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省政府參事室黑土保護利用課題組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黑土保護利用是關系國家糧食安全、社會穩定和人民健康的千秋偉業。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于2022年6月24日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把黑土視為“國寶”進行保護和利用,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有力舉措。為發揮黑龍江獨特生態優勢,黑龍江省政府參事室黑土保護利用課題組采取實地踏查、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利用情況進行專題調研,形成了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黑土地保護政策資金大力支持。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綜合措施,堅持用地與養地相結合,著力提升2.579億畝黑土耕地質量,取得較好成效。
2020年以來,各級財政累計投入黑土地保護相關資金628.6 億元,年均增長11.2%。截至2022 年,已籌措安排資金234.5 億元,較上一年度全年增加16 億元,增幅達到7.3%。全省黑土耕地質量等級平均為3.46等,比東北黑土區高0.13 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克/千克;秸稈翻埋還田或深松地塊耕層厚度達到30厘米以上。
(二)保護和利用黑土地資源有法可依。2022 年,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于切實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決定》《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黑龍江省通過“決定+條例”的立法方式,進一步明確黑土地保護責任,加強監督管理。同時,采取“長牙齒”的措施,探索實行“田長制”,開展嚴厲打擊盜采泥炭黑土行為百日專項整治行動、對違規占用耕地搞綠化行為開展專項整治,對“大棚房”問題開展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回頭看”,多措并舉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三)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技術措施見成效。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上,“十三五”期間綜合治理面積2.1 萬平方公里,其中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20 平方公里,治理侵蝕溝1388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9357 萬畝。因地制宜建立了以秸稈翻埋還田、秸稈粉碎還田和秸稈覆蓋免耕還田為主的黑土保護“黑龍江模式”。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0.4%,化肥利用率達42%,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80.1%,有效提升了黑土耕地質量。
黑龍江省在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上,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上還處在探索實踐階段。因長期高強度開發利用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黑土地退化問題仍然很嚴重。黑龍江省黑土地質量呈漸進下降趨勢,個別地區趨于穩定或回升,但總體仍處于退化發生、退化發展和退化危機階段共存狀態。
(一)水土流失問題突出,耕地質量有待提升。近年來,國家雖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從總量來看還很有限,與黑土保護利用實際需求差距較大。目前,黑龍江省耕地質量下降表現在黑土層變薄、黑土肥力變瘦、黑土質地變硬等方面。不少黑土區土壤物理化學性質在變差,旱時板結僵硬,澇時粘朽,蓄水保墑供水供肥能力明顯下降。
(二)黑土地保護開發政策落地成效不夠明顯。目前,黑土地保護仍然依靠國家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等政策支持,缺乏主動的市場化行為驅動,內生動力、主體意識仍顯不足。目前,實施的一些黑土地保護措施,多是國家和省里補貼的項目。現行制度行政措施多、市場調節少,未形成有效利益驅動,特別是對黑土耕地保護的差別化政策傾斜和約束力還不夠。目前,“誰保護、誰吃虧”是影響和制約基層耕地保護的核心問題,導致重用地、輕養地,重化肥、輕有機肥,重產出、輕投入,甚至出現了盜采泥炭黑土等違法行為。
(三)科技資源配置“重國家、輕地方”現象明顯。多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黑土地保護的資金支持力度。但是由于科研資金的使用指向性不夠明確,造成了很多科研機構共同參與黑土保護利用研究,研究方向重疊現象較為普遍。不但科研力量無法形成合力和優勢互補,科研經費在同一方向上也不斷重復使用和浪費。由于長時間無法得到大項目和資金的支持,很多研究了數十年、耗費了幾代人心血的研究項目不得不停止運行,造成了科研進程停滯、科研人才流失、科研傳承終結,給黑土長期系統研究造成了難以估量和無法挽回的損失,極大降低了黑土地保護利用研究效率。
(四)中低產田糧食潛能沒有充分發揮。黑龍江省中低產田分布面積大、范圍廣、類型多、潛力大。截至2021 年,黑龍江省建成高產穩產農田占耕地總面積的33.9%,但仍有近七成的耕地處于中低產田水平。中低產田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人為因素。即人們在開發利用土地過程中采取的農業措施與環境因素不協調,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退化、連作障礙、土壤次生鹽漬化和沙化等,這類土壤由于種養失衡或管理不當造成土壤產能降低,可以通過合理輪作、培肥、保育、合理施肥等措施使低產問題得到改善。二是自然因素。白漿土、低濕地、鹽堿土和瘠薄土壤等障礙土壤形成,這類土壤改良難度大,但改良后糧食增產潛力更大。其改良不能單純依靠保育培肥,必須通過工程、機械改土、農藝等綜合措施消除障礙因子,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標。
(一)組織多學科、多部門合作,針對黑土區域重大問題開展國際聯合科技攻關
為了東北黑土區農業高質量發展,應多部門聯合發力,因地制宜實行輪作等用地養地相結合的種植制度;因地制宜推廣免(少)休耕、深松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適宜的農業機械;因地制宜推廣秸稈覆蓋、粉碎深(翻)埋、過腹轉化等還田方式等(《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第十三條)。采取綜合性措施,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防止黑土地土壤侵蝕、土地沙化和鹽漬化,改善和修復農田生態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第十四條)。

黑龍江耕地鳥瞰圖 (資料圖)
建議成立黑土糧倉特區科技團隊、國際黑土智庫,加大對黑龍江科技支撐投入,依靠黑土糧倉特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本土科研團隊打造黑土區黑龍江省的科技團隊,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吸引國內外優秀的知名專家和團隊參與到科技團隊中,動員所有科研院校,開展黑土保護科技大比武。在黑土核心區成立“國家黑土保護實驗室”和“國家黑土保護利用科技創新中心”,打造黑土保護利用國際科技創新平臺,在黑土核心區設立院士工作站。同時,加強世界黑土國家國際合作交流,促進世界黑土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黑土研究院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的國際政府間黑土研究機構,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系統唯一的國際黑土研究機構。它通過國際黑土研究機構合作、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和人才引進,吸取和借鑒其他國家先進經驗,促進世界黑土可持續利用技術合作和針對性需求研究。這標志著黑土進入國際化研究的新階段,充分體現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對世界黑土保護利用和科學研究的高度重視。
(二)建立糧食生產的特區政策,建立經濟補償和市場化驅動機制,激發黑土保護內生動力
東北黑土區糧食產量和糧食調出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連續多年大規模的糧食調出導致區域農田生態系統負擔持續加重,土壤有效養分減少,農田生態系統功能下降,糧食生產潛力存在危機。
《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第二十四條明確指出,國家鼓勵糧食主銷區通過資金支持、與四省區建立穩定糧食購銷關系等經濟合作方式參與黑土地保護,建立健全黑土地跨區域投入保護機制。建議從國家層面對超額完成耕地保護任務的省份或區域給予生態保護補償,這種補償可以通過直接給予肥料補償,也可以通過按當年相應的肥料價格折算成貨幣的形式給予補償。比如,對黑土地區每調出一斤商品糧國家補貼一塊錢,每年新增1000億元以上的黑土地保護開發基金。或在黑土區域農產品可以增加0.5%的稅收,作為地方稅收回補關于黑土資源的生態保護補償。通過建立經濟補償和市場化驅動機制,激發黑土保護內生動力。
堅持用工業化的思維抓農業,依托“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優質資源,搶抓糧食政策調整等機遇,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推廣全谷物農產品精深加工,吃出營養、安全和健康,不斷壯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發展鏈條。圍繞加快“兩頭兩尾”建設,推動農業領域創新,大力發展農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電子商務和數字農業,搭建市場對接平臺。
(三)加大中低產田改造投入力度,保障國家糧食高產穩產
向中低產田和障礙性土壤要效益,建議從四個方面全面發力。一是強化政策引領。在黑土地保護整體投入資金不變的前提下,統籌考慮保護重點,將中低產田改良納入優先支持重點項目,將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和資金向中低產田傾斜。強化政策扶持作用,將與改土技術配套的土壤改良機械納入到農機補貼目錄,解決裝備不足問題,鼓勵廣大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主動投身到中低產田改造中來,發揮其主力軍作用。二是強化科技支撐。加強黑土改良創新團隊建設,成立中低產田改良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立由屬地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組成的專家服務團隊,加快改良技術創新推廣。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加大中低產田方面科研立項支持,并結合實際需求推動部省聯動項目向中低產田改造方向重點傾斜。加強國際合作交流,讓更多國家黑土保護利用和科學研究的成果,在東北黑土地上開花結果。三是強化投入保障。堅持黑土保護的公益性、基礎性、長期性,發揮政府投入引導作用,以市場化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企業積極參與,形成黑土地保護建設長效機制。通過財稅政策創新,鼓勵引導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向中低產田改良領域集聚,形成多元化、市場化投入態勢。四是強化示范帶動。通過地方政府、科研單位和農業主體多方共建的方式,在中低產田典型區域開展技術集成示范,打造樣板田,通過召開改良作業、秋季測產現場經驗交流會等形式,加快成熟技術裝備示范推廣,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見效的中低產田改造的技術新模式,共同助力黑土地保護工作提檔升級。
(四)通過強化領導效能,切實保障黑土地保護利用實際效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強調,黑土地保護應當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用養結合、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結合、突出重點、綜合施策的原則,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農業生產經營者實施、社會參與的保護機制。國務院和四省區人民政府加強對黑土地保護工作的領導、組織、協調、監督管理,統籌制定黑土地保護政策。四省區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黑土地數量、質量、生態環境負責。
在黑土保護上要讓農民得實惠,將黑土地保護和提升黑土等級與地方行政業績相掛鉤,與科研項目實施成果相結合。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借助每年“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周”,加大《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的宣傳貫徹落實力度,通過印發圖冊、張貼標語、鄉村流動宣傳車、專家電視講座等方式,積極開展黑土地保護宣傳,引導全社會提高依法保護黑土的意識。
東北黑土地資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已經走到了關鍵節點。貫徹黑土地保護法,嚴格實施國家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政策,是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戰略底線的重要保障。通過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踏上新征程,譜寫新篇章,為農業強國建設作岀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