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侯洋
校園媒體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肩負著立德樹人使命,探討和研究高職院校校園媒體平臺融合的工作機制,著力提升融媒體平臺文化育人的實效性,已成為高職院校宣傳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
G 校作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在校園媒體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諸多高職院校共性問題。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挖掘目前高職院校校園媒體融合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數據源自G校師生(共發放問卷3,000 份,回收有效問卷2,744 份)匿名填寫的調查問卷。
第一,人人皆可發聲的網絡環境,對青年師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調查顯示:86.05%的受訪者每天通過手機接收外部信息,而傳統主流傳播渠道,如報紙、電視和廣播等,已被近50%的受訪者放棄使用。盡管93.01%的受訪者表示當在網上看到的新聞、消息或觀點與主流官方媒體相違背時,傾向于相信官方媒體,但仍有4.48%的受訪者表示會相信網絡自媒體,2.51%的受訪者表示更愿意相信海外媒體。第二,受訪者對新媒體工作興趣濃厚,但相關工作經驗缺乏。調查發現:32.42%的受訪者對新媒體工作表示出了興趣,且希望接受相關專業培訓(運營與溝通能力培訓占比58.65%;政治導向和新聞素養培訓占比58.62%;選題和采編能力培訓占比46.85%),但在新媒體運營工作經驗方面,曾經參與過相關工作的受訪者占比10.02%,而正在參與相關工作的教師占比2.4%、學生占比9.84%。第三,師生使用校園媒體意愿較強,建設新型平臺尤為迫切。調查顯示:師生們使用校園媒體意愿較為強烈,希望通過校園媒體獲取校園動態、通知和活動等信息,而目前獲取這類信息主要通過微信公眾號和班級/部門微信群,對于近年來青年師生應用較多的“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小紅書等,師生們也希望學校盡快入駐,占比分別為66.08%、42.11%和34.61%。
1.主體人才隊伍建設受限。第一,人才隊伍專業能力不足。當前,學校各類校園媒體平臺,均吸納了一定數量的學生參與新媒體運營工作,但高職院校學生大多不具備新聞專業學科背景,且在閱歷、經驗上存在不足,在參加新聞采編活動和素材挖掘過程中專業能力明顯不足。第二,兼職人才隊伍利用不夠。目前,G 校校園媒體宣傳平臺主要包括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視頻號等60 余個。而除學校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外,擔任學校各類媒體平臺運營工作的教師均為兼職,工作任務普遍繁重,對平臺運營、指導工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時,僅有9.84%的學生正在參與相關宣傳工作,這對于以學生為主要宣傳對象的校園宣傳隊伍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第三,學生隊伍建設普遍存在“脫節現象”。高職院校普遍學制為三年制,部分七年制貫通和五年一貫制的學生在高中階段課業壓力大,不具備經常參加新聞宣傳工作的條件。一部分有能力的學生面臨畢業“大關”,其他學生尚未得到充足鍛煉,造成組織人員“脫節”。
2.自媒體內容發布監管力度不夠。學校各級各類新媒體賬號眾多,但更新速度、內容水準、運營人員等方面水平不一,內容質量不太高。各二級院部、職能部門、學生組織,甚至師生個人,因招生、教學、科研等需要開設新媒體賬號。但存在歸口部門審核管理不嚴,管理人員流動性大的情況,部分賬號因教師崗位變動、學生畢業等情況,成為了“僵尸號”,對于個別違規問題不能做到未雨綢繆,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3.校內新聞宣發統籌不足。第一,校內媒體缺少聯動機制。隨著高職院校對媒體融合建設工作的不斷重視,向新媒體領域創新前進,推動工作實現網絡轉型已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校內各級媒體間缺少聯動機制,校內舉辦大型活動及重要時間點往往只有校級媒體發聲,二級、三級媒體缺少聯動響應機制。第二,內容重復且統籌規劃力度不夠。眾多校園媒體分屬于各二級單位,如團委、學工處等不同的主管部門,而傳播對象均為在校師生和家長,內容也都是針對校內活動或事件進行報道,容易導致師生所接收到的信息內容重復,易流失粉絲受眾。
1.明確責任,完善相關工作制度。全面落實校園媒體融合發展相關工作制度。明確責任,學校官方媒體平臺一般由黨委宣傳部統籌管理,各單位、各部門按照“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對管轄范圍內的二級網站、新媒體平臺等做好內容審核把關。同時,還需要制定明確的工作計劃和目標,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進行。
2.接續培育,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高職院校媒體融合過程中,積極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是實現高效運營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第一,加強兼職隊伍建設。在團隊構成方面,應注重人才隊伍的多元化和專業化。學生是校園媒體融合的重要參與者,他們在信息采集、編寫和傳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豐富的創新思維和創意能力。應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讓他們參與內容創作和宣傳推廣。第二,強化培訓管理。學生作為校園主體的一員,通過設立學生媒體團隊、開展校園媒介實踐活動等形式,積累實踐經驗,提升自身的傳媒素養和綜合能力。而教師作為校園媒體融合的指導者和培訓者,可以通過專門的業務培訓和課程,提高教師的媒介素養和教育能力。
3.資源共享,打造特色育人基地。實訓教學資源是高職院校最寶貴的財富之一,通過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和豐富的教育體驗。
第一,加強實踐教學的開展。充分利用實踐教學資源,開設相應的實踐教學課程,為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第二,建立和發展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是高職院校與企業、研究機構之間的一種緊密合作關系。在媒體融合中,高職院校可以與相關的機構合作,共同開展媒介活動和項目,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創新能力。
4.與時俱進,推進校園媒體深度融合。校園媒體融合可采用“中央廚房”模式,建立統一指揮調度、高效整合資源、融合多種技術、適應多介質傳播的新型多功能的一體化采編平臺,重構現有業務流程。同時,新聞宣傳工作應遵循“內容為重”的原則,實現校報校刊、校園網、各類新媒體平臺從形式到內容的融合,題材上可相互借鑒、各盡所長,遵循各平臺話語特征,做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互相補充和聯動,使新聞信息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化,融入師生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