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托 吳永康 張智 鄭昌蔚
甲狀腺癌是一種頭頸部惡性腫瘤,起源部位為甲狀腺濾泡上皮,病理分型為乳頭狀癌、未分化癌、濾泡狀癌、髓樣癌,其中甲狀腺乳頭狀癌最為常見[1]。近年來,我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逐年升高,甲狀腺癌雖然是一種低度的惡性腫瘤,但仍有患者會出現腫瘤轉移,其中頸部淋巴結是最常見的轉移部位[2]。若未對甲狀腺癌頸側區淋巴結轉移患者采取及時的診治,可能會使腫瘤細胞分化及擴展,從而增加治療難度,影響患者預后。因此,對甲狀腺癌頸側區淋巴結轉移進行準確評估和診斷十分必要。以往臨床多采取超聲和CT 檢查診斷甲狀腺癌患者是否出現頸部轉移性淋巴結,但仍需采用細針吸取細胞學檢查(FNAC)進行定性診斷[3]。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抽吸活檢(US-FNAB)是一種超聲與細針穿刺活檢技術聯合的診斷方法,可對甲狀腺腫物的良惡性進行準確鑒別診斷[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US-FNAB 檢測在甲狀腺癌頸部淋巴結轉移中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9 年1 月-2022 年6 月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136 例甲狀腺癌患者。(1)納入標準:①超聲檢查甲狀腺腫物邊界不清、內部回聲不均勻;②超聲發現頸側區淋巴結腫大,直徑超過5 mm;③首次確診為甲狀腺癌;④凝血功能正常;⑤無其他甲狀腺疾病。(2)排除標準:①穿刺禁忌證;②有甲狀腺手術史;③合并其他原發性惡性腫瘤;④研究前接受過化放療。所有患者中男61 例,女75 例,年齡18~66 歲。該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設置探頭頻率為9~12 MHz,告知患者取仰臥位,將患者肩部墊高,使患者頸部充分暴露,對甲狀腺各部位進行全面掃描,重點觀察轉移淋巴結的大小、位置、形態、淋巴門結構、是否液化、是否鈣化及血流特征等。
1.2.2 US-FNAB 檢查 告知患者取仰臥位,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甲狀腺癌病灶位置進行定位和掃描,檢測患者腫瘤病灶的形態,獲取病灶詳細信息后,評估腫瘤狀態。常規消毒鋪巾,對活檢部位進行局部消毒,使用2%的利多卡因于皮下注射進行局部麻醉,在超聲引導下實施穿刺,穿刺針選擇22 G,于患者穿刺部位的體表定點處穿刺,穿刺針從皮膚表面對目標淋巴結進行迅速穿刺,穿刺期間密切觀察針尖位置,避免刺入至結節囊性處,穿刺成功后進行反復抽動(15~20 次),對每個結節進行多點穿刺抽吸(2~3 次),將淋巴結組織吸出,送液基細胞學檢查,使用消毒棉球壓迫穿刺部位止血,壓迫時間在20~30 min。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頸側區淋巴結轉移及分區。以典型彩超圖像特征為基礎,對患者是否出現頸側區淋巴結轉移進行評估:①淋巴結腫大,且縱橫比>1;②淋巴結內可見明顯液化;③淋巴結內可見明顯鈣化;④結巴門結構不存在;⑤淋巴結處存在周邊血管和雜亂血管。若患者滿足上述特征中2 項時,則為頸側區淋巴結轉移,若僅滿足上述特征中1項時,則為疑似頸側區淋巴結轉移[5]。依據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制訂的頸部淋巴結分區法對頸部淋巴結位置進行評定,包括Ⅰ、Ⅱ、Ⅲ、Ⅳ、Ⅴ、Ⅵ、Ⅶ 區[6]。(2)比較彩色多普勒超聲和US-FNAB檢查結果,并與術后病理結果進行比較。以術后病理診斷作為金標準,計算超聲和US-FNAB 檢查的診斷效能(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和準確度)。敏感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陽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陽性)例數×100%,陰性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陰性)例數×100%。(3)記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腫瘤直徑、腫瘤侵犯被膜、病灶數、病灶部位、合并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結節性甲狀腺腫、腺外侵及。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 20.0 軟件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的形式顯示,行χ2檢驗;甲狀腺癌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的危險因素用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彩超檢查與US-FNAB 對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的檢測情況比較 在136 例甲狀腺癌患者中,經彩超檢查共檢出68 例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經US-FNAB檢測共檢出88 例頸側區淋巴結轉移。對136 例甲狀腺癌患者行組織病理學檢查,92 枚確診為頸側區淋巴結轉移,其中18 枚位于Ⅱ區,29 枚位于Ⅲ區,42 枚位于Ⅳ區,3 枚位于Ⅴ區。
2.2 彩超、US-FNAB 與術后病理學的診斷結果比較 與超聲比較,US-FNAB 對甲狀腺癌頸側區淋巴結轉移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準確度均更高(P<0.05)。見表1、2。

表1 彩超、US-FNAB與術后病理學的診斷結果比較

表2 彩超、US-FNAB與術后病理學的診斷效能比較(%)
2.3 甲狀腺癌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的單因素分析 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組與頸側區淋巴結無轉移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合并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結節性甲狀腺腫、腺外侵及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組與頸側區淋巴結無轉移組在病灶數、病灶部位、腫瘤直徑、腫瘤侵犯被膜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甲狀腺癌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的單因素分析[例(%)]

表3(續)

表3(續)
2.4 甲狀腺癌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的多因素分析 將多發病灶數、雙側病灶部位、腫瘤直徑≥1 cm、腫瘤侵犯被膜納入多因素分析模型,經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多發病灶數、雙側病灶部位、腫瘤直徑≥1 cm、腫瘤侵犯被膜為影響甲狀腺癌頸側區轉移性淋巴結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4 甲狀腺癌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的多因素分析
近年來,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已成為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且女性的發病率高于男性[7]。甲狀腺癌發病因素常包括環境、內分泌、輻射及遺傳等,且受多因素共同作用[8]。雖然大多數甲狀腺癌患者預后良好,但出現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仍然較多[9]。在甲狀腺癌頸側區淋巴結轉移中,頸深上、中、下組淋巴結是最為常見的腫瘤轉移位置,穿刺頸部淋巴結是檢測甲狀腺癌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的常用方法[10]。超聲檢查具有可重復性、無創性和無輻射等優勢,常用于甲狀腺癌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的診斷中[11-14]。傳統穿刺淋巴結是一種有創性的病理診斷方式,雖然診斷準確率較高,但由于創傷大,容易增加患者出血風險,同時還會增加腫瘤轉移概率。而US-FNAB 檢查通過結合超聲和穿刺的優勢,利用超聲定位患者病灶部位,再利用細針穿刺病灶部位進行檢查,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準確度,減少穿刺損傷情況的發生,降低穿刺后出血和腫瘤轉移風險。
王剛等[12]的研究數據顯示,US-FNAB 檢測甲狀腺癌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的準確度為85.00%(102/120)。本研究結果顯示,US-FNAB 診斷甲狀腺癌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準確度均高于超聲檢查。王剛等[12]的數據證實了本研究的結果。結果說明:US-FNAB 檢查甲狀腺癌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和準確度均較高。分析原因可能為:超聲可對淋巴結大小和血流情況進行準確判斷,對可能轉移的淋巴結進行初步分析,有助于避開淋巴結液化的壞死區域、神經和血管等敏感部位,以選擇最佳的穿刺路徑,提高檢測準確率[15-17]。
經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多發病灶數、雙側病灶部位、腫瘤直徑≥1 cm、腫瘤侵犯被膜為影響甲狀腺癌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提示:(1)腫瘤直徑大小直接體現了腫瘤細胞的增殖情況,腫瘤細胞過度增殖會對周圍組織產生侵襲,使正常組織累及癌變[18-19]。本研究數據發現腫瘤大小影響甲狀腺癌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由此可以推出甲狀腺癌的腫瘤病灶直徑≥1 cm 會增加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的概率。(2)甲狀腺包膜受侵犯后的淋巴結轉移風險越高。(3)腫瘤病灶數越多,導致腫瘤細胞越活躍,進而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的風險越大[20]。
綜上所述,US-FNAB 在甲狀腺癌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具有臨床診斷價值。多發病灶數、雙側病灶部位、腫瘤直徑≥1 cm、腫瘤侵犯被膜為甲狀腺癌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的危險因素,應及時對甲狀腺癌頸側區淋巴結轉移風險人群進行相關檢查,以早發現、早治療,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