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一新表述和新指示,揭開了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將再次拔節,以堅勇的氣魄挺入“新質”時代。
“新質”的提出是又一次歷史性的高瞻遠矚?;赜^我國經濟,曾有過驚人的發展記錄。在過去數十年專注高速度發展的情勢下,經濟體量突飛猛進,最終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窮二白”實現量變,華麗蛻身為現今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這種對高速度發展的片面追求,給社會帶來了一些不盡人意的遺憾。譬如,發展方式的粗放致使經濟結構失衡、環境污染、安全等問題更加突出,人口、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趨緊。一連串的社會指標,均指向消極。
經濟發展的巨輪駛到了一個關口,一個時代之問亟待智者回答。是在量的擴張上繼續發力,還是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高精尖,著手打造中國力量。德國、日本、韓國,這些曾經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同樣困境的“咸魚”翻身者,都是活生生的樣本。我國經濟是不是需要更多的參照物呢?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堅定地做出了表述:“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睘槲覈洕男乱惠嗭w躍做出了定調,宏觀上歷史性指明了方向。
事實表明,我國經濟在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后,優化了基本盤,涌現了新氣象,呈現了生生不息的新局面:經濟平穩性日趨增強,經濟韌性持續強化,新動能支撐作用明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不斷釋放。正是得益于此,即便在世界疫情的影響下,我國經濟仍表現堅挺,今年上半年GDP已重回疫前的5.5%檔位,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一批彰顯著中國力量的國家重器,如C919國產大飛機、“海基一號”海上平臺、“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極目一號”浮空艇、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共工號”造橋機、“夢想號”豎井掘進機等井噴而出,領跑世界。
踵事增華,高質量發展如何不斷突破既有邊界而獲得新引擎、科技如何通過創新激發新驅動?當下,又一時代課題擺在了我們面前?!靶沦|”,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在對中國力量的高度自信下,再一次對高質量發展所完成的歷史性精準預判。
由“智”及“質”,“新質”時代正撲面而來。一名央視記者感嘆,在這一個時期,從進博會到烏鎮峰會,眾多有關“智造”的產品和產業鏈條,都指向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呈現出“新”風撲面、“質”感滿滿。從“新”看,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算力成為像水、電、燃氣一樣的新公共基礎資源,人工智能成為新的生產工具;從“質”看,生產力的躍遷與質變,是擺脫傳統增長路徑,對產業體系進行系統化重塑的過程。如今,產業體系更加完備,產業鏈更加健全,網絡基礎設施全球領先,更多領域實現從陪跑到引領的躍升。
“新質”時代是高質量發展的2.0,基于蓬勃的中國力量發韌,又將反促而繁榮中國力量。這一時代正應聲開啟,這一時代正整裝待進,但新一輪智創智造之勢已悄然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