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川美


[摘 要]大單元教學關注教學的整體性,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有重要促進作用。在音樂課程中進行大單元教學,教師要在單元任務的統領下制訂課時內容和目標,巧妙進行教學結構化設計,于新舊內容交接處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大情境中感知與表現,通過對“問題鏈”的探究,深化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關鍵詞]大單元教學;音樂課程;南北民歌
[中圖分類號] G623.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6-0047-03
隨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發布,大單元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成為音樂教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大單元教學主張大視野、大主題、大目標、大情境。在音樂課程中引入大單元教學,如果為了大主題、大目標,而犧牲了對經典作品的獨特審美和藝術表現,顯然背離了音樂課程的意義。所以,在音樂課程中引入大單元教學,關鍵在于要將確立的大主題、大目標有機地轉化為一個個小主題、小目標,其落腳點是一首首經典的音樂作品和一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當然,這些課時之間必須充分體現大單元教學應有的整體性、關聯性、遞進性和生成性,這樣才能實現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下面,以《唱得幸福落滿坡》這首民歌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開展音樂課程大單元教學。
一、系統設計,單元任務統領課時內容與目標
大單元教學中的單元,可以是教材中呈現的單元,也可以是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進行重組而形成的新單元。《唱得幸福落滿坡》是蘇少版音樂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北國豪情”中的一首民歌,本單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教材對這一單元的安排巧妙得當,以“北國豪情”為題,通過欣賞與學唱一組具有北方音樂特點的作品,并與本冊教材第二單元“絲竹流韻”中富有江南音樂風格的作品進行比較,來豐富學生對南北地區音樂風格的感受與體驗。除了陜西商縣民歌《唱得幸福落滿坡》,本單元還編排了陜西民歌《跑旱船》、山西民歌《掏洋芋》,以及采用北方民間音調創作的嗩吶獨奏《山村來了售貨員》,旨在讓學生在一系列的音樂活動中感受北方音樂的風格,深化學生對北方音樂的感知和理解。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我確定了大單元教學任務和目標:(1)學唱《唱得幸福落滿坡》《掏洋芋》,對比分析南北民歌的特點,能歸納出“唱字北繁南簡,節奏北促南舒,行腔北剛南柔”的南北民歌差異,了解“同頭異尾”旋律發展的方法;(2)欣賞《跑旱船》,感受其幽默風趣、多用襯詞的音樂特點,了解“跑旱船”這種民間歌舞的特征;(3)欣賞嗩吶獨奏《山村來了售貨員》,感受嗩吶的演奏方式、音色特點和豐富的表現力;(4)了解北方地區民間音樂活動與人民風俗習慣之間的聯系,在多種音樂活動中感受北方音樂遒勁、豪放、壯美的風格特點。
為了達成大單元教學目標,我對教學內容做了以下的整合與安排(見表1)。
在教學《唱得幸福落滿坡》時,我將大單元教學任務和目標進行細化,擬定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1)探索“同頭異尾”的創作手法;(2)感受和表達歌曲《唱得幸福落滿坡》中山村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當家作主的幸福情感;(3)感受音樂元素在歌曲情緒表達中的作用,并嘗試比較“唱字北繁南簡,節奏北促南舒,行腔北剛南柔”的南北差異;(4)激發學生探究北方民歌的興趣,培養學生對祖國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二、承上啟下,在新舊內容的交接處展開教學
在上一單元學習江南民歌《姑蘇風光》后,學生對江南民歌的風格認知和感受還處于記憶的“保鮮期”。此時,以《唱得幸福落滿坡》這首北方民歌開啟本單元的教學,既凸顯南北民歌風格的差異,又有助于創設單元的教學情境,形成單元教學鏈條。
[教學片段]
1.新舊鏈接,承上啟下
師:(哼唱江南民歌)聽聽老師唱的是哪一個地方的民歌,歡迎會唱的同學跟我一起哼唱。
生1:老師哼唱的是江南民歌。
師:誰來說說江南民歌的特點?
生2:江南民歌大多細膩、委婉。
師:沒錯,江南人說的是吳儂軟語,奏的是江南絲竹,唱的是婉轉小調,都是那么的細膩、委婉、秀麗。
2.閱讀主題,大膽猜測
師:一方山水育一方風情。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歷史、環境、方言和文化,我國的民族音樂可謂百花齊放,獨具特色。細膩、委婉是江南民歌的特點,那北國的音樂又是怎樣的呢?大家一起大聲讀單元主題——北國豪情。
師:從“北國豪情”這個主題上,你能大膽猜測一下北方音樂的特點嗎?
生:高亢、豪邁、奔放……
師:是不是這樣呢?學習第三單元后,你定會豁然開朗。
……
通過設置問題,將整個單元的教學置于大問題情境之中。這里,學生的猜測并非漫無目的,而是要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快速做出預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允許學生大膽猜測,并讓他們在情境中驗證自己的猜測,以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師:第三單元不僅有經典的嗩吶獨奏曲欣賞,還有陜西和山西的民歌欣賞與演唱,我們將用三節課時間來完成本單元的學習。這節課我們重點學唱陜西民歌《唱得幸福落滿坡》。在這首歌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共同完成以下學習單(見表2),從歌詞、節奏、風格三個方面對比江南民歌與北方民歌的差異。
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建立單元與單元、課時與課時之間的結構聯系。像這樣巧妙地利用“絲竹流韻”單元內容進行導入,在新舊內容的鏈接處開啟新的教學,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實現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推動學生自主對比、探索音樂風格的教學目標。
三、聚焦重點,在教學的大情境中感知與表現
《唱得幸福落滿坡》是一首年代久遠的歌曲,少有流行的元素,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學時,教師可以用具有年代感的故事來創設教學情境,通過極富感染力的描述和視頻來刺激學生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教學片段]
1.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師:這是一首有著近七十年歷史的老歌。時光回到1957年,陜西商縣中學初一學生用“房程華”這個筆名,在《陜西日報》上發表了一首民歌體小詩《南山坡上唱山歌》,后被《紅旗歌謠》收錄。1959年,山西省昔陽縣的一個農民發現了這首小詩,他一邊在田間勞動,一邊琢磨著譜曲。于是,一段飽含深情、充滿自豪、帶有晉中民歌味的旋律,從他的口中放聲而出。后來,歌曲被送到了北京參加比賽,獲得了全國一等獎。從此,這首歌紅遍大江南北。這位只上過四年小學卻酷愛音樂的農民——史掌元,真正走進了藝術創作的殿堂,成為著名的農民作曲家。故事講到這兒,你們對這首歌是不是特別期待?
2.問題驅動,感知歌曲
(1)一聽歌曲(范唱視頻),感知風格
師:仔細聆聽,選擇一項任務來完成。一是選擇一個詞語概括你從歌曲中感受到的風格特點;二是完成學習單上的第一項任務,即思考江南民歌與北方民歌在歌詞上的區別。
生1:北方民歌豪放、粗獷、高亢……
生2:歌詞內容上可以概括為“南簡北繁”。
(2)二聽歌曲(教師范唱),感知情緒和情感
(3)三聽歌曲,感知結構
師:再聽老師唱第一段,邊聽邊分析歌曲有幾個樂句。
生3:共有四個樂句,外加一個結束句。
在不同問題的驅動下,聆聽不同版本的范唱,既讓學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對歌曲的風格特點、情緒表達和結構有了清晰感知,也防止學生產生審美疲勞,為后階段的歌曲學唱打下良好基礎。
3.反復實踐,表達美感
(1)認識并感受“同頭異尾”的藝術效果
師:在音樂創作中有一種手法,叫變化重復。變化重復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我國民間音樂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叫“同頭異尾”。你們能在歌譜中找出來嗎?請大家邊唱邊體會“同頭異尾”的藝術效果。
生4:第一樂句的“頭”和第二樂句的“頭”一樣,它們的“尾”不一樣。
生5:如果同頭同尾就會重復,顯得累贅;而同頭異尾富有變化,顯得豐富。
師:你們分析得不錯。“同頭異尾”的創作手法不僅讓歌曲的旋律變得豐富,而且通過變化,讓音樂有了新的動力、新的發展。
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不是一一呈現的,而是相互滲透在音樂作品之中的。因此,在大單元教學中不能“以大取勝”“以多見長”“有面無點”,忽略知識教學,也不能淺層次解讀音樂作品。本環節,教師抓住恰當的時機,巧妙地滲透音樂創作的基礎知識,深化了學生的理解。
(2)在情景誦讀與對話中感受歌詞的美
師:一個中學生的詩歌作品竟能在省刊上發表,并多次轉載,你們佩服嗎?(佩服)讓我們在情景誦讀中細細品味吧!第一排同學誦讀第一段詞,扮演“紅花”;第二排同學誦讀第二段詞,扮演“果樹”;第三排和第四排同學誦讀第三段詞,扮演辛勤耕耘的老鄉。每一排同學讀完最后一句后,要做一個符合角色的動作定格在原地,等待“記者”的采訪喲!
師:(記者)老鄉,您為什么在山坡上唱山歌呀?
生6:(老鄉)因為看到果樹結滿了果子,開心!
師:小花,為什么山歌一唱,你就朵朵花開了呢?
生7:(小花)看到農民伯伯笑了,我就開心!
師:果樹,你的枝丫都壓彎了,辛苦嗎?
生8:(果樹)不辛苦!看到農民伯伯豐收了,我就開心!
師:歌詞從頭到尾都洋溢著一種情緒——
生:幸福!
師:讓我們帶著滿滿的幸福演唱歌曲。
……
歌曲作品由歌詞與旋律組成,二者美美與共、相得益彰。如果機械式地朗讀和講解歌詞,會使課堂教學乏味且碎片化;反之,用富有趣味和創意的方式講解歌詞,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簡單的造型、有趣的情境、精心設計的問題,既能活躍課堂氣氛,也能讓學生感知歌詞的美。
(3)在合作探究中感受音樂元素的情緒表達
師:通常,作曲家會以拉寬節奏、提高音區等手法來把歌曲的情感推向高潮。同學們,你們認為這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在哪里?
生9:高潮樂句應該是第四樂句,作曲家拉寬了第四樂句的節奏。
師:非常棒!那你有沒有注意到第三樂句的變化?為什么會設計這樣的變化?
生10:第三樂句的節奏變得密集,目的是為第四樂句做鋪墊,將歌曲推向高潮。
師:非常好!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理解,用歌聲充分表達出歌曲的情感。
……
探究音樂元素在歌曲情緒表達中的作用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教師在實踐中的難題,因為一旦方法不當,就會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支離破碎。想要破解這一難題,教師需要進行“關鍵設問”。本環節以“通過什么手法將歌曲推向高潮”作為關鍵問題來展開,教師用抽絲剝繭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元素在歌曲情緒表達中的作用,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課后延展,設計問題鏈促進文化理解
要讓學生比較南北民歌的差異,僅靠一課時、一首歌的學習是不夠的,也是不全面的。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帶著任務走出教室,通過自己的探究,帶著探究結果走進第二課時。
[教學片段]
師:僅對兩首音樂作品進行比較,還不足以總結出南北民歌的區別。所以,下節課,我們還要學唱一首北方民歌——《掏洋芋》。請大家課后通過網絡平臺,聽一聽其他的江南民歌,如《太湖美》《茉莉花》等。下節課,我們繼續探討南北民歌的不同特點。
……
音樂大單元教學是一個新課題,不同于傳統教學的“單元化”“綜合化”。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既要勇于吐故納新,又要敢于質疑和批判,在持續的研究、實踐、反思中把握課程標準與教材特點,立足學情,提煉主題,精準制訂大單元目標,巧妙進行教學結構化設計,讓每一節音樂課都充滿本真之美。
(責編 韋於坊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