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南京長江都市建筑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 南京 210000
在我國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運用綠色建筑技術,可以降低工程耗能,這樣既可以保證建筑內部的舒適程度還能滿足生態經濟、節能環保的需求,這一內容極為符合現代建筑的改造需求。特別是在老城區改造過程中,我們需要強化對該技術內容的使用,才能推動城市發展,促進老城區節能環保的改造向著綠色節能的方向發展。
綠色建筑技術在老城區改造中的應用,可以有效降低對能源的消耗,特別是在老城區改造中建筑材料的應用會為能源帶去損耗,而使用綠色建筑技術,將會有效改變能源的構造,如:使用空調通風的模式,利用自然風給予老城區建筑進行通風設置,從而降低對電力的消耗。而老城區在城市中占據的比例較大,其中更飽含著城市發展的記憶與脈絡,涵蓋城市與整個民族發展的歷史痕跡。所以,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老城區改造的工作也要與時代發展相同步,并給予其高度的重視,才能更好的滿足老城區的改造與維護需求。將綠色建筑技術應用在老城區改造過程中,可以幫助老城區變得更加節能環保,在保留原有的生活及城市印記的基礎上,改善老城區居民的生活環境,使其更加舒適便捷,讓綠色環保的理念在老城區生根發芽,才能使綠色建筑技術發揮的更有意義[1]。
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它在建筑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進行老城區改造過程中,要做好供水系統的優化工作。通過綠色建筑技術的運用,可以實現水的循環應用,在進行供水系統優化的過程中,可以安裝先進的節水裝置,從而提升水資源的應用率。同時,通過綠色建筑技術的運用,可以改進老城區管道滲漏的問題,對管道控制閥進行精準的控制,有效遏制對水資源的浪費。
針對老城區改造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提升對建筑材料的利用率,并在該過程中,注重對能源的節約需求,從而優化對材料的使用。通過綠色建筑技術的使用,將一些新的工藝、環保節能的建材用于建設之中,可以有效提升老城區的建筑在隔熱、耐腐蝕、抗震的能力。同時,在老城區改造的后期,通過該內容的引用,可以有效減低工程的拆除量,繼而降低對資源的耗損程度,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
隨著時代的更迭,城市化腳步的加快,我們要對老城區進行一系列的改造,但因為環境因素、基礎設施因素、改造力度因素、資金因素等內容的限制,老城區改造并不理想,主要呈現如下幾個問題:
一些老城區的市政設施極為陳舊,甚至會出現地下水排水能力低下的問題,特別是在雨水充沛的時期,易引發內澇問題,為老城區居民的出行帶去負面影響。此外,基于老城區的建筑過于陳舊,構建復雜,所以室內的溫度無法有效排出,無法給予居民舒適的居住環境。

圖1 南京地區某老舊小區實景照片(圖片來源:筆者自拍)
老城區中的建筑布局極為混亂,其整體構造十分密集,這就使其通風性變差,甚至居住在其中會聞到刺鼻的味道。同時,基于老城區建筑沒有進行特別的道路規劃工作,沒有為其安置相應的照明設施,居民喜歡在巷道中胡亂穿行,這就為出行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綠色建筑技術的運用,就是幫助建筑物在其生命周期內,對其周邊環境的影響以最小化的形式呈現,并在該過程中,不斷利用節約能源的方式、減少對資源污染的方式,為居民提供更加舒適、安全、溫馨的生活空間。
在綠色建筑技術運用的過程中,我們要對老城區的建筑風格、整體的地理方位、氣候條件、發展歷史等內容進行綜合考量,確定建筑風格,才能展現老城區當地的人文特色與歷史內涵。老城區要做好改造工作,一定要滿足自身的建筑風格需求,并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歷史相呼應。不能一味的為了追求效益、美麗的城區效果,拆除改造老城區標志性的建筑,一定要滿足建筑物在整體及功能上的規劃,與周邊的建筑物相互呼應,才能將老城區中的基本元素與文化內容保留下來,與當前人們的生活相互連接。

圖2 南京地區某老舊小區改造后的建筑風格與周邊統一(圖片來源:筆者自拍)
老城區的改造更反映在建筑物的色彩方面,通過色彩可以反映出當地人文特色,甚至是居民生活的寫照,如,清新的建筑物會給人清新、爽朗的效果,而顏色較為沉重,則給人一種抽象、神秘的美感。所以,整體色彩的設置與風格定位聯系密切,將凸顯出老城區整體的文化及品位。我們要做好老城區的改造工作,可以利用白色、淺藍等中性色彩或偏冷的色調進行裝飾,給人一種冷靜、莊重、嚴肅的感覺。老城區的改造可以根據城市建筑定位的需求選擇更為適合的顏色,給予新舊建筑物一定的過渡,使其保持顏色上的協調[2]。
在綠色建筑技術應用的過程中,老城區的改造一定要與整體的風格及傳統建筑元素進行內容上的協調,無論是建筑物的功能還是時代內容上的布局,都要考慮到周圍建筑的需求,共同規劃,才能滿足老城區的審美需求。通過統一色彩及整體建筑風格需求,給人以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狀態。將城市的環境融入現代建筑之中,將兩者間美感相繼展現出來,使老城區的建筑物與老城區的環境形成相互的襯托,這樣才能更加凸顯建筑物的美,并通過自然環境的反襯出建筑物的美。

圖3 南京地區某老舊小區改造后的建筑色彩與老城墻的協調性(圖片來源:筆者自拍)
老城區中,多數建筑的保溫效果并不顯著,通過運用巖棉保溫板,利用它更強的保溫性能,為老城區墻體穿上保護的外衣,從而有效減少冷空氣對于老城區外墻的侵襲,給予墻體進行保護。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實現節能減排的需求,還可以增強老城區外墻體的使用壽命,從而降低建筑施工成本。
老城區建筑整體的隔熱效果不佳,室內的熱量無法有效排出,為了實現通風、制冷的效果只能通過制冷設備,這樣會在無形中增加能源的消耗。為改進這一問題,可以在老城區建筑物外種植植物,通過綠色植物對陽光的反射來降低太陽直射所帶來的熱量,從而提升建筑物的隔熱效果。
在老城區中,很多門窗處于老舊的狀態,所以整體的保溫性能、隔熱、隔聲性能消失殆盡。這一問題的產生要從材料說起,主體材料多是鐵,鐵的導熱系數極高,而綠色建筑技術所采用的材質多為木材、鋁等,該材質的導熱系數極低。所以,在老城區改造過程中,可以適當選用這些材質,提升門窗在保溫、隔熱、隔聲的性能,提升老城區建筑居住的舒適度。
老城區中的門窗可以選擇低輻射的玻璃,在炎熱的夏季通過反射紅外線的方式降低因空調帶來的高耗能,而在寒冷的可以降低室內熱量的消耗,從而實現保溫的效果。針對窗型的選擇方面,原有的窗型多為推拉式的,這類窗型在節能方面的效果極差。所以,在改造過程中,應選擇雙層的中空節能的窗型,從而實現節能的效果。同時,還應考慮門窗的氣密性,給予門窗極為理想的氣密效果,實現良好的隔熱及保溫效果。所以在改造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綠色建筑技術中的抗氧化材料的選擇,提升整體的氣密程度,滿足老城區在隔熱及隔聲的需求。

圖4 斷橋鋁合金隔熱門窗與外遮陽構件的結合效果(圖片來源:筆者自拍)
老城區中的通風效果較差,這一內容的出現是因為整體建筑密度沒有做好事先的布局而產生的。為了改善這一問題,我們在改造過程中,可以運用墻式新風技術,提升老城區整體的節能效果,這一設置增添了換氣的功能,提升節能需求,同時,還可以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新,甚至不需要開窗就可以完成換氣的需求,使自然空氣與室內空氣有效結合,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從而提升居住的舒適程度。
老城區改造中,可以對再生能源進行收集與轉化,并將這些能源更好的運用,為我們的生活帶去無限的便利。如:收集自然界中的能源,風能、水能、太陽能等,再將這些能源進行良好的運用,實現老城區的環保需求。如:老城區的排水系統設施較為陳舊,雨水充沛的時期會出現內澇問題,影響居民的出行。為了緩解這一問題,在老城區改造過程中,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應用,對排水系統進行科學的規劃,對雨水進行收集與轉化,將雨水進行凈化處理,將這些收集到的雨水進行城市綠色灌溉,甚至應用到室內用水之中,從而提升對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的需求。

圖5 雨水收集系統應用示意(圖片來源:雨博士官網:http://www.doctorrain.cn/intro/1.html)
在進行老城區改造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老城區采光不足的問題。這時我們需要利用綠色建筑技術提升老城區的采光需求,利用智能遮陽技術,對遮陽設備進行智能化的管控,提升建筑物的采光需求,通過改變室外光線路徑提升室內的采光市場,甚至可以根據建筑物的位置及朝向,自動識別室內外的天氣情況,將遮陽效果實現最大化。通過這一設置有效改進老城區遮陽不足的問題,還能大大提升居住的舒適度[3]。
綜上所述,在進行老城區改造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綠色建筑技術提升建筑物在節能減排上面的功效,并通過這一技術的使用,提升居民居住的舒適程度。在這一技術的運用上,可以很好的滿足老城區居民的居住需求,充分利用綠色建筑技術,推動城市化的腳步,使其向著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