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今部分群體利用互聯網平臺刻意制造網絡謠言給他人的名譽甚至社會公共安全帶來嚴重危害,為了有效遏制網絡謠言,從憲法方向規制網絡謠言就十分重要。本文從網絡謠言憲法規制概述入手,分析我國網絡謠言憲法規制現狀,最后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他人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網絡謠言∣言論自由∣憲法規制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5G技術逐漸深入各個領域,且在不同領域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網絡的全覆蓋也促使越來越多人進入網絡空間,這種趨勢下網絡言論也越發自由和“自媒體化”,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是言論創造者與傳播者的合二為一,這種媒體形式屬于社會大眾媒體,全體公眾都可以參與其中致使網絡言論更加混亂,因而形成誹謗性和煽動性的網絡謠言,并隨著網絡傳播而被放大,更有甚者會與個人名譽、公共安全、甚至國家利益產生沖突,造成一定的社會危害。所以,規制網絡謠言就成為現今社會的當務之急。
一、網絡謠言憲法規制概述
(一)憲法規制的含義
憲法規制,是指在憲法背景下,對公民個人憲法權利加以限制,進而保障公民憲法義務的履行。本文就是從憲法規制公民個人權利的視角來看公民的個人權利與他人權利相沖突時憲法的規制方式與原則,即憲法基本權利的司法效力。
(二)網絡謠言憲法規制的內涵
網絡謠言是新時代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新特征的謠言,本身仍具有謠言的固有屬性,現今已經成為許多人們宣泄情緒的出口。對于網絡謠言的規制實際上是對言論自由這一憲法性權利的限制,而言論自由權不僅是公民行使其他個人權利的基本保障,也是構成民主政治的基本條件之一,要想對其進行規制,就必須明確言論自由權的邊界。然而,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革新,互聯網本身的特有屬性促使網絡言論自由的弊端也逐步顯現。公民可以不論地位高低、貧富差距在虛擬網絡世界中暢所欲言、高談論闊,但由于公民素質良莠不齊、自律性千差萬別,有些公民在言論表達時往往超越社會可接受的范圍,嚴重者還會侵犯其他公民個人、組織等的合法權益,對社會的和諧穩定不僅不會有積極作用,甚至會引發許多社會沖突。因此,在合法合理范圍內,限制公民的言論自由是十分必要的。而所謂的合法合理的范圍就是言論自由權的邊界——他人的合法權利。
(三)網絡謠言憲法規制之理論基礎——憲法義務
按照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言論自由雖然被規范為公民的憲法性權利,但與此同時在我國《憲法》第三十八條中也有相應的限制規定,可見,自由要建立在不侵害他人權利的基礎上。正如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說:“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同樣也會有這樣的權利。”我國《憲法》條文已經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要遵守自身言論自由以不侵害他人人格尊嚴的憲法義務為前提。
二、我國網絡謠言憲法規制的現狀
(一)網絡謠言憲法規制現狀的分析
對于言論的規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將所有不適當的言論都當作規制的對象可能會導致政府濫用公權力,進而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在實際規制過程中要關注所謂“謠言”是不是真實的“謠言”。根據調查,確定是事實的“謠言”即為真實,則是合法言論,沒必要以誹謗等罪名進行規制,這類謠言造成的最嚴重后果僅僅是侵害公民民法上的隱私權,而查證后是虛假信息,確定為謠言但卻未造成嚴重后果,閱讀量不大未給社會公眾帶來嚴重損害,法律應酌情從輕、減輕,讓社會的自凈能力對該言論進行清除。但對于造成嚴重危害后果的謠言,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進行規制。
在誹謗性言論方面,兩院發布的《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首先,將“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和“情節嚴重”這兩個要件給與了具體規定。其中對于“情節十分嚴重”的規定通過司法解釋加以細化,具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筆者認為,《解釋》在積極細化規定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弊端。比如第二條第一款,以5000次閱讀、500次轉發的具體數值來界定情節是否嚴重往往有失偏頗。單單幾個數字無法從根本上界定情節的嚴重程度,興許許多轉發都是由一人進行,并未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和十分惡劣的后果。但即使規定不夠完善,我們至少在進行司法實踐時有法可依。例如,幾年前震驚民眾的“北京公交系統勞模因貪污腐敗被抓”的網絡謠言。盡管在謠言出現的初期政府就立即出面進行辟謠,但是這一事件的影響仍然深遠。把“勞動模范”與腐敗分子相聯系,客觀上嚴重影響了“勞模”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社會大眾會在謠言的影響下誤解政府致使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出現偏頗,長此以往嚴重的甚至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在煽動性言論方面,由于網絡謠言的產生與傳播均發生于網絡社會之中,無論網絡再融入現實生活,其所固有的屬性仍然使之區分于真實的社會公共秩序。主要的問題在于,因網絡虛擬性,人們在網絡中所接觸到的語言或事件或許會相信但并不會對此事件做出具體的行動。現實生活中則不然。也可以說,單純的危害可能性不再作為限制言論的主要要件,只有產生了實質的危害,即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才能產生責任。例如,“海南蕉急”事件。由于網絡盛傳香蕉有毒的謠言致使海南香蕉滯銷導致香蕉種植成本較高,一個謠言使得眾多香蕉種植戶遭受巨額損失。此外還有日本海嘯引發核泄漏致使海水污染的謠言使得人們開始瘋狂搶購食鹽。食鹽價格虛高供不應求的同時,許多每日要使用大量食鹽的飯店經營者們由于購買不到足夠的食鹽使得生意受到影響從而遭受損失,這類謠言影響范圍較大,對某個行業造成直接性影響,制造謠言的人就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網絡謠言憲法規制現狀的評價
首先,網絡謠言的法律認定存在模糊。我國法律對網絡謠言的主體、客體甚至基本的概念特征均未做出具體規定,因而在復雜的網絡世界,我們很難正確區分信息的種類。因此即使有落實到書面的法律法規也無的放矢。
其次,從兩高《解釋》來看,其沒有區分針對公眾人物的誹謗和針對非公眾人物的誹謗。許多的政府領導官員也屬于公眾人物,這些人員的一言一行都袒露于陽光中,他們的一些私人事件也無限放大于公眾眼前成為一定意義上的公共事務。此時若籠統的以是否與事實相符作為認定誹謗的標準,不利于公眾發揮對公職人員的監督權。正如,傳話游戲,我們在轉述前面一個人語言的時候都或多或少的添加個人的思維,即使并非親身經歷也會加入主觀思維。如果要保證言論不被篡改,或追根溯源,或不發表任何言論。前者是不現實的,而后者實際上是禁止了人們說話的權利。因此,我們對于規制謠言不僅要立足于言論的真實性,還要培育公眾的責任心,保證公眾可以負責任的發表言論。
另外,《解釋》中雖然將“篡改”等同于“捏造”,但是在實際界定時仍舊需要=嚴格把握尺度。例如,新聞報導,文本并不需要完全相同,新聞記者有自行撰寫或變更被采訪者談話內容的自由空間。這里若說新聞記者的“篡改”等同于“編造”就是不合理的。但即使是新聞記者也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發表言論,否則依舊應當依照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追究其責任。此外,在疫情期間,雖然疫情防控雖成效顯著,但偶有爆發。相關謠言也是屢禁不止,因為編造疫情謠言而受刑事處罰的事件屢見不鮮。大批不明真相群眾掀起輿論,轉發、評論、閱讀量明顯超過《解釋》中規定的數值,對社會風氣和穩定造成影響,這種情況下,篡改和捏造存在明顯差異,更加準確的界定才能更好處理。
最后,網絡謠言法律規制的實踐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起訴難、處罰輕,在實際中,極少數的造謠者被追究責任,即使被追究責任,大多也只是給予治安拘留或罰款,甚至有些受害者受到輿論的導向而退縮,放棄維護自身權利。這種坐以待斃的處理方式顯然不足以震懾造謠者。而我國刑法,在相關刑罰的設置上明顯與網絡謠言帶來的社會危害性不相契合,應予以改善。
三、網絡謠言憲法規制的建議
(一)完善網絡立法
1.提高立法層次性
當前,我國多用行政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對網絡謠言進行規制,而這種較低的立法等級無法滿足規制網絡謠言的需求,需要進行改變。如前文所述,網絡言論自由是十分重要的憲法權利,若越過法律,由行政部門自造規章進行規制顯然是不相稱的。筆者認為,言論自由等基本權利的立法要在憲法大方向指引下,將立法等級提升至法律,通過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的具體規定加以完善。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專門立法來規制互聯網領域的違法現象是十分必要的。
2.提高立法民主性
網絡言論自由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新興表達方式,在制定相關法律時,必須要以憲法言論自由保護為基礎。而保護言論自由也是法治國家普遍立場,最重要的是在立法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人民意愿。立法應該廣泛聽取公民個人、企事業單位、組織的意見,可以通過社區征集、網上征集等多渠道多領域征集群眾意見,最大可能的提升新法的民主性,使立法內容更貼近群眾需要,更符合公民與公民的權利義務之間的度的要求。
(二)健全憲法解釋
各個具有成文憲法的國家都不能避免憲法條文過于籠統且模糊的狀況,因而都會用憲法解釋的方法加以闡釋。一般分為以下三種:
1.立法機關解釋機制
由制定憲法的國家機關享有解釋憲法的權力。例如,英國。立法機關主要行使立法權,對憲法進行解釋是立法機關眾多權利中的一個,盡管憲法解釋權是十分重要的,但對于立法權而言依舊處于從屬和附屬地位。
2.最高司法機關解釋機制
有些國家,如日、美采用最高法院解釋憲法的解釋機制。但會將憲法的解釋融入到個案之中形成判例。前提是該案件只涉及法律問題而不涉及國家政治。筆者認為,在我們國家憲法無法直接應用于司法審判中,因而此種憲法解釋機制對我國現階段的司法審判而言是不切實際的。
3.專門機關解釋機制
有些國家,如德國、意大利則采用依據憲法和憲法性法律授權建立的專門機關進行解釋。也有經過種種嘗試最后建立了憲法委員會,例如法國。
我國采取的是立法機關解釋機制,我國《憲法》六十七條前四款雖然明確了我國的憲法解釋主體,但仍然有一些缺陷并且在學術界產生一定爭議,原因是作為立法機關的全國人大并沒有在該條文中被規定為憲法解釋機關,筆者認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在全國人大休會期間行使全國人大職權的常設機構,本身就是全國人大的一部分,并且在效力上全國人大高于常委會。因而,常委會對憲法的解釋不能背離全國人大通過的憲法性法律。
(三)構建憲法權利救濟機制
“無救濟即無權利”,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的基本政治權利,但不同于其他法治國家,我國沒有設立憲法訴訟制度,我們無法直接從憲法訴訟中救濟憲法性權利就只能在立法審查中進行構建。但是,大量部門規章和各種其他規范性文件制定程序不民主,缺乏公眾參與,存在相互沖突,甚至違反上位法的現象。目前主要依靠行政系統內部協調、監督部門立法的合法性,而這種做法已經不能滿足互聯網立法的合憲性與合法性要求。
筆者認為,若要保護公民憲法權利,構建救濟機制我們應該:
1.完善行政訴訟程序,適用行政法對憲法權利進行救濟。我國在憲法無法直接適用的前提下救濟憲法權利,只有將行政訴訟法加以完善從行政法的角度進行救濟。原因有二,其一,即使有德國的“憲法第三者效力理論”但仍然不能否認其公法屬性。作為同屬公法范疇的行政法可以對憲法救濟產生法律效力。其二,有權力的地方就可能有濫用權力的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使國家公權力時極易與行政相對人產生糾紛,侵害公民權利。此時,行政主體所作的是一種違憲行政行為,應該通過行政訴訟進行救濟。正如2015年新《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四條雖然規定的較為籠統,但是不難看出在立法層面從行政訴訟法的角度進行憲法權利救濟的意愿。
2.完善違憲審查制度。我國雖然已經構建以全國人大為主體進行違憲審查的專門機構。但我們仍然應該進一步完善《立法法》第九十九條和第一百條的規定,使違憲審查權落實到每一部法律修訂的事前與事后。正如“美國焚燒國旗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依據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以5:4的比例認為焚燒國旗是言論表達符合法律規定。德州法院的判決違反憲法。這兩種憲法權利救濟方式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翟月熒.網絡謠言的傳播與治理[J].東岳論叢,2023,44(08):150-156.
[2]黃建華.網絡謠言反向代際傳播及其運作機制探究——基于68個微信家庭群的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3(07):67-75.
[3]李大勇.大數據時代網絡謠言的合作規制[J].行政法學研究,2021(01):115-125.
[4]周裕瓊.當代中國社會的網絡謠言研究[M].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5][美]卡斯·R·桑斯坦《謠言》,張楠迪楊譯,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6][美]科恩.論民主[M].聶崇信,朱秀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41.
[7][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張雁深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作者簡介:劉藝,碩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