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問題,事關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民族偉業。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對馬克思勞動教育思想的考察,有利于找到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徑。本文試以馬克思的勞動教育思想為邏輯起點,梳理出它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達到與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同頻共振狀態。
【關鍵詞】勞動教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指出: “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惟一方法。”[1]突出了勞動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不可替代性。習近平指出“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2]說明了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統一。馬克思的勞動教育思想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特殊指導意義,要想實現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不得不關注勞動教育的時代意義。
一、 馬克思的勞動教育思想
馬克思的勞動教育思想來自他對勞動本質的確切認識。結合19世紀社會背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著眼于解放全人類的偉大目標,馬克思對勞動教育做了相關闡述。
(一)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
勞動教育是勞動與教育的雙向結合。關于勞動的論述是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完整性的重要因素,勞動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基石,而教育是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活動,缺乏教育的人不能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所以勞動應與教育相結合。19世紀,無產階級淪為有產者的雇傭工,無法正常的接受教育,而在資產階級中上階層,兒童們只接受理論知識的教育而不進行勞動。馬克思尖銳的批評離開勞動的實踐性而進行的教育只是紙上談兵罷了。勞動與教育相結合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勞動教育的目的
馬克思提出了勞動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勞動是獲取物質資料的手段,首要解決的是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后,人們開始從事能發揮自我意志的更高階段勞動,以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就是勞動教育的首要任務。馬克思認為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工人領會個體自由、自覺本性的內涵和意義。在和自然界、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人才能進一步挖掘并開發自身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并享受過程中的快樂與成就,逐步的、完全自主的、充分滿足的占有自己的本質。
(三)勞動教育的基本途徑
在馬克思看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勞與教結合的過程中可以“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發揮他們的得到全面發展的才能。”[3]人們在從事社會生產的時候要堅持生產與教育相結合。勞動教育不僅能使生產過程更加規范高效,更重要的是會激發勞動者的責任感、道德感,喚醒自己的類意識,提高對自身本質的認知。通過將勞動教育的內容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將藏在人類身體深處的各種潛能激發出來。
二、 勞動教育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社會生活紛繁復雜,要求新時代勞動者也要擁有更高勞動素質。因此,加強勞動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一批具有更高勞動覺悟、更強勞動能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一)勞動教育是提升人民勞動覺悟的必要手段
在勞動教育中人們的勞動覺悟不斷提高。勞動教育讓人們對于新時代的生產關系與勞動關系、分工與合作關系、個人與集體關系有進一步認識,勞動者在明白勞動價值和意義的基礎上能更切實的感受到勞動的偉大意義,培養起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價值認同感和現實情懷。
中華民族是具有光輝勞動傳統和創造性勞動成果的民族。在新的時代征程中我們更應該接續奮進,“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4]
(二)勞動教育給人民植入實現幸福的行動基因
勞動教育能增強人民創造美好、實現幸福生活的能力。勞動者只有在勞動中個人價值和個性才能不斷得以彰顯和發揮。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是國家真正的主人,不勞動就想實現幸福生活就像沒有扎根土地的果樹妄想結滿碩果一樣是根本不可能的。通過勞動教育鍛煉和提升人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真真切切地勞動活動中感受揮灑汗水、收獲成果的喜悅,既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又為自身的發展、幸福生活的實現植入了行動基因。
(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馬克思指出人的發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并且他強調勞動與教育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第一,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出從事不同勞動活動的全面人才,實現體力和智力的共同發展。第二,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發揮能動性和主體性,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第三,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通過勞動教育能夠不斷幫助人們了解自己,全面占有自身本質和全部社會關系,實現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
三、 勞動教育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徑
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下,在實施素質教育和全面育人的要求下,勞動教育就不得不引起各方重視,它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勞動托起中國夢、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認識論層面:體現把握綜合育人的內容導向
1.提高對勞動教育的認識
勞動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并把一切教育內容聯系在一起。習近平強調,要構建德智體美勞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育體系。即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完善要注意整體性、全面性、協調性。“勞動聯結著人的全面發展內容。因此,勞動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具有統領意義。”[5]勞動教育更重視學生進行思維開發和動手能力的提高,而這些對于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也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的影響。
2.探索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
拓展“以勞育人”的廣度和深度,推進五育并舉、融合發展。勞動教育對于德、智、體、美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在勞動中人們既要揮灑汗水也要思考研究,使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得到進一步開發,在辛勤付出的過程中他們更能培養出美好的品質,并且真正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因此,要處理好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將勞動教育融入到各項學科的內容中,貫穿大中小學不同學習階段。要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勞動教育,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形成綜合育人新局面。
(二) 方法論層面:體現開展協同育人的形式要求
1.明確家庭、學校、社會的不同分工
家庭是最基本的活動場所,學校是接受理論的主陣地,社會是進行實踐考驗的成長單元,這三者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首先發揮家庭的基礎作用,注重生活教育,幫助人們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其次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重視集體教育,以集體的團結實現全體人民美好生活的奮斗目標。最后發揮社會的支持作用,通過實踐來檢驗理論的正確性,并深化對理論的認識。
2.加強主體間的有效合作
家庭、學校、社會在勞動教育中是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生活教育是基礎,能直接影響學校和社會實施教育的效果。學校是主陣地,處于中間環節,會直接影響教育實施的總體效果。社會是以最現實方式實施勞動教育,以實際成果來說明事實。總而言之,三個主體發揮作用的手段和環境各不相同,任何一方在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過程中都缺一不可,要把握其內在關聯,將它們看成相互促進的協同整體,這樣才能形成勞動教育長效合作、不斷完善的整體機制。
四、結語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馬克思的勞動教育思想意義深刻,有利于我們改變對勞動教育的固有看法,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在進一步構建中國特色勞動教育體系、促進人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王連照.論勞動教育的特征與實施[J].中國教育學刊,2016(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院級項目“《赤光》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國際形象建構研究”(MYYJ23S08)的研究成果,作者為主持者。】
(作者簡介:朱瑞雪,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