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藝英 翟 迪
解江凌,男,漢族,1975 年6 月出生,山東壽光人,1996 年1 月入黨,1998 年7 月參加工作。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管理學博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團委副書記,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員會辦公室助理調研員,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秘書,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基層聯絡處處長(期間掛職任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助理),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黨委副書記,中共北京市密云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北京市昌平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昌平區委副書記、一級巡視員。2023 年7月,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燕山腳下,北沙河畔,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太行路55 號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新校區生機勃勃、書聲瑯瑯。太陽初升,一剎那間光彩奪目,學校西海波光粼粼,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這所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法多學科協調發展,北京市重點支持建設的高校,正如初升的太陽,在新時代、新征程、新起點奮力書寫新的華章。2023 年7 月,在教育、行政、宣傳多崗位歷練過的解江凌,被正式任命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從區縣回到高校,作為學校黨委書記,解江凌提出“外樹形象,內聚力量;服務師生,加快發展”的工作理念,要求學校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推動發展再上新臺階。
記者:黨的二十大提出2035 年建成“教育強國”。2023 年暑期北京高校領導干部會提出“以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和新時代首都發展”。您如何理解“教育強”和“高質量”?
解江凌: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教育始終是強國興起的關鍵因素,是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高等教育要在服務國家戰略、滿足國家重大需求上發揮龍頭作用。”
“教育強”應該從兩方面考慮:一是教育強的國家,體現的是教育自身的發展質量和水平。也就是說,教育強國,強在內涵。不僅要有師資、設施、設備、課程、資源等“硬實力”的展示,而且還要有教育制度、觀念、思想、文化、保障等 “軟實力”的支撐。二是用教育來強盛國家,體現的是教育的服務支撐功能。教育必須承載更多維的價值、發揮更強大的功能,通過建設優質的教育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高質量”也要從兩方面理解:一是教育自身發展的高質量。要從簡單追求數量、速度、規模,轉向以質量和效益為首要目標,處理好結構、要素、動力、效果、評價的關系。同時,處理好規模、速度、層次、布局、質量的關系。二是教育要服務好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要滿足人民對美好教育生活的迫切需要,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培養大批戰略科技人才、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我們不能“就教育說教育”,必須“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著眼長遠看教育”。要在“中國式現代化”框架下理解“教育強”和“高質量”的時代意義,把學校自身的發展放在國家戰略、首都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謀劃、考量。通過高質量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硬實力、科技競爭力、文化軟實力,服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記者:學校的定位是信息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在完成新校區建設搬遷、獲取博士學位授權、教學科研再上新臺階后,學校黨委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是?將如何突破?
解江凌:當前,學校正處于高質量發展、跨越式邁進的關鍵時期,我們面臨著新的機遇,也有新的挑戰。對于學校的整體工作,就是堅持黨對學校事業的全面領導,“外樹形象,內聚力量;服務師生,加快發展”。
學校要緊緊抓住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各項工作都要創先爭優,整體提升學校品質、聲譽和水平。一是如何適應高質量發展需求,進一步完善“本—碩—博”全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一所多源匯流、薪火相傳86 年的首都高校,學校傳承“實業救國、工業報國、信息強國”的情懷使命,服務國家和首都戰略發展,以深化產教融合為主線,構建了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但是,在高層次人才培養,尤其是博士生人才培養層面,由于獲得博士學位授權僅兩年時間,培養思路方法、生源質量、專業自覺、培養模式方面還在探索。因此,“十四五”時期乃至今后,在建設好博士點、規范有序開展博士研究生招生培養的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在研究生大規模擴招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改進完善我們的思政工作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在內的人才培養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 年建成教育強國,對推進高層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要思考如何準確把握黨和國家的新期待,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對教育資源供給提出的新需求,落實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辦學要求,不斷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和組織機制,讓我們的學生更有競爭力和發展潛力。以上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充分理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內涵和時代意義的基礎上,立足辦學實際,圍繞價值、能力與知識三個育人活動及效果評價基本維度,扎實推進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是今后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二是如何進一步強化辦學優勢和特色,提升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首都發展。當前,建設信息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已成為數代信息科大人的發展共識。這是我們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趨勢,同時根據學校建設發展的歷史和基礎確立的發展目標。主題教育期間,學校領導班子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梳理出進一步加強有組織的科研,提升學校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能力面臨的五個問題。其中,包括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科研任務承擔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須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水平須進一步提高等。雖然現在的發展速度很快、質量也高;但是,我們仍需要反思,作為首都高校,學校的建設發展是否與城市轉型發展的步伐還有距離,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契合度、融合度是否還有空間?學校在未來要更好地服務首都高精尖經濟結構構建、城市治理、民生改善、服務業發展等,深度融入北京城市發展的新格局,彰顯市屬高校的責任擔當,必須真正地強化辦學特色,深化內涵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這是一個全局性的問題。三是如何深入把握新時代發展要求,理順內部治理,進一步提升大學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大學作為知識分子的聚集地,社會高度關注。學生管理、教學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在內的運行管理系統復雜。一個環節出問題,往往“牽一發動全身”。有時,一個小問題處理不當,不僅會影響學校的正常運行,更會影響學校的社會形象和聲譽。學校要準確把握新發展格局對加快教育現代化提出的新使命,加強黨對事業的全面領導,完善現代大學制度,理順各種關系,促使政令暢通,確保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以高質量為統領,適應學校辦學層次的提升,適應統一校區的管理模式,改變舊的思想、制度、內容、方法和管理等,推動整體性流程再造、機制塑造和文化打造,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也是學校今后取得更大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
這些問題昭示了強化黨對事業高質量發展領導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求我們必須以好的狀態、優的作風、強的能力,凝心聚力、奮勇向前。因此,前不久,學校黨委決定開展“勤實信行”作風建設,強化黨建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聚焦重點任務、聚焦發展瓶頸、聚焦師生關切,以“優作風、提能力、促發展、創一流”為目標,凝聚干事創業的強大合力,為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作風保障。
記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作為首都高校,學校未來在服務首都發展方面,有何思考、舉措與著力點?
解江凌: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從區縣到高校,某種程度上說,是從人才需求端來到人才生產端,更能深刻理解城市和大學的關系。可以說,城市孕育大學,大學滋養城市。城市與高校雙向賦能,教育、科技、人才系統集成,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作為首都高校,信息科大將始終牢記首都高校姓“首”,聚焦城市與高校協同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理念,落實市屬高校分類發展要求,著力促進“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有機銜接,推動首都與高校在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中實現同頻共振、深度融合、共建共贏。
一是從教育鏈看,必須緊扣首都需求培養人才,以高水平人才培養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學校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立足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以服務國家和首都戰略發展為導向,在行業產業以及高等教育變革中找準發展定位,認真檢視我們在人才培養上、在學科專業建設上,與首都城市治理、高精尖經濟結構構建、民生改善、服務業發展等的契合度、融合度。結合北京發展藍圖謀劃學校發展,優化調整學科專業體系,推動學科方向凝練、凸顯辦學特色優勢,不斷深化內涵建設,將學科專業鏈精準嵌入首都經濟發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以及價值鏈,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推動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善。同時,以學科為龍頭,統籌整合資源,圍繞當前建設成效、師資隊伍、科研成果及環境條件,強化學科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集成聚力打造核心競爭力,帶動學校發揮優勢、辦出特色。二是從科技鏈看,必須深度融入 “三城一區”,以高水平科研推動校城深度融合發展。學校將對標北京“十四五”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深度融入首都“三城一區”“五子”聯動新發展格局。第一,從學校自身出發。要整合我們在五大優勢領域的資源,推動首都場景建設應用,將學校科技成果在北京落地;將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融入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建設,強化與新型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的協同創新與合作攻關,努力將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第二,從合作重點入手。要做好與“四區、一院、一中心、兩基地”的科技合作。積極推動與北京市昌平區、懷柔區、密云區和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政府部門的深度合作。建設好廣州南沙光子感知技術研究院、懷柔慣性與聲學傳感技術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和密云區鄉村振興基地等。第三,從服務屬地發力。充分利用昌平區“兩谷一園”平臺,持續推進與昌平區的戰略合作落實落地和產學研深度融合,建設高水平孵化器、大學科技園、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建設好新型傳感器概念驗證平臺,推動學校科技成果在昌平區落地轉化。三是從人才鏈看,必須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以人才一體化助力首都高質量發展。第一,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系統的工作運行機制。壓緊壓實院級黨組織在人才工作中的主體責任,鼓勵學院形成符合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的人才工作特色,形成全校“引才、識才、愛才”的良好氛圍。第二,圍繞學校辦學發展定位,不斷優化干部人才隊伍結構。緊扣學科特色和水平,緊抓“引進、培養、調整、優化”四個環節,形成以領軍人才為引領、骨干人才為支撐、青年人才為后備補充三大力量有序銜接的發展態勢,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干部人才隊伍,推動人才分類分層發展,實現信息類學科隊伍規模結構水平的穩步增長。第三,堅持激勵約束并重,激發知識、人才、技術等各類創新要素的活力。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不斷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改革評價方式,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并重,保護干部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記者: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作為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老兵,請談談您的認識?
解江凌:這次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是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大學是思想文化的戰場、智慧的舞臺,更需要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研究、闡釋。學校黨委將聚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七個著力”的要求,從黨的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意義,切實擔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自覺把服務北京“四個中心”與建設信息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深度融合起來,著力突出文化育人春風化雨的重要作用,講好新時代故事,傳播好主流意識形態,構建好屬于學校自身的精神文化內核,從根本上增強宣傳思想文化建設的自信和底氣,凝心聚力推動建設信息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煥發新氣象、展現新面貌,更好地服務國家和首都高質量發展。
記者:您曾說:“信息科大是一方熱土、是一處福地,全校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勇做奮斗路上的‘奔跑者’”,請談談您履新以來的感受?
解江凌:我和郭福校長來信息科大已經近4 個月了,4 個月來,我們工作目標一致,配合默契愉快。同時,我們每天都會被一些事情所感動。這些日子,我們一起調研了每一個學院,還面對面地和離退休老同志以及莘莘學子們談心交流。我也曾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或者清晨的時候在校園里漫步察看。深切地感受到這個學校心齊氣順,師生發展進步的愿望強烈,勁頭足,對學校未來發展充滿期待。這是歷任信息科大前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歷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了我們的手中,我們重任在肩,絕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
當然,高校是立德樹人的場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不可操之過急,必須尊重其成長進步的客觀規律,因勢利導、耐心培養。所以,盡管前進的腳步不敢停,但是高校工作,尤其在育人這件事情上,我感覺是“不能急,要慢慢來”。不貪多,不求快,不做表面文章。對學生時時提供暖心服務,讓他們感到離開一個家,又到另外一個“家”,生活上要“寵”,管理上要“嚴”,對其成長全面負責。對教師要處處體現尊重,讓他們在保持身心愉悅的同時,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生教育教學中,投入到學校各項建設中。各項工作要把握 “優”的標準、“實”的舉措,體現 “干”的導向、 “精”的追求,“把事當事干”“當成自家的事去干”,既要講效率也要講效果,努力把每一項工作打造成“精品”,把每一項工作都干好做成。這也是當前學校開展“勤實信行”作風建設的應有之意。我在前不久學校“書記有約”活動中和學生們講:“學校有多高,我們就有多高。而學校能有多高,能有多強,全靠每一名老師和同學的不懈奮斗。”所以,我期待未來和信息科大師生攜手,共同譜寫美好的明天。
清風暖陽,不負時光。歲月無聲,歷史有存。信息科大校園的午后寧靜而致遠,接力棒在手,每一位信息科大人,在奮力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