識,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做到及時發現、溝通、治療,避免因心理健康問題而自我傷害。管理人員應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管理觀念,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專業學習與個人發展的和諧統一,這對開展高質量的教學管理工作意義重大。
將人文關懷融入教育教學管理,需從日常教學管理、班級管理、師資管理三個維度實現。首先,在日常教學管理中,人文關懷需要滲透至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在課程設置方面,要重視學生的整體需求和個性特性,通過增設各類選修課、推進文理課程滲透融合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多元的課程內容,同時還可以開設與人文素養相關的選修課程,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思想。在教學方法方面,需要開展團隊協作、小組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等多元化、強溝通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通過互相監督的方式保障整體的學習狀態。在教學活動方面,高校可以開設多種形式的校園活動和課外活動,并通過活動與學術思想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具有生機和人文關懷的學習氛圍和管理氛圍。其次,在班級管理中,需要做好班干部的提拔工作,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強化集體觀念,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讓學生自主推選宿舍長,并通過組織教職工與學生宿舍文娛活動等方式,構筑新的師生交流紐帶。同時重視學生的情感變化,強化學生的隱私保護,在尊重學生個性心理和人格的基礎上,實現人文關懷與教育教學管理的深度融合。最后,在師資管理中,應建立透明、公平、公正的教師競爭機制,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展開各項管理工作,并著重參考教師針對工作問題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完善信息溝通渠道來獲取教師的反饋信息。同時做好校車出行、環境改善、薪資激勵等匹配措施,在人文關懷的基礎上調動教師的工作熱情。
人文關懷是高校教育教學管理的核心所在、理論依據和精神源泉,同時也是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轉型的必經之路。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陳舊、缺乏“以學生為本”的人文關懷的問題,不僅影響著教學工作的正常展開,也制約了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為解決這一問題,高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從人文關懷的視角推動管理工作的人性化轉向,積極開展高水平、高素質管理隊伍建設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并從日常教學管理、班級管理和師資管理三個維度推動人文關懷向教育教學管理的滲透,從而實現管理工作的進一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