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穎 莫昌干 韋利元 貝曉娜 賴冬艷 唐秀革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具有病情進展迅速、預后差、病死率高等特點[1]。《中國胸痛中心質控報告(2020)》指出,我國現有2.9 億心血管病患者,心血管病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AMI 死亡率呈上升趨勢[2]。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是重要的血運重建手段,可有效降低AMI 患者死亡率[3]。但由于PCI 術無法消除AMI 危險因素,故術后仍有再次發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4]。以運動為主的心臟康復可明顯改善PCI 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及長期預后。本研究針對行PCI 術的患者心臟康復需求,構建心臟康復訓練模式,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機體炎癥水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于河池市人民醫院心內科行急診PCI 術的100 例AMI患者為對象。(1)納入標準:①符合AMI 診斷標準,且首次接受PCI;②年齡<75 歲;③Killip 分級Ⅰ、Ⅱ級。(2)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②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③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④臨床資料不完整。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該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1)對照組:常規治療和訓練。PCI 術后患者接受降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環、營養心肌、心電監護等,PCI 術后48 h 絕對臥床休息,之后在康復治療師指導下進行運動,包括適當坐起、站立、行走等,出院后堅持每日規律活動(慢走為主)。(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心臟康復訓練,具體如下。Ⅰ期康復訓練(住院期間):①被動運動:緩慢翻身或坐起,強度為1 個代謝當量(MET);②主動運動:床上握拳、屈肘、直腿抬高,床旁坐位、站立,強度為2 個MET;③床旁行走:床旁原地10~15 次踏步并緩慢行走30 m,強度為2~3 個MET;④走廊行走:沿病房走廊緩慢步行150 m,強度為3 個MET;⑤爬樓梯:上下樓梯2 層,強度為4 個MET。Ⅱ期康復訓練(出院后1 個月):①室內行走:70~80 步/min,每日3 次,15 min/次,強度為5 個MET;②爬樓梯:上下樓梯3 層,強度為6 個MET;③戶外步行:70~80 步/min,每日3 次,20 min/次,強度為7 個MET。Ⅲ期康復計劃(出院后2~6 個月):①戶外步行:70~80 步/min,每日3 次,30 min/次,強度為8 個MET;②步行+慢跑:步行與慢跑交替,每日3 次,強度為10 個MET;③慢跑:20 min/次,每日3 次,強度為12 個MET。兩組均連續干預至出院后6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心功能 治療前及治療后(出院后6 個月)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測患者心功能,記錄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射血分數(LVEF)。
1.3.2 炎癥因子 治療前和治療后(出院時),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血5 mL 并分離血清,ELISA 試劑盒測定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包括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
1.3.3 不良事件 記錄兩組干預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絞痛、再梗死。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 26.0 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心功能 治療前,兩組LVESD、LVEDD、LVEF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LVESD、LVEDD 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LVEF 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比較()

表2 兩組心功能比較()
2.3 炎癥因子 治療前,兩組CRP、TNF-α、IL-6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RP、TNF-α、IL-6 水平較對照組均顯著降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2.4 不良事件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010,P=0.04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例(%)]
心臟康復旨在通過藥物、運動、營養、心理、健康教育5 大處方的聯合干預,幫助患者糾正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險因素,減緩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全面改善臨床預后[5-6]。《中國心臟康復與二級預防指南2018》中明確指出,心臟康復與二級預防密不可分,可使AMI 患者明顯獲益,降低心肌梗死后8%~37%全因死亡率及7%~38%心血管病死率;此外,接受心臟康復的AMI 患者1 年內猝死發生率降低45%[7]。運動療法是心臟康復的核心內容,包括平衡訓練、有氧運動、柔韌訓練、抵抗力訓練等。傳統心臟康復訓練以保證訓練安全性為前提,但也存在訓練強度不足的缺陷[8]。如何設計更合理、科學、安全的心臟康復訓練程序是臨床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問題。
對于PCI 術后患者而言,運動的目的旨在提高心肺運動耐量,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并遏制動脈粥樣硬化進展[9]。一項針對107 例AMI 患者的前瞻性對照研究證實,強化心臟康復訓練可改善PCI 后患者LVESD、LVEDD、LVEF 等心功能指標[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LVESD、LVEDD 較對照組均顯著降低,LVEF 較對照組顯著增高(P<0.05),與上述報道一致,提示心臟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AMI 患者PCI 術后心功能。蔣慧娟等[11]認為,長期、規律的運動訓練能加強心肌收縮和舒張能力,改善心臟前負荷、后負荷;此外,運動訓練還可改善心肌血流動力學,提高心肌代謝水平,進而改善PCI 后患者心功能。心肌炎癥級聯反應是AMI 的主要發病機制,且對冠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PCI 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有重要介導效應[12-13]。多項臨床研究證實,相較于未發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PCI 術后發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清炎癥因子高表達,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炎癥因子高表達為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14-15]。CRP、TNF-α、IL-6 均為公認的炎癥細胞因子,能準確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程度[16-17]。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CRP、TNF-α、IL-6 水平較對照組均顯著降低(P<0.05),同時,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心臟康復訓練可改善機體慢性炎癥狀態,進而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18-20]。
綜上所述,心臟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AMI 患者PCI 術后心功能,抑制機體炎癥反應,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