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瓊瓊
(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商學院,上海 201399)
飼料是人工飼養動物的食物總稱。 一般飼料主要指的是農業或牧業飼養動物的食物。 因為人工飼養動物的種類繁多, 不同動物的營養需求又存在一定差異, 這就進一步拓寬了飼料包含的范圍。一般而言,飼料除了包含原糧及其加工副產物外,還包含氨基酸、魚粉、乳清粉、油脂、維生素等成分, 并由這些成分共同滿足動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和能量(閆冰等,2023)。 在過去較長時間里,國內飼料工業一直保持著高速發展態勢,為產業鏈下游的畜牧養殖業提供了充足的飼料產品,有效滿足了人們對肉蛋奶等動物源性食品的需求。但伴隨國內飼料市場的日趨飽和,再加上以玉米、豆粕、魚粉為代表的飼料原料價格不斷上漲,這就迫使飼料企業從以量為主, 轉向以質為主的新發展階段,具體表現為飼料市場增速有所放緩,飼料企業也逐漸進入微利時代。在這種情況下,飼料企業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 就需要進行轉型升級, 以先進的生產加工技術和質量過硬的飼料產品,布局海外市場,讓國產飼料產品能夠迅速銷往全球,有效化解飼料產能過剩的問題。
1.1 緩解飼料原料需求缺口 從飼料的成分來看,占據較大比重的飼料原料有玉米、豆粕、魚粉等。 但玉米、豆粕、魚粉的國產量較為有限,無法滿足飼料企業的旺盛需求,所以,上述飼料原料對進口的依賴度較大。 以玉米為例,玉米是飼料中最常見的能量原料。據中商情報網(www.askci.com)數據統計,2021 年我國進口玉米總量高達2835 萬噸,同比增長152.2%,而玉米進口價格則從220 美元/噸,大漲至283 美元/噸,同比增長28.3%。玉米進口總量和價格的雙雙上漲,不僅反映出國內對玉米的旺盛需求,而且也從側面反映出國產玉米數量嚴重不足的問題(渠紅穎和李俊,2022)。 我國為進一步降低對進口玉米的依賴程度,除了開發低于玉米飼料的原料外, 飼料企業還應該積極走向國際市場,通過布局海外玉米種植基地的方式,實現玉米原料的穩定供給。可以說,在轉型升級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飼料企業開始強調全產業鏈發展,飼料企業通過充分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能夠建立起更為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從而實現飼料產業鏈向上游種植業延伸,引導玉米、大豆、高粱等原糧的種植,有效緩解國內飼料原料需求缺口。
1.2 解決飼料產品銷量問題 近年來, 飼料工業增速開始放緩,并逐漸進入穩定發展和結構調整的新階段。 究其原因,還在于產業鏈下游的畜牧養殖業對飼料產品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甚至出現飼料產能過剩的問題。 面對日益飽和的飼料市場,飼料企業要想提高飼料產品的銷量,就不應該把目光僅局限于國內市場,而要大膽走出國門,積極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特別是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一帶一路”國家頂層戰略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飼料企業開始布局海外市場,力求把國產飼料產品銷往全球各地,有效解決國內飼料產能過剩的問題(張勉和鄧鳳妮,2023)。 根據我國海關數據統計,2022 年我國飼料出口總額約39.1 億美元, 同比增長6.1%, 出口總量約為395.8 萬噸, 同比下降7.4%。 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數據統計,2022 年我國飼料工業總產值約為13168.5 億元, 總產量約為30223.4萬噸。通過上述兩組數據的對比可以發現,飼料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量遠低于國內飼料工業的產能, 這就說明飼料貿易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值得飼料企業持續深耕海外市場。
1.3 引進先進的飼料生產加工技術 基于轉型升級背景,大力發展飼料貿易,除了實現飼料原料和飼料產品的國際化流通外,還能夠幫助飼料企業更好地引進先進的飼料生產加工技術。 究其原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想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加速科技向競爭力轉化,關鍵在于對飼料生產加工技術的改造和升級,以先進的生產加工技術和質量過硬的飼料產品,有效提高飼料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曹康和李秀剛,2014)。 另外,飼料企業還要注重工業數字化發展和科技創新, 力求在飼料貿易過程中,與其他先進飼料企業展開更深層次的貿易合作,不斷學習和引進先進的飼料生產加工技術,力求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 從而構建起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為代表的產業集群,賦予飼料企業新的增長引擎。
2.1 飼料原料價格上漲的風險 隨著飼料貿易規模的擴大,以及貿易活動的拓寬,飼料企業往往會面臨更多的潛在風險。 其中,最顯著的就是飼料原料價格上漲的風險。根據飼料原料行業市場統計調查數據顯示,2022 年1 月至12 月, 國內玉米及豆粕期貨價格呈震蕩上漲態勢。 其中,玉米期貨價格從年初的2630 元/噸,上漲至年底的2799 元/噸,漲幅為6.43%;豆粕期貨價格則從3433 元/噸,上漲至4573 元/噸,漲幅為33.21%。從國際市場來看,以大豆、豆粕和玉米為主的國際飼料原料價格也在持續上漲,截至2022 年6 月,根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上述飼料原料期貨價格均呈現不同程度的漲幅,最高漲幅超過30%。 在國際國內飼料原料價格同步上漲的雙重壓力下,飼料企業為維持經營,仍需要進口大量的飼料原料,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面臨飼料原料成本增加、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的經營風險(鄭祖庭,2023)。
2.2 貿易壁壘限制飼料產品的出口 從整體上來看,我國飼料出口規模較小,且增長速度較為緩慢,但是成品飼料長期保持一定的出口優勢,這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 能夠保持出口額大于進口額的飼料產品。除此之外,我國是全球飼料添加劑重要的出口國之一, 飼料添加劑的出口額明顯大于進口額。 但即使是具有出口優勢的成品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在出口時有超過35%的產品會受到國外貿易壁壘的限制, 并且在成品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出口方面, 因貿易壁壘損失的金額高達170 億美元(王永彬,2019)。 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在飼料生產加工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西方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經濟利益, 人為對我國飼料出口設置一定障礙, 并制定一套完善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 這種隱形的市場保護無疑形成貿易壁壘,極大程度地限制了我國飼料產品的出口,同時還增加了飼料企業飼料貿易的風險問題。
2.3 飼料進出口的匯率風險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飼料生產國,同時也是最大的豆粕消費國。龐大的養豬業對豆粕飼料的需求量十分巨大, 這就有效地帶動了飼料原料的進口貿易。 隨著飼料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程度越來越高, 飼料產品進出口規模持續上升, 這就使飼料企業面臨一定的匯率風險。所謂匯率風險,主要是國際金融市場中匯率變化所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問題(張策等,2023)。匯率受到世界各國經濟變化的影響, 一直處于波動狀態。 在一定時期內,如果人民幣對外幣升值,以外幣表示的我國飼料產品價格就會相對上升,從而減弱我國飼料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增加飼料企業的出口風險壓力。反之,如果外幣對人民幣升值,我國飼料原料進口壓力也會隨之增加,進一步提高飼料產品的生產成本。
2.4 飼料貿易的資信風險 資信風險可以簡單視為資產和信用的風險(陳雅芹,2016)。在組織和開展飼料貿易的過程中, 對方主體的資信狀況往往關系到合同履行能力和誠信經營的問題。 對飼料企業而言, 資信風險主要表現為存貨積壓或短缺風險,比如,如果飼料貿易停滯或交易中斷,就會導致飼料企業占用過多流動資金, 進而出現存貨積壓或短缺的問題。 另外, 對方主體的信用程度、物流真實性和支付能力等問題,也會直接影響飼料貿易活動的開展。 特別是在跨國貿易的過程中,一旦對對方主體情況了解不夠,飼料企業就可能遭遇資信風險,輕則延長收款或收貨的時間,影響飼料企業的正常生產進度, 重則出現無法收款或收貨的問題,給飼料企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3.1 開發飼料原料替代品,實現自給自足 轉型升級背景下, 飼料企業要想有效規避飼料原料價格上漲的風險,更好地實現降本增效,就必須開展玉米、豆粕的減量替代行動,并積極推廣多元化日糧技術,減少對進口飼料原料的依賴。以蛋白飼料為例,因為豆粕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所以常被作為飼料的蛋白質來源。 但面對豆粕進口價格的日益瘋漲,就有必要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中,開發供應穩定、價格低廉的蛋白飼料。從研究成果來看,新型蛋白飼料大多來源于植物和昆蟲兩方面。比較常見的植物蛋白飼料有棉籽粕、棕櫚仁粕、亞麻粕、菜籽粕等,比較常見的昆蟲蛋白飼料有黃粉蟲、蠅幼蟲、黑水虻等。 新型蛋白飼料不僅資源豐富,而且蛋白質含量較高,在動物養殖中都具有很好的豆粕替代作用。孫曉曉等(2022)發現,用5%~8%水平的棉籽粕等量替代豆粕,對肉雞的生長性能、血清生化指標及抗氧化指標無顯著負面影響;顧方等(2023)在試驗中采用低蛋白養殖技術,并利用發酵菜籽粕部分替代豆粕,結果發現,各組育肥豬的生長性能和胴體性狀無顯著差異; 林晗(2023)嘗試在肉雞養殖中用黃粉蟲粉部分替代豆粕,試驗結果顯示,當替代水平為4%時,黃粉蟲粉組肉雞的飼養經濟效益高于豆粕組。由此可見,利用新型蛋白飼料部分替代豆粕具有較高可行性。而充分挖掘非常規飼料原料的利用價值,真正實現飼料原料的自給自足, 成為防范飼料原料價格上漲風險最有效的手段。
3.2 提高生產技術和飼料產品質量,打破貿易壁壘限制 貿易壁壘, 特別是以技術為名的貿易壁壘,不僅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而且很難被打破(孫穎,2022)。在飼料貿易的過程中,飼料企業要想提高飼料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保持成品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的出口優勢, 就必須要提高生產技術和飼料產品質量,有效打破技術貿易壁壘的限制。以歐盟為例,歐盟各國的畜牧養殖業較為發達,因此對飼料添加劑的使用已形成相應的技術標準和全面的審批程序。為此,飼料企業可廣泛采用歐盟技術標準來進行飼料添加劑的生產和研發, 從而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需求,打破潛在的技術壁壘限制,讓更多的飼料產品能夠銷往歐盟各國。另外,除了遵循國際技術標準來進行飼料產品的升級外,還可以強化技術創新和飼料配方的研發, 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專”,從而引領飼料產業技術標準。
3.3 增強飼料貿易流程的控制,以金融產品或匯率鎖定方式規避風險 在各國普遍實行浮動匯率的情況下,匯率風險客觀存在。 所以,飼料企業的國際貿易活動要充分意識到匯率風險這一問題,通過增強飼料貿易流程的控制, 以金融產品或者匯率鎖定的方式來規避風險。一方面,飼料企業要在采購、生產、銷售、存儲,以及資金運作等環節進行全流程的成本控制, 同時要根據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金融政策來調整結算方式, 規避單一貨幣的升值或貶值帶來匯率風險;另一方面,飼料企業可以選擇合適的金融產品來規避匯率風險, 比如出口商業發票融資, 這是一種采用賒銷方式向進口商銷售貨物,并向銀行轉讓出口應收賬款債權,由銀行按照出口商業發票金額的一定比例, 給予出口商有追索權的短期資金融通的一種融資產品(董文娟,2020),其本質上就是規避匯率風險的一種變相融資方式。 飼料企業通過應用這一金融產品,能夠以獲得融資的方式提前收回境外匯款,從而避免收款期間有可能出現的匯率風險。
3.4 提前做好資信調查, 評估對方的履約能力隨著飼料貿易規模的擴大, 以及飼料產業鏈的延伸,飼料企業的貿易對象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為確保雙方持續穩定的貿易往來, 飼料企業必須要提前做好資信調查, 全面了解對方的資產和信用狀況,科學評估對方的履約能力,以有效規避資信風險。針對國內企業,飼料企業可以利用政府管理部門及相關社會團體協會組織的網站來進行資信調查與核實,針對國外企業,飼料企業則可以選擇當地的信用評估機構對企業的資產狀況、負債情況、盈利情況、信譽口碑等進行全面評估,從源頭上解決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等問題。
綜上所述,轉型升級背景下,飼料貿易活動日益頻繁。面對飼料貿易的潛在風險,飼料企業要從技術和管理兩方面來做好風險規避措施, 從而為飼料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