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
(連江縣長龍第一茶廠,福建 連江 350500)
《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由此可知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托感情的藝術。音樂無國界,人們可以從音樂審美過程中,通過情感的抒發和感受,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凈化靈魂。音樂是一種聲音符號,表達人的所思所想,有目的、有內涵的音樂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茶藝是以茶為載體的生活藝術,是茶與人的對話,明代許次紓《茶疏》中寫道飲茶時宜“聽歌聞曲……鼓琴看畫”。在古代與茶相關的繪畫作品中,就有不少描繪品茗聽琴的畫面,從中可以感受到古代茶飲濃濃的文化氣息。唐朝《宮樂圖》就用工筆重彩描繪了十二佳麗奏樂飲茶賞曲的場景,圖中長案上正中有一大茶碗,其中一位用長柄勺舀茶湯,六位在演奏各種樂器,面前也有小茶碗,其余的賞曲啜茗神態各異,畫作中可以看出在唐代茶飲已與上流社會日常生活及高雅藝術相結合。茶藝是古老而又年輕的生活藝術,電影的出現不過百年,但二者在音樂的使用上有許多共同點。電影市場的異軍突起,和電影本身的視聽藝術表達有強烈的沖擊是分不開的,音樂的表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通過對電影音樂對電影藝術發展的促進作用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對茶藝音樂的選擇和創作,進而促進中國現代茶藝多元化發展。
首先,從音樂的來源看,電影音樂初期以即興演奏為主或使用現成的古典名曲。
電影出現于19世紀末期,當時的電影沒有聲音,放映時由鋼琴師或管弦樂隊現場演奏現成音樂或根據影片的節奏和情感氛圍即興演奏配樂,但常常音樂表達與畫面毫不相干。電影的默片時代觀眾并不多,經常在電影中使用的音樂是18世紀到19世紀歐洲的古典作曲家的作品,如埃爾文?柏林(Irving Berlin)和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這樣的作曲家創作的流行歌曲以及一些著名的民謠[1]。茶藝自陸羽始,漸次發展成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到了宋代點茶成為文人“四藝”之一,當時的文人生活“貴在適意”。唐朝《調琴啜茗圖》就描繪了貴族婦女在花園品茗聽琴的優雅情調;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中韓熙載的夜生活就是和賓客一起邊飲茶邊聽曲;宋代《文會圖》中文士的雅集茶會上也有一把古琴;明代《嬉春圖》詳細描繪名媛閨秀結社出游品茗演奏的場景;清代《賞音圖》中男女對坐,女子撫琴奏樂,男子品茶賞音等,飲茶的場合中很多都有樂器伴奏,當然這些演奏的音樂并非都是為茶而作,更多的是為了現場氣氛作為背景音樂。現今在茶藝表演中常用的中國古典名曲,如: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高山流水、漁舟唱晚等,這些樂曲清越、古樸又極富穿透力和質感,其表現境域十分寬廣,透過感官直達心底,在心靈深處回旋、激蕩、屢屢不絕、余音繞梁,使觀眾在接受視覺形象時,補充和深化對茶藝的藝術感受,很容易使聽者產生共鳴,至今仍頗受茶藝表演者青睞。
其次,隨著電影藝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吸引了很多作曲家投入其中創作專門的電影音樂。
20世紀初出現了電影音樂。最先參與電影音樂制作的是古典音樂家,如法國作曲家圣?桑,他在1908年為《謀殺居伊茲公爵》在巴黎的演出寫下作品第128號,有意識的將音樂與畫面統一起來。1915年格林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讓電影與音樂有了內在的聯系,他與音樂家合作,為電影創作了合體的音樂,把樂譜發給影院里的樂隊,要他們跟著電影演奏。1927年華納兄弟推出的《爵士歌手》利用維塔唱片技術實現了同期錄音,電影中有兩分鐘的對話及主人公和他父親所唱的歌曲,盡管對話是即興的,但對當時的觀眾影響非常深刻。隨后不到三年,有聲電影席卷整個影壇成為主流,1934年奧斯卡獎增加了最佳音樂獎的頒發,對電影音樂產生了正面積極的效應。音樂在營造氣氛時,不僅起到融合連接的作用,還能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喚醒人們的思想。當聲音在20世紀20年代變成電影的一部分時,許多歐洲的作曲家匯集到好萊塢。從早期有聲片到當代電影,幾乎沒有一部獲得成功的影片是完全沒有音樂的。曾經1945年上映過完全沒有音樂的《失去的周末》,首映禮上,當放映到男主角爛醉到眼光模糊這個最富戲劇性的場景時,觀眾甚至竊竊私語并偷笑,這和電影制作者的意圖完全相反,影片的發行量迅速下降,并幾乎被永遠擱置。然而,作曲家米克洛斯?洛薩為影片創作了配樂,于是,當影片再次發行時獲得了巨大成功,影片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獎項。現代的茶藝表演都有一個極具畫面感的過程,其步驟基本上:人入茶境、茶具展示、煮水候茶、投茶沖泡、分杯奉茶、共品香茗等,誠如美國著名電影配樂作曲家伯納德?赫爾曼所說“音樂在電影中是極其重要的,它是充滿生命的力量。”[1],同樣在現代茶藝表演中音樂也是非常重要的,茶藝的美在于會心處不著一言,因此在茶藝表演每一步之間的轉承之際,音樂可以起到很好的銜接,使茶藝表演更加具有立體感,增強表演效果,通過聽和看得到放松和愉快的感覺,達到怡情養性的目的。近些年也有一些專門為茶藝表演而創作的作品,如《閑情聽茶》、《茶禪一味》、《桂花龍井》、《茶雨》等,營造出一種清靜自然、空靈悠遠的意境,表達天人合一的茶精神理想。因此從音樂本身介入的份量和作用上,音樂可以充實電影藝術和茶藝藝術的內涵。
第三,電影音樂日漸成熟后,涌現出很多優秀的音樂家投身電影音樂創作,有些音樂作品甚至可以獨立于電影而存在。
自從20世紀20年代音樂變成電影的一部分后,對電影音樂原創的渴求,使那些能寫出吸引觀眾,并能和銀幕上的動作同步并增強戲劇性的音樂有了廣泛的市場,馬克斯?斯坦納就創作了300多部電影配樂,如《亂世佳人》等。奧地利的科恩戈爾德在12年時間創作了18部電影配樂,在那時還有其他許多優秀作曲家在好萊塢工作。“但是在電影中加入音樂并不是隨意武斷的事情。需要注意加入點的類型、樣式與整體風格。”[1]。音樂構思須根據電影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及導演的藝術總體構思,使音樂的聽覺形像與畫面的視覺形像相融合,體現綜合性的美學原則,接近現實生活的自然形態。優秀的電影原創音樂甚至可以作為獨立的音樂形式流傳,如我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先生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的《臥虎藏龍》已改編成《臥虎藏龍》協奏曲,并巡演世界。電影音樂始于“拿來主義”,終于越來越多的原創佳作,不得不說是因為有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投入其間。目前大多數茶藝表演的音樂是選擇現成的,音樂時長與茶藝表演時長無法契合,要么循環播放、要么斷章取義、要么隨意編輯裁剪,可以說是對音樂作者的不尊重和音樂作品的不負責,音樂不是一個單一的靜止的聲音,而是在運動中不斷發展變化的聲音。鑒賞音樂須按照時間先后順序一句一句、一段一段聽下去,從頭到尾連貫聽完,才能有完整的印象。音樂美的完整性,是包含在樂曲進行的整個過程中的,它在動態中展示自己的美。茶和茶文化都起源于中國,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茶飲習俗,茶的種類繁多,茶藝表演的形式多樣,把觀者和行者一起帶到一個充滿茶香的境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要從已有的樂曲中選擇感染力強,與茶藝表演貼合度高的音樂作品較難。因此,要像電影音樂一樣吸引更多音樂人加入到茶藝音樂的創作中,期待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茶藝音樂作品也能像優秀的電影音樂一樣,可作為獨立的音樂作品予以演奏和欣賞,也可以做到藝以樂傳。
第四,對音樂的處理方式上,電影音樂以電影的故事情節為主。
美國著名導演西德尼?呂美特指出“作為最偉大的藝術形式的一種,音樂必須服從于電影的需要。這是電影制作的本性。”[1],所以音樂的構思通常是根據電影的風格樣式、人物性格、題材內容及導演的藝術特質等來進行,使音樂的聽覺形像與畫面的視覺形像相融合,通過音樂主題的貫穿發展、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明動人,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引起一定時間(古代的或現代的)、空間(人類世界的或外空間)、環境(人間或仙境)的聯想。導演和作曲家從電影的真正需要出發,只有在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才恰當地、有效地使用音樂,這樣,既符合音樂的藝術規律,又提高了電影綜合藝術的美學功能。音樂要從屬于本體,和電影藝術相比茶藝表演屬于短小的藝術形式,在有限的時間內,音樂的情緒、節奏以茶主題為主,體現綜合性的美學原則,在茶藝音樂創作中,借鑒電影音樂的表現形式,處理茶藝表演過程與音樂的關系。
其一,茶藝音樂作品與茶藝表演過程同步。音樂基本上與茶藝表演過程吻合,情緒、節奏一致,視聽統一,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與音樂融為一體。這應該是最重要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急需的原創茶藝音樂作品,創作時音樂人要對茶和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對茶藝表演作品有完整的把握。
其二,茶藝音樂作品與茶藝表演過程平行。音樂并不解釋茶藝表演過程,只表達一種情緒,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將表演過程貫串起來,造成一種完整的形象,加深對茶藝表演過程的理解。常用的中國傳統古典名曲多屬于這個類型,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
其三,茶藝音樂作品與茶藝表演過程對位。音樂與茶藝表演過程形成類似音樂中兩個聲部的對位關系。時而同步,時而不同步,甚至與畫面在情緒、氣氛、格調、節奏、內容上造成對立、對比,從另一個側面來豐富茶藝表演的涵義,形成一種境外之意的感覺,使觀者得到更深的審美享受。這種音樂作品對表演者的要求很高,如果不能很好地演繹,會造成不知所云的情況,音樂與茶藝表演過程脫節。
第四,茶藝音樂作品與茶藝表演過程游離。音樂并不直接為茶藝表演過程服務,而是起到擴大時空的作用,以音樂本身的力量來解釋或發掘茶藝表演過程的內涵。使用此類作品時,對表演者個人魅力是個極大的考驗,表演過程有可能成為音樂的陪襯,在一些主題性明確的場合,可以適當使用。如“寺院茶藝”中使用《茶禪一味》,作品以《凝翠》、《飄香》、《醉人茶色》、《神清骨醉》、《兩相忘》、《茶禪一味》、《白云自去來》、《本來無一物》八首樂曲,表達品茗時觀察茶色、凝聚天地靈氣、聞茶馨香之氣、茶水光影變化,到飲后清脾肺、與茶相融為一,以達到茶禪一味、物我兩忘的純凈情境。此時的一杯清茶,一段真誠的音樂能使我們學會平靜和傾聽。
綜上所述,人類習慣于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從1895年的某一天,在音樂伴奏下放映影片開始,電影音樂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只有百來年的時間就日漸成熟,除了電影本身巨大的大眾市場,也離不開一大批優秀的作曲家對電影音樂所做的努力。了解電影音樂在短時期內對電影事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對浸潤了中國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茶藝定能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新時代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更頻繁,音樂無國界,音樂表達的情感能夠使不同種族的人們都獲得精神上的共鳴,加強茶藝表演音樂的發展,有助于世界各國人民從真正意義上了解中國茶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相信隨著人們文化修養提高,注重品質生活精神需求不斷精進,會涌現出更多優秀的茶藝音樂作品,茶藝必將插上音樂的翅膀越飛越高、越走越遠。茶文化歷史悠久,在人心浮動的現代社會,藉飲茶修身養性的人逐漸增加,品茗時以音樂相伴,藉著音樂表達出沉淀的力量來,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和升華守住一份寧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