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福來
廣東省水文地質大隊 廣東 廣州 510510
以某隧道口上方山谷泥石流地災治理工程為例,災害發生區域為低山丘陵,最高海拔約178.8m,最低海拔56.0m。泥石流發育溝谷為小型V型谷,長度約110m,寬約15~20m,坡降為450~540‰,地表巖土層為坡殘積砂質黏性土,含砂量較大,粘性較差,溝谷中分布大量花崗片麻巖孤石,溝谷上游分布有古崩塌堆積體。本次泥石流屬于暴雨型泥石流,是降雨、地形地貌、固體松散堆積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災害發生時當地多日連續暴雨,滿足泥石流的激發因素和水源條件,區域自然山體坡度大,雨水匯流速度快,峰量和能量成倍增長,高能量流體在流動過程中起動泥沙和掏蝕沖刷能力強,引起溝域內小型崩塌增多,泥石流堆積物包含大量塊石直接覆蓋隧道西行出口的路面,嚴重威脅到高速公路的行車安全[1]。
根據勘查報告,治理區主要巖土層為第四系崩積(Q4col)粉質黏土、泥石流堆積(Q4set)砂土、坡殘積(Qdl+el)砂質粘性土,下伏基巖為下古生界(Pz1)花崗片麻巖。各巖土層設計參數見表1。

表1 巖土層設計參數表
本次治理設計采用工程治理輔以安全監測,確保地質災害不影響高速公路安全為原則。根據泥石流災害分為3個區:形成區、流通區和流堆積區,針對每個治理分區主要設計思路為:
1)泥石流形成區
該區坡度較陡,溝谷上游存在不穩定邊坡,擬考慮采用格構梁+錨桿進行加固,格構梁間掛三維網植草,防止山體滑坡、崩塌產生新的物源。
2)泥石流流通區
該區分布有較多孤石,且土體較為松散,被雨水沖刷后部分流失。擬考慮將孤石進行清理(無法清理的采用人工鑿平),并修整坡面后采用掛網噴錨加錨桿加固。溝谷兩側植被部分破壞,且存在較多滾石,擬采用主動網加固治理,主動網應繞開附近喬木,治理應盡量減小對原有植被的破壞[2]。
為避免后期有其它外來泥、石對下部高速公路造成威脅,在該區設置兩道樁板式攔石墻,阻隔外來泥、石,同時板式攔石墻也兼顧抗滑樁之作用。
3)泥石流堆積區
根據現場情況,及時將堆積泥沙、塊石清理干凈,完善布置排水系統,保證治理區排水通暢。

圖1 治理設計平面布置圖
2.2.1 格構梁+錨桿(索)
在泥石流形成區,采用格構梁+錨桿(索)對不穩定斜坡進行加固,防止因沖刷、崩塌及滑坡產生新的物源。
格構梁主要設計參數:
1)為井字形格構,格構梁節點處設錨桿(索)。
2)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縱橫梁截面尺寸高×寬=300×400mm。
3)格構梁、壓頂梁及基礎梁砼為C30,保護層厚度除注明外均為35mm。
4)梁嵌入坡面巖土體250mm;格構梁間掛三維網噴播植草綠化。
5)格構梁底部設置基礎梁,頂部設置壓頂梁。
錨桿(索)主要設計參數:
1)錨桿成孔直徑D≥130mm,錨索D≥150mm,傾角20度,成孔深度應超過錨桿設計長度不少于0.5m。
2)錨桿材料為HRB400Φ32螺紋鋼筋,錨索材料為高強鋼絞線。
3)錨桿(索)間距:垂直向2.0m,水平向2.0~2.5m。
4)注漿材料為水泥凈漿,水灰比0.45~0.5,漿體材料28天的無側限抗壓強度,不應低于25MPa,錨索漿體不應低于30MPa,采用強度等級為P·042.5R普硅水泥。
2.2.2 噴錨網
在流通區為暴雨防止沖刷溝谷產生崩塌和滾石,采用噴錨網對溝谷進行防護,掛網鋼筋采用雙層A10@200×200mm,設HRB400級直徑16橫向及縱向加強筋,鋼筋網可采用綁扎固定,鋼筋連接采用搭接焊,焊縫長度不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噴射砼強度等級不低于C20,厚度200mm,坡頂插HRB400級直徑20mm@1500鋼筋插筋,長度1.5m。水泥為42.5R普通硅酸鹽水泥。
2.2.3 樁板式攔石墻
為攔阻隨泥石流滾落的塊石,在流通區設立兩道樁板式攔石墻。采用1.0x1.5m人工挖孔樁,板厚400mm,高度約5m,與挖孔樁樁柱一起現澆施工,泄水孔中內插工字鋼。混凝土采用C30商品砼[3]。
2.2.4 疏排水措施
包括坡頂截水溝、坡中豎向排水溝(跌水槽)及其沉砂池、坡底排洪溝、消能池等幾部分組成。根據當地暴雨強度和洪峰流量的經驗公式確定截排水溝尺寸,主要設計參數如下:
1)截水溝:底寬1.0m,高0.8m,壁厚0.2m;排水溝:底寬1.0m,上口寬1.0m,高0.8m,壁厚0.2m,山體以下設置蓋板。
2)跌水槽:踏步凈寬1000mm。
3)排水溝、截水溝及跌水槽等均采用C30鋼筋砼現澆。截水溝外側1m、坡頂與截水溝間及坡中馬道、坡腳排水溝兩側各1m均需采用100mm厚C20素砼進行封閉處理,并保持3%左右的排水坡度,以利排水[4]。

圖2 典型治理設計縱斷面圖
治理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均應具備出廠合格證,規格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按規范要求進行抽樣檢測,砼、砂漿等應進行抗壓強度試驗。所用直徑大于10mm的鋼筋均為HRB400螺紋鋼,直徑小于等于10mm的鋼筋均為HPB300圓筋,鋼筋連接頭等級按照Ⅱ級接頭控制,直徑≥20mm采用套筒連接。水泥采用P·042.5R普通硅酸鹽水泥,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砂漿采用M10預拌砌筑砂漿。涉及邊坡相關工序施工時應打設腳手架或操作平臺,坡面高空施工作業時應做好安全防護,并按照規定編制相關的安全專項施工方案,并要求采用動態法施工,應加強現場巡查、踏勘和監測以及地層地質和地質構造的測繪工作。
1)采用風動潛孔鉆機械成孔,高壓風清孔,孔位允許偏差±20mm,成孔傾斜度允許偏差±2%,成孔深度應超過設計長度不少于0.5m。灌漿前應清孔,吹干凈孔內土(巖)渣。
2)錨桿注漿采用孔底反漿法,注漿管應插至距孔底200mm處。注漿壓力宜為0.5~0.8MPa。錨索注漿采用二次高壓注漿工藝,第一次注漿自孔底向外壓漿,至孔口冒濃漿后完成,第二次注漿為高壓注劈裂漿,利用預留注漿管,待第一次注漿體初凝之后,水泥結石體達到5MPa后進行第二次注漿,一般12~24小時內進行二次劈裂注漿,初始注漿壓力應大于2.5MPa,穩定壓力大于1.0MPa。
3)注漿材料為水泥凈漿,所用水泥為P·0.42.5R普硅水泥,水灰比0.45~0.50,漿體材料28天的無側限抗壓強度,錨桿不低于25MPa,錨索不低于M30,必要時可適量加入速凝劑、膨脹劑等添加劑。
4)預應力錨索在錨固體強度達到設計強度80%后方可進行張拉鎖定。每根錨索均應按設計拉力的1.1倍進行超張拉,直至壓力表穩定后鎖定,預應力保留值應滿足設計要求;對于同一榀格構梁上的錨索,按“先中間、再兩邊”的順序張拉。張拉后錨頭進行及時封錨,封錨前應對墊板、錨具及外留鋼絞線仔細涂刷防銹劑及防護劑,最后用C30砼將錨具及外露鋼絞線、墊板封死,保護層厚度不得小于50mm。
1)施工順序:測線定位→梁槽開挖→鋼筋制安、錨桿頭制安→裝模→澆筑砼→拆模→養護。
2)測放梁槽位置后,按梁設計尺寸采用人工開挖梁槽,梁的截面尺寸不小于設計值,做好轉彎、漸變、圓弧、變坡等特殊坡段的連接,確保格構梁的外觀質量。
3)鋼筋綁扎沿挖好溝槽進行,溝槽底設保護層墊塊,鋼筋綁扎完成后在梁頂部采用方木條支模以保證整體梁的直線度,支模應牢固,防止砼澆筑時爆模。
4)梁砼強度等級為C30,采用現澆工藝,澆筑時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澆筑質量。砼澆搗時應保持砼表面平整、濕潤光澤、無干斑及滑移流趟現象。每隔20m左右設置一道變形縫,縫寬20mm~30mm,縫內填塞瀝青麻筋。
5)對已澆注完畢的格構梁,應及時派專人進行澆水養護,養護期一般不少于7天。達到設計強度要求后,方可進行格構內漿砌石及綠化作業[5]。
1)掛網噴砼施工前應先進行清坡,保證坡面平整。
2)噴射砼原材料采用P ·042.5R普硅水泥,干凈的中粗砂和粒徑小于15mm的礫石,水泥與砂石的重量比宜取1:4~1:4.5,砂率宜取45%~55%,水灰比宜取0.4~0.45。
3)噴砼面層采用雙層雙向鋼筋網φ10@200×200,加強筋為2根HRB400Φ16鋼筋。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C20,厚度200mm。噴射時,應控制好水灰比,保持混凝土表面平整,呈濕潤光澤,無干斑或滑淌現象。
4)噴射作業應分段分片依次進行,每段施工長度不宜大于20m,并采用間隔跳槽施工。同一分段內噴射順序應自下而上,初噴30mm后,掛網噴射第二層。
5)掛網鋼筋層與層之間搭接采用彎鉤連接,相互搭接長度不小于30cm。鋼筋使用前應調直,并清除污銹。
1)施工順序:第一序樁施工、第二序樁施工、土方開挖和擋板施工交叉進行。
2)樁孔采用人工開挖方式,以間隔方式開挖,從坡體兩側向中部縱、橫向跳槽開挖。開挖過程中應及時進行鋼筋混凝土護壁,護壁的單次高度根據一次最大開挖深度確定,一般每開挖1m左右,護壁一節。
3)樁孔應經檢查合格,按要求進行鋼筋籠制作與安裝,樁身混凝土灌注采用干法灌注,通過串筒或導管注入樁孔,串筒或導管的下口與混凝土面的距離為1~3m。混凝土灌注應連續進行,每連續灌注0.5~0.7m時,應插入振動器振搗密實一次。
4)對出露地表的抗滑樁應及時派專人用麻袋、草簾加以覆蓋并澆清水進行養護,養護期應在7天以上。
綜上所述,在泥石流形成區采用格構梁+錨桿(索)對不穩定斜坡防護,流通區采用噴錨網對溝谷加固,防止暴雨沖刷崩塌,減少產生泥石流的物源;在流通區中下部修建樁板式攔石墻,攔截泥石流塊石,防止塊石滾落至高速公路路面,同時設置合理的疏排水措施,減少產生泥石流的水源,通過多種綜合工程措施較好防范泥石流再次發生,保障交通設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