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杜彬恒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黨的二十大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作出的戰略部署[1]。2023 年2 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要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2023 年5 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強調,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2]。從教育實踐看,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最早起源于1978 年3 月8 日開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從教育政策看,“拔尖創新人才”最早出現在2002 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由此可見,我國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具有深厚的歷史實踐和鮮明的政策導向,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改革經驗和模式探索,同時其效果還無法得到考量和驗證[3]。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我國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在基礎學科領域重點布局,要在自主培養方面開創新局,著力構建選拔、培養、評價有機銜接的自主培養新體制、新機制。
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處于我國人才戰略力量的基礎地位、戰略先導地位,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云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從當今世界大國競爭博弈來看,科技創新實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基礎科學研究能力是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關鍵,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是國家科技競爭力形成的基礎。誰擁有一批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誰就可能形成原始創新能力、原創性研究成果和國家核心競爭力。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成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礎要素。
從世界強國戰略崛起的實踐經驗來看,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通過實施重大人才培養計劃,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形成全球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有力支撐了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形成。16 世紀以來,世界上形成了五個主要科學中心,與教育中心、人才中心形成過程相互交織,世界一流大學扮演著重要角色,肩負起了匯聚人才和培養人才的雙重使命,其中就包括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
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現代化國家建設提供人才支撐來看,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深度關聯、相互支撐,要“三位一體”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必須抓住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這個“牛鼻子”。為此,黨和國家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等人才工程。
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是我國戰略科技力量和戰略人才力量形成的重要基礎。科學界定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概念內涵、素質結構和鮮明特質是深化其培養機制改革的前提條件。
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概念使用由來已久,但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概念內涵。總體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觀點:一是“創新成就說”,著重強調拔尖創新人才的社會貢獻,以創造性貢獻衡量判斷是否屬于拔尖創新人才。周其鳳(2011 年)指出,拔尖創新人才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博專知識、創新能力,具有明確的目標選擇、長期的優勢積累和突出的創新業績,被社會承認的學術、技術、企業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精英人才[4]。二是“創新潛質說”,著重強調拔尖創新人才的發展潛質。楊叔子(2005 年)認為,知識越高深越淵博,思維越精邃越巧妙,方法越有效越卓越,精神越向上越高尚,文化就越先進越精湛,由這一文化而教育而培養而造就出的人才,其素質、其層次就越高,其品位、其格調就越醇,其影響、其作用就越大。顯然,我們所要培養的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就應是這樣的拔尖創新人才[5]。三是“天賦資源說”,著重強調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盧曉中(2021 年)強調拔尖創新人才在早期、前期的選拔過程中就應受到高度重視,特別是要建立健全拔尖創新人才選拔的系統化“綠色通道”[6]。實際上,不同學術觀點從不同視角揭示了拔尖創新人才的內涵特征。基礎學科領域拔尖創新人才應該是基礎學科領域具有創新能力、創新潛質和創新成就的頂尖人才。
不同類型人才的素質結構具有明顯差異性,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也有著特殊的素質結構。陳希(2002 年)指出,拔尖創新人才必須精通理論知識,掌握應用技能,對探索未知世界具有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想象力,具有創新的勇氣和思維方式,合理完善的素質結構和知識框架,寬廣的國際視野等[7]。劉嘉(2020 年)構建了拔尖創新人才所具備的科學人文的知識與能力、發明創造的思維品質和良好心理素質的三要素模型[8]。胡衛平(2022 年)等利用心理行為、教育實驗、腦科學等多模態方法,建立了包含知識、動機、思維和人格四個維度的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必備特征模型[9]。美國心理學家任祖利提出的天才三環模型以及拜爾和考夫曼提出的創造力游樂場理論。也有專家將其素養構成分為一般素養和領域素養。一般素養是拔尖創新人才所需具備的共性特征,如較高的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等;領域素養是不同領域和專業的拔尖創新人才所需具備的差異性特征,如較高的創新素養和學業成就表現等。尤其是,要突出人文精神、共情能力、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意志力、溝通協同能力、勞動能力和生態文明意識等關鍵素質。
我國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是世界一流杰出科學家,與一般意義上的科學家有著本質區別。世界一流杰出科學家必須是做出原始創新成果的人才,只要能夠實現一項原始創新成果就足以認定。原始創新是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引領新方向新未來的重大創新成果,是能夠解決“0-1”,而不是“1-N”。因此,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也要堅持三個突出。一是要突出政治素質。要把思想政治素質作為首要性特質,著重考察政治方向、理想追求、思想認識、道德情操、生活態度、行為習慣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引導學生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二是要突出發展潛力。要把發展潛力、創新潛質作為關鍵性特質,著重考察創新意識、創新知識、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創新精神等,促進學生創新創造、創新創業,促進基礎性、關鍵性和可持續性能力素質不斷發展。三是突出社會認同。要把社會認同、價值認同作為標識性特質,著重考察學術研究、理論創新、技術發明、產品開發、方法改進、思想引領等方面的貢獻,增強拔尖創新人才的社會認同度、引領性和影響力。
我國20 世紀70 年代末開始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的實踐性探索,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動和“自下而上”的實踐探索,取得了具有鮮明中國本土特色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和典型案例,為構建扎根中國大地人才自主培養新范式提供實踐基礎和經驗積累。
第一,實驗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的探索發軔于改革開放,在“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偉大號召中揚帆起航。早在1974 年5 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就提出“培養基礎科學人才”的建議。為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的優秀人才,在黨和國家領導人推進推動下,1978 年3 月8 日,新中國第一個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正式開班[10]。這標志著我國高校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大幕正式拉開。此后,教育部同意12 所高校建立少年班,部分高校還在少年班實驗基礎上設立基礎學科教學強化班等,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實驗。同時,在實施“211 工程”“985 工程”過程中,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等相繼設置和實施基礎科學實驗班、基礎學科教育學院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計劃等。實驗班是實驗探索階段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組織載體和實踐樣態,體現了黨和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精神要求、體現了高校辦學傳統和學科特點的實踐要求,集中體現在本科人才培養,培養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拔尖人才。
第二,深化推進。隨著全球競爭加劇和科技日新月異以及經濟社會的快速變革,黨和國家把“人才強國戰略”作為國家發展戰略。2002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2002-2005 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人才強國的戰略部署。2002 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教育要“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11]2009年,教育部牽頭,聯合中組部、財政部等有關部委啟動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以下簡稱“珠峰計劃”),以數、理、化、信、生5 個學科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6 所高校率先進行試點。各高校在選拔機制、培養機制、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形成積極的示范帶動效應。“特區政策”是深化推進階段的政策設計和實踐策略,遵循基礎學科人才成長成才規律,大力推進通識教育理念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著重推進“一制三化”(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珠峰計劃”的教育試點不僅是一項為回應“錢學森之問”而推出的拔尖人才培養計劃,而且是一項可以稱作面向新時期中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前置性“開藥方”教育實驗[12]。
第三,系統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實施系列改革發展措施予以積極推進。在實施“雙一流”建設中,明確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作為“雙一流”建設的五大建設的首要任務和遴選條件。教育部召開新時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出臺《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要求高校“深化科教結合,加強與各類科研院所協作,提高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能力”[13]。相繼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2.0 計劃和“強基計劃”,出臺《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419 計劃)總體方案》,將哲學社會科學、心理學等學科納入培養計劃,批準288 個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基地。整體協同是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系統改革階段的政策標識和實踐樣態,堅決夯實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地位,增強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整體協調性,在“珠峰計劃”實踐基礎上,以“強基計劃”為抓手更加突出招生選拔,以使命驅動更加突出人才培養內生動力。
第一,基礎教育階段自主培養。在基礎教育階段主要采用“加速式培養模式”和“充實式培養模式”。在“加速式培養模式”方面,主要以北京八中“少兒班”、東北育才學校超常教育實驗部、西安高新一中創新實驗班等為代表,通過組建實驗班、超前培養、超常規培養等方式,打破學生成長時間界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充實式培養模式”方面,主要以人大附中的早期超常班、北京八中“素質班”等為代表,在不改變學生年級班級情況下,通過增強各種課程資源、平臺資源充分供給,促進學生創新潛能得到充分激發。
第二,高等教育階段自主培養。在高等教育階段主要采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書院制綜合培養模式”和“‘泛拔尖’模式”等。國家政策引導的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以“珠峰計劃”“拔尖計劃2.0”“強基計劃”等為代表,全國共設立288 個“強基計劃”基地。同時,以清華大學學堂計劃、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北京大學物理領軍人才培養計劃,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實驗班等,實行大師領銜的書院制培養模式。還有,國內“雙一流”建設高校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構建本科人才培養的“泛拔尖”模式,代表性的有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復旦大學復旦學院、四川大學吳玉章學院等。
第三,協同融合聯合自主培養。在協同融合聯合培養中主要采用“科教融合培養模式”和“大中協同培養模式”。“科教融合培養模式”,以中國科協牽頭實施的“英才計劃”、北京“翱翔計劃”、上海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蘇州“凌云計劃”、重慶“鄒鷹計劃”等為代表,通過把科研機構、教育機構等資源要素整合起來,構建人才培養共同體,形成育人整體合力。“大中協同培養模式”,以北京大學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東南大學少年班、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等為代表,通過招生選拔、課程銜接、平臺共享等方式,把大學和中學人才培養銜接起來,形成以大學為牽引、以中學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圍繞選拔優質生源創新選拔標準和政策工具。高校高度重視自主選拔,實行“高考+資格篩選+面試”的選拔制度,探索多維度評價選拔機制,重視智力與非智力因素,避免應試教育對學生個性與創造力的影響,精準選拔具有創新潛質的優質生源。在評價標準方面,注重考察學生創新性、綜合素質與家國情懷,重視家庭、學校、社會等后天因素作用;在評價工具方面,中學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制開發拔尖創新人才甄別系統,形成科學有效的技術工具。例如:清華大學錢學森實驗班,依托多維評價創新挑戰營為載體,通過心理測評、創新思維、專業能力測試、實驗室探訪與交流、專家面試等環節全面考察學生核心創新素養。同時,完善全過程、動態化篩選機制,將選拔與培育相結合,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在日常教學、課程學習過程中選拔具有突出表現和特殊潛質的學生,建立動態淘汰機制,激發學生持續發展動力和活力。
第二,圍繞培養拔尖人才建構培養模式和培養機制。從課程建構、平臺支撐、隊伍保障和機制創新等方面建構適應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培養體系。建構以多樣化課程為核心的培養體系,研發包括分層挑戰性課程、項目探究式課程、大中銜接課程、多維發展課程、包容性課程等在內的多樣化課程體系。注重大師引領,發揮大師影響力與感召力,建設以導師制為特點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加強優秀師資引進和培養培訓,實行導師制,安排專門教師負責指導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等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注重科研育人,利用國家級科研平臺,構建以高校科研平臺為載體的科研訓練體系,將科研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相統一,充分發揮科研育人模式的優勢,運用學校、科研機構、企業的資源優勢進行特色人才培養。創新體制機制,成立實體性的榮譽學院,學院和書院雙院合一培養等多種方式,促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協同,整合學校資源,針對拔尖創新人才的特點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培養策略,形成個性化培養與管理體系,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創造有利條件。
第三,圍繞促進持續發展構建人才評價機制。以評價制度改革牽引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深化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價值形塑和認知形成。一方面,加強大中銜接合作,建立拔尖創新人才“蓄水池”,擴大人才選拔的范圍和影響,建立長周期考察機制。例如:深圳零一學院積極構建長周期、個性化、進階式選才育才融合體系,實現“冒尖—遴選”打破學段限制,聯通基礎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建立全過程、多階段動態調整機制,制定“強基計劃”班級學籍動態管理辦法,設立本科生和研究生拔尖學生課堂,保證拔尖學生得到充分鍛煉。另一方面,遵循基礎學科人才成長規律和拔尖創新人才特點,探索建立多元化綜合性評價制度,突出學術理想、科學精神、創新能力等事關長遠發展的基礎性素質考核考察,促進學生學術志趣不斷強化和創新潛質持續開發,為未來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