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美
[摘 要]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數學,鼓勵學生在做人中學會做事、在做事中學會求知。這樣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歷經百轉千回的豁然開朗之感,進而將經驗不斷歸納總結,找到簡潔又準確的解決問題方法,真正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落到實處。
[關鍵詞]情境;質疑;建構;創新;提問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6-0032-03
三年級下冊期末考試中有這樣一道題:
本題是根據學校主題單元活動設計的情境題,題目信息雖“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但卻是學生出錯率最高的題目。結果統計說明,學生的生活經驗缺乏,概念理解有偏差,數量關系認識模糊,解決不確定的問題時缺少相應的策略。
無獨有偶,四年級上冊“簡單周期”單元練習中有這樣一題:“2016年1月1日是星期五,同年的2月1日是星期幾?”它跟上述三年級下冊期末考試的錯題緊密相關,且“推算幾月幾日是星期幾”的問題在生活中更是常見,可用數學方法解答一直是學生的易錯點。學生的錯誤看似粗心所致,實則不然。究其原因,這類問題雖源于生活,但在生活實際運用時,利用網絡查找萬年歷便能輕易獲得答案,這條捷徑讓人失去了思考的動力。從這一點看,所謂的生活經驗沒有促進人們的深入思考,反而助長了思維的惰性。因此,“一個月有多少天”“月歷是怎樣排的”等問題都成了學生的認知盲區。
鄭毓信教授指出:“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不應求全,而應求聯;數學基本技能的學習,不應求全,而應求變。”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學生之所以錯誤百出,就是因為所掌握的知識支離破碎,沒有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缺少自我內化、建構的認知過程。歸根結底,就是“教學做”沒有合一,導致學習沒有獲得相應的效果。因此,數學教學應以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為指導,讓學生在“做”中學,真正習得所學的數學知識。
一、課前叩問,找準難點
教師的教學方法需要根據學生的學情而定,這是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的理由。教材編寫者把“推算幾月幾日是星期幾”的問題安排在“簡單周期”單元練習中,應該有他獨特的意圖,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解讀練習設計思想。筆者翻閱了很多有關“簡單周期”的教學案例及參考資料,都沒有涉及“推算幾月幾日是星期幾”的問題。訪談幾位推算正確的學生,他們表示先將起始日期加幾或減幾,變成從周一開始周日結束的傳統意義上的一星期,再用“簡單周期”中的方法解答。這樣的解題策略和“簡單周期”中的方法不太一樣,將原本復雜的問題變得更復雜,學生更難以掌握,即使勉強聽懂也容易遺忘。怎么教學才能將“推算幾月幾日是星期幾”問題融入“簡單周期”的單元知識中呢?針對學生推算過程中易錯點的分析,筆者明確了教材編寫者設計練習的意圖,了解了學生的認知障礙,找到合適的施教路徑:將學生一知半解、易混淆的生活問題進行知識重構,將易錯點融入新的知識教學中,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分析與理解問題,最終實現學習難點的突破。
二、生活嵌入,趣問促思
師:國慶期間,學校長廊按紅、黃、綠、紫、紅、黃、綠、紫、紅、黃、綠、紫……的順序掛了39面旗。你們能說說最后一面旗是什么顏色嗎?
生1:紅、黃、綠、紫這4面旗代表一個周期,表示這4面旗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列式為39÷4=9(組)……3(面),余下的3面旗就是每個周期中的前三面旗,即紅、黃、綠。所以,第39面旗就是每組中的第3面旗,即綠色。
師:很好!同學們對“簡單周期”問題都有固定的解題模式了,現在一起來說說解題過程。
師板書:(1)圈,找周期并圈出一組圖形。(2)算,即總數除以周期數。(3)定,根據結果決定最后一個圖形是什么。如果整除沒有余數,那么最后一個圖形就是每個周期中的最后一個圖形;如果有余數,余數是幾,最后一個圖形就是每個周期中的第幾個圖形。
……
基于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恰逢學校迎來“國慶”主題單元活動,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問題,又能幫助學生構建解題模型,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簡單周期”問題的解題策略。
三、激發憤悱,助力建模
師:為什么上述問題是“簡單周期”問題?
生1:每組圖形就是一個周期,這個周期周而復始。我們過去學的找規律問題,其實都是周期問題。
師:(追問)那你們還想到生活中的哪些周期問題?比如,由這個課題“簡單周期”想到什么?
生2:我想到時間問題,因為鐘表每天周而復始、有規律地轉動。
生3:每個星期周而復始,也是周期問題。
生4:我想到練習中做過的一道題,就是以一個星期為一個周期,來推算幾月幾日是星期幾的問題。比如,根據2019年10月1日是星期二,推算同年的12月5日是星期幾。
師:聽起來,這確實是個典型的周期問題。如果把一個星期看成一個周期,那每個周期指的是從哪天到哪天呢?
生5:日歷上把每周的周日到下周的周六規定為一個周期。
生6:我有不同的想法。生活中,很多人認為每周的周一到周日是一個周期。
師:你們說的都對,這是國際上普遍的兩種看法。
師:(追問)還有其他的表述嗎?比如,先從每周的周二開始到下周的周幾正好是一個周期7天呢?然后從下周的周二開始到下下周的周幾是一個周期7天呢?
生7:我覺得從周二到下周的周一是一個周期7天,從下周的周二到下下周的周一又是一個周期7天。
師:(指著題目)剛才有同學提出“推算12月5日是星期幾”的問題,跟今天學習的“簡單周期”問題是否有關呢?(學生沉默,這個問題有些難度)
生8:感覺有關系。如果有月歷就好了,我覺得用畫月歷的方法能推算出12月5日是星期幾。
生9:我覺得這方法可行,但全部畫出來很麻煩,可以用月歷示意圖,即一周只標注一個日期,下周的這一天依次加7。
生10:那如果跨越好幾個月,這個方法也很麻煩。我覺得不僅需要參照月歷,還要學會推算。
師:讓我們把掌聲送給這些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并發言的同學!現在我們就根據大家的建議,嘗試解決這個非常有意義的生活實際問題。
(師生一起設計10月份的月歷示意圖,通過集體討論不斷改進、完善推算方法)
師板書:(1)圈,將2019年10月1日往后退1天變成2019年9月30日,這樣就從周一開始,到周日共7天作為一個完整的周期。(2)算,先算出從2019年9月30日到同年12月5日的總天數為1+31+30+5=67(天),再列式計算,即67÷7=9(周)……4(天)。(3)定,因為余數4天是每個星期中的前四天,即周一、周二、周三、周四,所以同年的12月5日是周四。
……
教學中發現,雖然學生的推算方法不成熟、不簡便,但卻是真實的生活經驗,值得肯定并鼓勵。盡管學生已升級到四年級,但對三年級的舊知——“經過天數”的算法仍不熟練,尤其是跨月計算,他們的思維還是停留在直觀具體的月歷層面。因此,有必要將學生理解有偏差的概念和數量關系融合在新的問題情境中,這樣能為學生的探究搭建“腳手架”,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辨析,發現問題所在,實現查漏補缺的目標。
四、生疑釋疑,解構重構
師:“推算幾月幾日是星期幾”的方法跟剛才的“簡單周期”解題方法完全一樣嗎?
生1:剛才的“周期問題”是直接從第一個圖形或字母數出幾個作為一組,而這道題得先倒退一下,再選7天作為一組,容易混亂。
師:是啊!這題的起始日期是周二,要退1天變成周一開始。如果給出的起始日期是周六,那就要——
生2:可以退5天變成周一,也可以往前2天變成周一,更容易出錯。
師:這是大家共同的感覺嗎?這樣解題不僅煩瑣,還容易出錯。想一想,推算時既要將起始日期退到周一,又要把周一到周日看作一個周期嗎?
生3:我們平常認為一星期是從周一到周日,但其他國家認為是從周日到下周一。那么,我覺得一個周期也可以從每周二到下周一,為什么非要把日期退回到周一來解決呢?
生4:我明白了。只要一個周期都是7天,且每個周期都跟前一個周期一樣,這樣就簡便了。
師:為你們敢于質疑、思辨點贊!是啊,直接從起始日期開始,圈一個周期7天即可,接下來的每個周期都一樣,這就是周而復始。那就按你們的建議來解決2019年12月5日是星期幾的問題吧,看看結果是否跟剛才的解法一樣。
(巡視過程中發現:計算總天數是學生的易錯點,且根據總天數除以7的結果,怎么確定最后一天是周幾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基于此,筆者設計一系列問題時注意了層次感,關注學生思維層次的提升)
師:這一題的起始日期正好是10月的第一天,10月份的總天數有31天,這樣跨月算總天數就不易出錯。先用10月份的31天加上11月份的30天,再加上12月份的5天,算出總天數,即31+30+5=66(天);然后用總天數除以周期數,即66÷7=9(組)……3(天);最后,確定余數3天就是每個周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周一)中的前3天,即周二、周三、周四,所以12月5日就是周四。
師:實踐證明,只要將7天定為一個周期,最后都能得到12月5日是周四。現在感覺哪種方法簡便?
生5:直接圈出一周期的方法簡便,這樣就和前面學的“簡單周期”問題完全一樣了。
師:這題正好是從10月的第一天開始的,同學們都知道10月共有31天,總天數能計算正確,這一題的解答便不會出錯了。可是,如果起始日期不是從某月的第一天開始,你們還會正確推算嗎?
課件呈現:2019年10月9日是星期三,同年的12月10日是星期( )。
……
從作業反饋知道,筆者任教的兩個班級學生出錯率都比較高,原因是學生對“經過天數”的認知經驗不足,在計算10月9日到10月31日的天數時少算了一天,導致結果出錯。這樣,設計問題的目標始終指向幫助學生發現問題,重點訓練學生分段計算總天數或者總天數減去沒算的天數,讓學生在“做”中進一步感知每月天數及跨月經過天數的算法。同時,因為找周期有一定難度,筆者繼續鼓勵學困生畫簡易月歷,借助直觀圖示確定周期。如此,舊知與新知之間形成了結構關聯,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又能起到優化問題解決策略的作用,正可謂一舉兩得。
五、走近本質,學以致用
師:現在同學們已經知道怎么推算幾月幾日是星期幾了,希望你們課后能繼續提出跟“簡單周期”有關的問題,可以通過微信平臺發布,讓大家一起分享、思考,也可以將思考過程寫在練習本上。
(學生的精彩問題相繼誕生)
生1:芳芳出生在2007年5月15日,今天是4月23日,再過( ? )周零( )天是芳芳的生日。
生2:今天是2019年10月15日,星期二。我想知道,校運會11月6日和11月7日分別是星期幾?
生3:今天是2019年10月10日,星期四。我想知道,爸爸的生日2020年1月2日是星期幾呢?
……
學生在建模的基礎上掌握了“推算幾月幾日是星期幾”的簡便方法,可家長認為學生做錯了,非要把周一到周日作為一個周期來推算,導致結果出錯。這恰恰說明本課所學的知識確實是難點,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學只有跳出思維框框,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不應只停留在課堂上,應該把每一個學習難點日常化、生活化,讓學生有機會實踐、參與、體驗,能站在更高的視角去尋找更多知識之間的聯系。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后走出學校、走進社會,形成每日一問的思考習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確保學習從淺表走向深刻,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總之,教師要積極踐行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這樣“做”中有突破、“做”中有創新,能呈現出更多學生和教師合作的精彩課堂,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
[ 參 考 文 獻 ]
[1] 郭朋朋.“互聯網+教育”下數學易錯題原因分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3):49-50.
[2] 仲家榮.初探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建模[J].考試周刊,2019(64):103.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