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星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高級中學,江蘇 鹽城 224300)
不同學科之間的核心素養培養角度不同,對于高中生物學科而言,教師要結合生物理論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使學生在完成生物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形成適應發展的能力[1].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下開展高中生物課程教學,教師要對自己教學的觀念進行不斷優化,積極調整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高中生物課堂的學習能夠有效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
學生的實際生活與生物課程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關聯,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構建情景,使生物課堂呈現出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場景,學生能夠在真實感知生物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強烈的生物知識學習興趣.并且,在構建教學情景開展生物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出來,學生不僅能夠對生物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所感知,還能夠在情景學習中體會生物的魅力,感受到生命中所具有的獨特性[2].
例如,在對“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構建教學情景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首先,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之前深入分析教學的內容,了解教學內容中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以及蘊含的生命觀念內容.其次,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與生活之間的關聯出發,通過導入問題的方式,帶領學生深入探究知識內容,進而實現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生命觀念這一生物核心素養的目標.針對“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這部分內容教學而言,教師可以在教學導入環節中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在糧食堆中放置種子,為什么種子會發熱?為什么放置在桌子上的蘋果,隨著放置時間的增加,蘋果的重量會越來越輕?”教師所提出的這些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因此,學生能夠在教師構建的情景問題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問題.學生在得出答案后,也會踴躍舉手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堂呈現出良好的教學氛圍.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這部分知識內容,在對知識進行梳理的過程中,學生腦海中會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生物知識體系,加深其對生物本質的理解,進而促進學生生命觀念的有效形成.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課堂上為學生構建教學情景,能夠為學生生動形象地呈現出生物知識內容,學生在感知與體驗生物知識的過程中了解生命本質,最終有效培養了學生生物核心素養中的生命觀念.
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3].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建自主探究生物知識的機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知識內容,感知知識內涵,促進科學思維這一核心素養的形成.
例如,在對“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首先,教師需要明確,只有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夠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構建良好的生物課程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由以往被動學習的狀態轉變為主動學習的狀態,使學生在參與教師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主動探究.其次,雖然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習及生活經驗,但他們的各項能力均還處于發展的狀態,因此,學習過程中依舊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實效性.教師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及組織者,需要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提供幫助,促進其自主探究的有效完成.在學生自主探究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探究任務或提出問題的方式,為學生的探究指引方向,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激活自己的思維,最終實現對科學思維的有效培養.對于“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來說,教師可以以口述的方式為學生介紹孟德爾所完成豌豆雜交實驗的整個過程,并在口述的過程中將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滲透進去.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借助網絡收集相關資料,如孟德爾的介紹、豌豆雜交實驗的具體內容及方法等.在完成對資料的收集工作后,教師可以梳理整合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并將整合后的內容直觀地呈現給學生.之后,學生在對相關知識內容了解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在自己觀察及分析的過程中對知識有更深層的理解.學生在探究與思考中能夠與孟德爾形成情感上的共鳴,進而激發其探究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模擬實驗,通過構建生物模型的方式降低知識學習難度,并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科學思維.
科學探究意識的形成與創新思維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通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及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探究意識.
例如,在對“ATP和酶”中的知識點“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進行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結合這一知識點的教學要求,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進而促進學生有效形成科學探究意識.首先,教師要明確這部分知識中所涉及的植物細胞吸水及失水實驗,幫助學生了解探究實驗,形成科學思維意識.具體探究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探究,并要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創新思維與科學探究思維.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與實驗有關的材料,并介紹實驗過程中所需要使用到的材料及器械,講解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避免學生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由于不會使用實驗材料或器械而出現實驗進展不順利的情況.由于高中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劃分學習小組,保證每個小組的整體學習水平一致,并鼓勵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能夠積極在小組中進行學習交流.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產生不同的觀點,而幾乎每位學生都會認為自己所提出的觀點是正確的,這就會出現對不同觀點進行激烈爭辯的情形.學生在與同伴爭辯的過程中又會形成新的法,這一過程也能夠體現出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并在后期對知識探究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與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夠使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內涵進行深入了解,學生被有趣的生物學科吸引,能夠主動完成對生物知識的探究,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生物核心素養的提升.
社會責任,簡單來說就是個體或團隊所需要承擔起的社會義務.高中生物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及思想意識,有效培養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意識,使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核心素養.
例如,在對“基因對形狀的控制”這一知識點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先讓學生對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資料收集.學生在自主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就會產生疑問:“現如今如此發達的基因技術下,為什么不能在基因技術的幫助下消除遺傳病史呢?為什么后代的性狀不能使用基因技術改變呢?”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深入分析問題,并對問題內容進行辯論與評價.學生在小組合作形式的教學活動中,能夠明白:所有的技術均是利弊同存的,基因技術也是如此.盡管如今基因技術已經取得了成功的發展,遺傳病也能夠在基因技術的使用下得到解釋,后代的性狀也能夠使用基因技術進行改變,但基因技術的使用不僅存在較大的風險,還存在道德倫理上的問題,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這部分知識內容理解的同時,明確了自身所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與義務,通過樹立正確的觀念及意識,促進其成長與發展.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課堂上通過引進社會話題,引導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思考,讓學生對生物課程中所蘊含的生命與科學相關內容進行感知,進而使學生產生正確的社會責任感,以此促進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
總而言之,教師應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與優化教學手段,采用構建教學情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滲透情感教育等方式開展高中生物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結合具體的教學要求以及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課堂教學模式及教學手段進行及時優化與完善.通過選擇學生更易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