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宇
(遼寧省阜新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遼寧 阜新 123000)
茶葉始終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中重要的經濟交流物品,中國茶葉在唐代時期流入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隨后又在清朝時期逐漸流入歐美國家,這不僅使得茶葉成為了東亞國家及歐美國家上流社會的身份象征,同時也對其語言文化產生了極為重要的發展影響與傳播影響,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英國。“茶文化”對于英國的語言文化與文學形式而言,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用。在英語語言以及文學藝術創作過程中,“茶”不僅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同時更是一種精神與哲學的最佳代表,這也使得“茶”在英語語言文化傳播中,逐漸被賦予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1]。在英語語言與文化體系中,“茶”不僅具有其自身的基本功能,同時更包括中國“茶文化”以及中國茶道等藝術思想。這不僅使得“茶”一詞在英語語言文化中,體現出了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更催生出了英國“茶文化”的寓意與轉義表達方式,這樣的語言文化傳播影響,在英國諸多詩歌作品及文學作品中都能夠得到驗證。由此可見,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茶文化”不僅逐漸發展為一門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方藝術,同時更成為各國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方面的重要媒介,其不僅強化了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同時也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發展。
茶葉之所以能夠逐漸形成一種具有專屬性的文化體系,并被英國人稱為“神秘的東方樹葉(Mysterious Oriental leaves)”,其背后原因不僅在于“茶文化”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構成部分,同時更在于我國古人對于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及對于傳統手工藝的堅守。“茶文化”不僅充分表達出了中華民族的容納性與包容性,同時更蘊含著深厚的思想價值與實踐觀念。從西方的哲學角度來看,“茶文化”則包含著很多人類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導思路;在中國的哲學體系中,“茶文化”其自身也在不斷提升拓展著自身的思想內容與思想境界,從而使得“茶文化”能夠在儒、釋、道幾大思想體系中都有所表現;從現代的哲學文化體系來分析“茶文化”的核心思想,不僅能夠引導人們的思想意識與社會行為,還能夠推動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思想碰撞[2]。
中國古代的“茶文化”始終都與禮儀文化有著密切的內在關系,這樣的內在關系也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茶具擺放、倒茶過程、動作禮儀都充分體現出了中國所特有的“茶文化”內涵,這不僅充分體現出了中國古人對于茶葉的熱愛以及對于其背后文化觀念的思考,同時更充分體現出了中國古代始終堅守的文化制度與禮儀觀念。而茶葉之所以能夠發展成一種文化,其背后同樣離不開中國古代文人對于茶葉的文藝形象塑造,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古代文人將自身的人生態度、思想觀念、哲學意識都融入到了茶葉之中,這便使其文化內涵變得更加豐富,而以陸羽《茶經》為基礎的文學典籍,則更是進一步推動了“茶文化”的成熟發展。
“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中的地位,在諸多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中都有體現,而這些英語短句與英語諺語中不僅充分展現出了“茶”在英語文化中的高貴地位,同時更與英國人的生活習慣、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形成了緊密融合,從而使得“茶文化”的地位不斷提升,最終使其不僅成為了英國貴族甚至歐洲皇室的地位象征,同時更使得茶逐漸成為了西方生活日常與文化禮儀中的代表性產物。諸如: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中“(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這一英語諺語多用否定形式,意為:“not even for a great reward”,即:“無論如何;給我天大的好處(我也不干)”。此處的“all the tea in China”直接被表述為“天大的好處”,而這一英語諺語在《唐頓莊園》中則直接被設計為人物臺詞(I wouldn’t be Mr.Bates.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3]。除此之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中“one's cup of tea”更被賦予了“令人心愛的人或事物、合我的胃口、是我的菜。”這樣的英語語言含義足以看出“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中的高貴地位。
“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中的廣義影響主要表現在傳播范圍廣、認同程度較高等方面。其具體表現則可總結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茶文化”的傳播不僅促進了英語語言與東方語言的交流與借鑒,同時更使其在自身的語言體系中逐漸融入更多的東方元素,從而構建出以“茶文化”為基礎的語言形式與文學形式。這也使得英語的語言成分與文學體系中,能夠更好的吸納東方國家的語言文學成分,通過借鑒轉換以及運用等處理方式,不斷豐富自身語言體系的表述內涵,進一步推動英語語言與文化的進步發展。另一方面,“茶文化”對于英語語言及其文學形式所形成的積極推動作用,則在于“茶文化”融入英語語言體系與文學創作過程后,不僅對英國人的生活習慣與文化風俗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使其在這樣的東方語言元素下,不斷衍生出了屬于自身的英國“茶文化”。
“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中的狹義影響主要可以總結為兩方面:一方面,自茶葉傳入英國后,英國人便會經常舉行“茶文化”主題交流活動,在這樣的社會交流活動中,中國“茶文化”的精髓特征以及內涵都被進一步放大。而在茶文化”主題交流活動中,英國人則會通過英語語言來對“茶文化”進行思想交流、觀念分享與情感探討[4]。這樣不僅豐富了英語語言文學的表述形式與文化內容,同時也使其在這樣的交流分享中逐漸衍生出了眾多以“茶文化”為基礎的英文單詞。另一方面,在英語語言文學作品中,很多文學作品都提到了茶葉,不僅使得英語語言充分發揮出了自身的本土性特點與表述優勢,同時更在“茶文化”的精髓基礎上不斷衍生出了與“茶文化”有關的英語語言文學形式。
作為中國第一部“茶事百科全書”,“茶圣”陸羽(唐代)所著的《茶經》不僅為我國的“茶文化”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田野調查基礎,同時也加深了西方國家對于中國“茶道精神”的文化認知。其中,由美國學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編譯的英譯本《茶經》則是“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中的經典之作。通過對英譯本《茶經》的研學與品讀,西方國家的人們也能夠感受到中國“茶道精神”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這不僅為西方人追求“茶道文化”開啟了一道“法門”,同時也使得諸如:“儒、釋、道幾大思想體系和社會民俗、中藥理論、傳統農藝”等中華民族文化精髓,同樣得以被傳播到西方的英語語言體系與文化傳播形式之中,而“英文茶詩”便足以說明西方國家對于中國“茶文化”以及“詩歌文化”的詮釋,中國的很多傳統茶詩也都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英譯版”。例如:“hate the cloudy smoke from the baked tea.”這句英文茶詩的中文大意為“莫嗔焙茶煙暗”,這首“英文茶詩”的創作靈感實際上就源自于唐代詩人顧況的《過山農家》一詩。這不僅充分將“順其自然”的茶道精神以英語語言呈現出來,同時也使得“茶文化”的核心思想能夠在英語文化形式中得以弘揚。
雖然東西方的語言體系截然不同,但是這卻并不影響其自身的文化媒介與文化載體等社會功能。即便“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的過程之中,逐漸被賦予更多的“本土性”特征,但這樣的語言變化與文化形式也是對于“茶文化”在西方國家的傳播創新。因為有了英語語言體系對于中國“茶文化”的再創造,才能夠使得更多以英語語言為主的西方國家對中國“茶文化”就有更全面的認知。而在這樣的語言體系與文化傳播過程中,西方國家也能夠通過“茶”來不斷品鑒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這不僅是對于社會意識形態的深度交流,同時也是對于中國文化與哲學內涵的積極傳播。由此可見,“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中的詮釋,不僅是英語語言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仰慕與敬重,同時更是一種擴大“茶文化”國際影響范疇的積極探索。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過程中,“茶文化”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契機,其促成因素在于西方文化的開放性內核,但其能夠不斷提升自身文化受眾性的關鍵因素則在于“茶道精神”的深厚性。
20世紀80年代,“認知語言學”逐漸成為英國語言與文化傳播中的重要研究體系之一。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過程中,“認知語言學”這一概念體系在極大程度上顛覆了英語語言傳統的客觀語言主體意識,同時也進一步對語言主觀意識進行了積極拓展,從而使得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的主觀認知,經常會表現出具有多樣性的文化元素、經濟元素、政治元素以及經驗元素。在這樣的語言文化發展過程中,“茶文化”不僅成為了一種具有特定性的語言表述符號,同時也成為了一種具有交際理念意義的語言形式,這也使得“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中的表現具有了意象性與隱喻性[5]。由此可見,“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中的表現不僅是一種重要的跨文化語言交際紐帶,同時更是中國語言以及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提升。
而“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中的表現,同樣可以從廣義角度與狹義角度來分析,“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中的廣義表現,主要是指:“與茶相關的所有文化符號”。而狹義表現則主要指:“以“茶文化”為主的核心價值體系與文化體系”,將其進行具象化定義則可集中在以“茶文化”為基礎的行為模式以及物質文明發展過程等方面。在中國的“茶文化”體系中,其主要的茶道精神不僅具有天人合一的科學理念,同時更具有尚中貴和、后生愛民等傳統人文精神。而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過程中,“茶文化英語”則同樣對上述內容有過針對性的語言表述。由此可見“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中的表現,既是一種語言符號的對應轉變,同時也是英國人在生活習慣與文化體系中的轉化。
“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的發展,最初是通過文字形式進行記述,在《馬可波羅游記》中便有關于中國“茶文化”的詳細記載。明代葡萄牙傳教士的《廣州記述》中也能夠查詢到對于中國“茶文化”的文字記述,這也使得“茶”的中國發音逐漸傳到了歐洲國家。清乾隆時期,比利時傳教士又將“茶”這一中國發音進行了拉丁文翻譯并在各國進行傳播。自此之后,中國“茶文化”便在西方國家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發展。17世紀之后,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也逐漸將“茶文化”及其相關詞匯逐漸滲透到了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過程中。20世紀初期,一位美國商人在巴拿馬國際貿易博覽會上將冰塊倒入熱茶之中,瞬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品嘗興趣。這不僅為美國的“茶文化”帶來了全新商機同時,也對其英語語言文化產生了相應的影響,紐約商人不僅以此為靈感推出了具有清潔優勢與便捷優勢的袋裝茶葉(tea bags),同時還研究出了以茶包為主要流通形式的速溶茶葉(instant tea),而后紐約商人又逐漸通過創新嘗試推出了檸檬冰甜茶(Lemon ice sweet tea),這樣的創新形式不僅充分滿足了美國人的飲茶習慣,同時更對于其英語語言與文學形式產生了深遠影響[6]。
“茶”的英語語言發音最初是由荷蘭人通過“cha”這一原音在歐洲各國進行推廣的,而后又逐漸衍生出“te”或“tay”的英語語言發音,而英國人在其自身的英語語言體系中,對于“茶”的英語語言發音則主要以“te”為主,這也就使得原本的“e”音變為了“ea”音,最終演化出“tea(茶)”這一英語單詞。然而,在英國人的英語語言體系與文化傳播過程中,“tea”不僅是一種名詞,還是一種動詞的表述[7]。這樣的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發展不僅與英國人的飲茶習慣有著直接的內在關系,同時也與其自身的語言意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過程中,“Tea”這一英文單詞既可以表示茶葉、茶樹或茶飲品,同時也可以表示茶點、沏茶、飲茶等動作。而“茶文化”則使英國人在飲茶時間與為人處事方面,同樣表現出了明顯的文化影響現象。諸如:很多英國人在休閑時間中不僅要喝一杯“tea break”來補充精力與體力,同時更會根據自身的飲茶習慣將其分為:“早茶(early morning tea)、上午十一點的茶(eleven ’e)、下午四點的茶歇(tea break)、晚茶(after dinner tea)”等諸多種類,不同的茶習種類中也有與其對應的英語語言內涵與社會文化內涵。
中國“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不僅為其創造了不同的“茶文化”語言,同時更通過其自身的深厚文化底蘊與文化內涵,對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不僅充分展示出了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更為英語語言衍生出了諸多具有深意及趣味性的英語諺語。而從文化交流與語言體系的角度來看,“茶文化”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不僅使得西方國家對中國“茶文化”具有了更全面的認知,同時也間接推動了中國“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積極傳播與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