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雙雁,林承雄▲,黃世慶,龍華,葉婷
(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a.營養科,b.腫瘤科化療病區,廣西百色 533000)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數據顯示[1],2014年我國胃癌發病率位于全國惡性腫瘤第2位,病死率位于第3位。晚期胃癌預后極差,5年生存率僅10%左右[2]。厭食是晚期胃癌的常見癥狀,60%以上的胃癌患者可出現厭食[3]。而厭食則是導致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的重要原因,根據文獻報道胃癌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高達76%[4]。營養不良不僅增加術后并發癥,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病死率,降低生活質量,還會降低放化療治療療效,限制腫瘤治療方案的選擇等[5-7]。因此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厭食及營養不良狀態尤為重要。賴氨酸是人體的必需氨基酸,能促進人體發育、增強免疫功能,為幼齡兒童生長期所必需,也是成年人維持機體平衡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多項研究顯示賴氨酸具有改善食欲的作用[8-9]。但賴氨酸是否能改善腫瘤患者食欲及營養不良狀態,目前尚無定論。本研究通過在晚期胃癌患者飲食中添加L-賴氨酸,初步探討L-賴氨酸在改善晚期胃癌患者厭食及營養不良中的作用。
1.1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1)經病理確診為胃腺癌;按2010年版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JCC)TNM分期,臨床分期Ⅲ~Ⅳ期;預計生存期>3個月者;(2)近3個月內未接受皮質激素、免疫制劑等治療者;(3)按患者主觀全面評估法(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評分存在營養不良。排除標準:(1)胃腸梗阻;消化道穿孔或出血;(2)嚴重內分泌紊亂或代謝性疾病患者;(3)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4)嚴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1.2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診治的晚期胃癌患者5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24)。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腫瘤分期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1.3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飲食指導和(或)腸內營養制劑,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添加L-賴氨酸(廣東綠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營養治療,口服L-賴氨酸0.65 g/次,早、中、晚各1次,飯后或與腸內營養制劑同時服用。連續治療2個月。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進行腸外營養治療。兩組患者目標能量為30~35 kcal/(kg·d),蛋白質為1.2~2.0 g/(kg·d)。腸內營養制劑均采用整蛋白型。
1.4 評價指標
1.4.1 PG-SGA評分及厭食情況分別采用PG-SGA評分及食欲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估L-賴氨酸治療前及治療2個月后患者營養狀況和厭食情況。PG-SGA得分越高表示營養狀況越差。食欲視覺模擬評分為0~10分,評分越低表示厭食癥狀越重[10]。
1.4.2 營養指標分別記錄L-賴氨酸治療前及治療2個月后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

2.1 兩組患者的營養與厭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PG-SGA評分及食欲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兩組患者PG-SGA評分均低于治療前,食欲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PG-SGA評分低于對照組,食欲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G-SGA與食欲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營養學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兩組患者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營養學指標比較
胃癌是預后相對較差的一類惡性腫瘤,但隨著惡性腫瘤治療方法的不斷進步,許多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運用到了胃癌治療中,其中不乏存在影響患者進食的藥物及方法,因此在胃癌治療的各個時期均存在厭食及營養不良的情況。由于我國居民膳食是以谷類食品為主食,當患者出現厭食時往往習慣單純的以谷類食物進行補充,而谷類食物中的L-賴氨酸含量較低,人體亦不能自身合成L-賴氨酸,容易造成L-賴氨酸缺乏。人體缺乏L-賴氨酸會出現疲勞、惡心、嘔吐、食欲下降和營養性貧血等[11],并加重患者厭食癥狀,且人體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受到限制,機體會發生蛋白質代謝障礙,限制全身蛋白質的合成,導致所有其他膳食氨基酸的過量分解代謝,產生負氮平衡[12-14]。而食物中添加L-賴氨酸可以刺激胃蛋白酶和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分泌功能,刺激大腦前梨狀皮質的化學感受器,增進食欲[11,13]。賴氨酸亦是幫助其他營養物質被人體充分吸收和利用的關鍵物質,人體只有補充了足夠的賴氨酸才能提高對食物蛋白質的吸收和利用。
本研究通過在飲食中添加L-賴氨酸,糾正胃癌患者因食物的攝入量減少及食物攝入不均衡導致的L-賴氨酸缺乏狀態。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相比,治療2個月后兩組患者PG-SGA評分、食欲評分均有改善,且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PG-SGA評分、食欲評分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提示添加L-賴氨酸的飲食能有效提高患者食欲,療效優于單純給予飲食指導和(或)服用腸內營養制劑的方式。
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是評價患者營養狀態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個月后,兩組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治療2個月后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值均高于對照組。提示通過給予飲食指導和(或)服用腸內營養制劑能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但在此基礎上添加L-賴氨酸能更有效地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和合成代謝。
本研究是通過添加L-賴氨酸以調節飲食中氨基酸比例,以達到氨基酸平衡,從而改善營養狀況。但有學者認為在平衡氨基酸基礎上添加L-賴氨酸亦能很好地促進其他必需氨基酸的吸收[15]。目前飲食中L-賴氨酸的最大攝入量為6 g/d[16-17],本研究中L-賴氨酸的使用劑量遠未達到最高攝入量,是否進一步增加L-賴氨酸的劑量能起到更好地改善食欲及營養狀況的作用仍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在胃癌患者飲食中添加L-賴氨酸能有效提高患者食欲及促進營養物質吸收,從而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但起效較慢,需要患者較長時間的配合,本研究樣本量較少,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及增加樣本量以進一步證實其療效及L-賴氨酸的最佳使用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