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向
[摘 要]小學數學的語言表達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形式,也是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滲透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準確、嚴謹地表達數學思想與觀點,培養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時刻保持留心觀察、勤于思考的態度,有效運用數學語言,敢于提出疑問,并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語言;思維;表達;融合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2-0090-03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思維依賴語言,語言促進思維,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數學語言作為思維獨特的一部分,簡潔且具有邏輯性,是數學思維活動的直接體現。學生只有進行有效的數學語言訓練,才能理解數學知識所要表達的含義,才能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要求對不同的數學語言進行“內部轉換”,才能簡單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并和學習伙伴有效溝通。然而,反觀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部分教師一直重視對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認為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學會解題,而忽視了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培養,導致學生對許多數學問題會做不會說,無法做到舉一反三。這種忽視會導致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低下和不足,已經成為數學學習的一大難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只要求學生學會做題,而應該讓學生有機會進行融合式語言訓練,從而提高他們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
一、小學數學語言訓練缺失的現狀
筆者所在的鄉鎮小學中,學生的數學語言訓練基本缺失,這導致他們在數學思維活動中表現出相對滯后的現象。由于對數學語言的敏感性不高,學生在語言轉換方面缺乏有效的支撐,從而影響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接受和理解。于是學生被迫“只聽不說”,即使在迫不得已需要用數學語言表達時,也往往無法準確地進行表述甚至選擇沉默。這種單方面的只聽不說,造成的后果就是學生數學思維受限,難以解決數學實際問題。
1.學生缺乏數學語言的表達意愿
數學課上,很多學生不愿意去說,越是到高年級這種現象越是嚴重。究其原因,很多學生只想聽,缺少參與的熱情。即使有學生嘗試發言,其內容也是簡單地照搬,沒有什么表達技巧,數學語言的條理性就更無從談起。這樣的“悶不吭聲”狀況,使得教師難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思維過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是無法實現,甚至學生正常的認知錯誤都不容易被察覺,從而影響了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性。
2.學生缺乏數學語言表達的勇氣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可能由于教師的某些行為而不敢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課堂中學生好不容易想說了,有的教師可能因為不喜歡聽到不同的“聲音”,有的老師可能因為急于完成教學進度從而粗暴地打斷學生的發言。因此,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數學語言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長此以往,學生自然不敢再說。這種不敢說導致學生長期缺乏表達的機會,從而使得他們在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出現語言表達不流暢、口頭語較多、詞不達意等問題。這些問題會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心,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
3.學生缺少數學語言表達的方法。
數學語言與其他語言最大的區別在于其簡潔明了、條理清楚、邏輯性強。“茶壺里煮餃子”這種表達方式對于數學學習并不適用,只有學生思維活躍了,數學語言相互轉換得法了,學生的表達才能言之有物。如果學生沒有經過相關的訓練,沒有良好的閱讀和思考習慣,以及豐富的數學語言積累,他們的數學語言表達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二、小學數學語言訓練的發展要求
數學語言的發展,直接決定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直接決定學生的數學素養提升。因此,數學語言的訓練必須達到下面的要求。
1.精確無誤
數學語言的特殊性,要求不論是表達還是交流,必須保證清晰準確,不能模糊不清,不能使用諸如“可以…也可以…”“或許”等模糊不清的表達方式,必須對錯分明。
2.通俗易懂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是思維的呈現。如果語言表達“云里霧里”的,不僅表達不了自己的思維過程,也會讓聽者一頭霧水,這樣就失去了數學語言本身的作用。
3.科學嚴謹
數學是邏輯性極強的學科,數學語言具有與生俱來的邏輯性,要求在表達的時候必須符合科學的認知規律,不能以個人感知為基礎。同時,數學知識具有連續性,要注意知識的順序,表達要嚴謹。
三、小學數學語言訓練的破解策略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數學語言的培養離不開思維。同樣,數學語言也是數學思維最直接的體現。因此,通過二者的融合訓練,必將對學生數學語言的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
1.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表達的意愿
學生表達數學思維,需要一定的場景。因此,在啟發學生學會表達數學問題時,教師需要依據學習內容來構建相應的數學學習情境,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教師要充分研究教材,了解學生的學習環境,這樣創設的教學情境才能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1)聯系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數學學習結合生活實際,讓數學學習更有趣,生活也會更美麗。在數學教學中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學習數學和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社會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性質和運算”時,可以聯系農村水稻生產的實際,讓學生通過水稻生產的發展來計算一些相關的數據。比如農藥化肥和人工投入的生產成本,還有賣稻子的收入。利用這些題目的已知條件,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表述、理清思路,計算起來就容易了。
(2)提出問題,讓學生有話能說
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去分析問題和認識問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減法運算”中,部分學生沒有很好的把握退位減的數位概念,對“隔位退位減”的運算經常出現錯誤。教師應先幫助學生復習“退位減”,并讓學生敘述退位減的計算過程。在學生計算的過程中,教師引導說“個位不夠減怎么辦?”“十位是怎么‘退一作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2.搭建平臺,讓學生享有表達的機會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過多地講解,就會導致學生參與思維訓練的機會減少,主動學習的機會也相應減少,表達的機會也就少了。因此,要搭建合適的平臺,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考過程的機會。
(1)在動手操作中說“過程”
從推理的過程出發,展示思維的步驟。小學階段第一、第二學段的學生認知水平不高,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跟進,及時引導其思維的展示。例如,應用題教學:小明家有雞14只,鴨比雞少5只,雞和鴨一共有多少只?啟發學生動手擺出小棒,引導學生說出思路,在操作中明理:①問“一共”要求的對象是誰?②根據哪個條件知道“知誰求誰?”,要求鴨有多少只,實際是求比幾多(少)幾的數,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③最后求出什么?這些問題應讓學生一一綜合連貫地回答,要求語言清晰、表達清楚。學生體驗到解出題目的成就感,以后更有表現的欲望、探索的動力,思維也得到發展。
(2)在探索新知中說“道理”
在教授新課時,學生往往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教師只需適當引導,學生便能闡述其中的道理。但大部分時候這項工作都被教師代替了,“不敢讓學生說”或是“不放心學生說”等種種理由促使了“包辦課堂”的產生。
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新舊知識找到共同點,運用遷移的方法自然過渡。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用“怎樣想的”來表述思考過程,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在學生表達過程中,教師須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在表述中出現的術語問題。這樣,學生在進行語言表述的同時,也能夠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運轉。一堂優秀的數學課,并不在于學生練習了多少題目,而在于如何發揮一道題目的最大作用。在教學“認識分數”時,大部分教師都認為應該讓學生多做練習,學生練多了自然就會了。于是,一節課在學生面前呈現了大量的練習。然而,對于這樣零散的練習,學生很難從中找到規律。如果我們換個方法,先出示一個被平均分成十份的長方形紙片,其中三份涂上顏色。然后提問:陰影部分占長方形面積的幾分之幾?空白部分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你還能找到有這樣規律的分數嗎?一連串的問題都出自這個題目,但這小小的一道題目所涵蓋的知識卻是十道題練習所替代不了的。
3.及時評價,讓學生樂于表達
評價是對學生學習和語言表達的肯定。學生存在性格特點、思維方式的差異,在數學表達中也會有一定的差異。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表達結果。特別是高年級學生,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對數學問題會有自己的見解,他們往往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表達。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具體題目類型進行差異化評價。
學生學習的差異和表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的學生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有的學生明明知道問題的答案,卻不愿意表達。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在小學階段,年級越高的學生就越不愿意主動表達自己的發現。他們擔心自己說錯了遭到老師批評,怕同學笑話。反而,低年級的學生無論回答是否正確,均會積極舉手發言,唯恐錯失機會。這就是年齡差異帶來的心理差異。另外,男女生之間也存在顯著的心理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這些差異,根據個體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啟發和指導。對于男生,評價時可以更側重于其表達內容的邏輯性;對于女生,除了關注邏輯性,還可以關注其態度。
性格差異。學生的性格總有內向和外向之分。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只要他們有勇氣表達,即使短時間內達不到要求,教師也要對其語言表達做出積極評價。例如,教師可以多用類似“雖然還不是很正確,但是你愿意站起來回答就很棒”“你的方法與眾不同,可以再給大家詳細說一說嗎?”這樣的語句鼓勵學生表達,并抓住實際,引導他們正確地表達。
每個班級難免有幾個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對于這類學生,要從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思維習慣入手,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上課能集中注意力。在對他們的提問過程中,要讓其感興趣,并能積極回答。對于他們的回答要及時給予肯定,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不能求全責備。
4.及時引導,讓學生善于表達
善于表達,就是熟練運用數學語言展示自己數學思維的過程,展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對于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方法。
(1)在課堂上“會”發言
數學表達主要表現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語言、符號和圖象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數學思維和解題思路。在數學學習中,課堂提問和相互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思維碰撞的途徑。在這樣一個師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既是數學交流的主導者,也是數學語言訓練的執行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而應該是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在學習中學生要學會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樣才能有言可發,言而有據。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新的解題方法。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不同,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會有差異。對不同的解題方法,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可以是小組討論,也可以組織全班集體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大膽發言,提出不同的見解,然后利用準確的數學語言進行表達。
(2)在生活中“會”說話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語言訓練的重要方式,而現實生活是數學語言訓練的重要場所。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處處留心,細心觀察,勤于思考,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從比較中提出問題,通過比較兩種事物的異同點,從而提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聯想來發現問題,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一個事物,從而發現事物之間可能存在的對立或因果關系,等等。
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拓展了學生數學知識的層次, 延伸了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素養,提升數學能力。教師應從學生出發,從數學學習出發,加強訓練,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將數學語言和思維訓練、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
[ 參 考 文 獻 ]
[1] 楊芬萍. “鋪墊,引導,評價”三步法,促進數學語言訓練:培養低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研究[J]. 小學教學研究, 2022(8):76-18.
[2] 周惠南. 加強數學語言訓練,提高邏輯思維能力[J]. 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 2020(5):213-214.
[3] 王錦霞. 淺談學生數學語言訓練的現狀與策略[J]. 小學教學參考, 2020(15):42-43.
[4] 王春玲. 低年級課堂的數學語言訓練[J]. 小學科學(教師版), 2020(1):88-89.
[5] 欒麗.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語言訓練初探[J].年輕人,2020(15):104.
[6] 裴林艷. 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基本策略研究[J]. 小學時代, 2020(8):52-53.
(責編 梁桂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