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媛,周萍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腎移植科,河南 鄭州 450016)
腎移植術是終末期腎病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但腎移植治療患者普遍病程較長、生理狀態較差,加之受腎臟來源、術后免疫排斥等諸多因素影響,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在面對自身疾病時采取逃避、屈服等消極應對方式[1]。若患者以消極方式應對疾病,容易導致其治療依從性降低,后期護理措施也將難以展開,進而影響疾病治療[2]。因此,及時找出影響腎移植患者術后應對方式的影響因素十分必要。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腎移植患者術后應對方式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行腎移植治療的10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成功完成腎移植術治療;②接受手術時間≥3個月;③移植腎功能正常;④具有良好認知能力,能夠獨立完成問卷填寫;⑤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肺功能障礙;②合并感染性疾病;③近期遭受其他應激事件;④術前合并抑郁癥。102例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43例,平均年齡 (58.70±3.55)歲。
1.2 方法
1.2.1 應對方式判定 腎移植術后1周,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3]評估入選患者的應對方式,該問卷包含消極應對(12個條目)、積極應對(8個條目)兩個維度,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1~3分,消極應對分值0~24分,積極應對分值0~36分,應對傾向=積極應對標準分-消極應對標準分。應對傾向得分<0的患者納入消極應對組,應對傾向得分≥0的患者則納入積極應對組。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86,信效度良好。
1.2.2 基線資料統計 設計基線資料表,統計患者的資料,包括性別 (男、女)、年齡、居住地 (農村、城市)、主要照顧者(子女、配偶)、社會支持度(良好、低下,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 表[4]評 估, <20分 判 定 為 社 會 支 持 度 低 下, 該 量 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35,信效度良好)、腎臟來源 (親屬、其他)、疾病不確定感[低下、良好,采用疾病不確定感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MUIS)[5]評估,<58分判定為疾病不確感水平低下,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72,信效度良好]、樂觀水平[低下、良好,采用生活定向測驗修訂版(Life Orientation Test-Revised Scale,LOT-R)[6]評估,<15分判定為樂觀水平低下,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41,信效度良好]。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應對方式102例腎移植患者中,術后消極應對43例(42.16%),術后積極應對59例(57.84%)。
2.2 消極應對組和積極應對組的基線資料比較消極應對組與積極應對組的社會支持度、疾病不確定感、樂觀水平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居住地、主要照顧者、腎臟來源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消極應對組和積極應對組的基線資料比較[±s,n(%)]

表1 消極應對組和積極應對組的基線資料比較[±s,n(%)]
基線資料 消極應對組(n=43) 積極應對組(n=59)t/χ2 P年齡(歲) 58.54±3.45 58.86±3.64 0.448 0.655性別 男 28(65.12) 31(52.54) 1.613 0.204女 15(34.88) 28(47.46)居住地 農村 27(62.79) 28(47.46) 2.354 0.125城市 16(37.21) 31(52.54)主要照顧者 子女 21(48.84) 31(52.54) 0.137 0.712配偶 22(51.16) 28(47.46)社會支持度 良好 15(34.88) 34(57.63) 5.154 0.023低下 28(65.12) 25(42.37)腎臟來源 親屬 31(72.09) 41(69.49) 0.081 0.776其他 12(27.91) 18(30.51)疾病不確定感 低下 30(69.77) 19(32.20) 14.060 0.000良好 13(30.23) 40(67.80)樂觀水平 低下 28(65.12) 22(37.29) 7.709 0.006良好 15(34.88) 37(62.71)
2.3 腎移植患者術后應對方式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會支持度低下、疾病不確定感低下、樂觀水平低下是腎移植患者術后消極應對的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腎移植患者術后應對方式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
腎移植術雖然可有效拯救患者生命,但接受腎移植治療的患者多為終末期腎病,病程較長,其生理狀態較差,加上腎臟移植后的排異反應,患者普遍難以忍受,負性情緒嚴重,進而導致患者采取消極的方式應對疾病[7]。因此,明確影響腎移植患者術后應對方式的相關因素,對提高腎移植患者治療獲益具有積極的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102例腎移植患者中,術后消極應對43例(42.16%),積極應對59例(57.84%);進一步經單因素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會支持度低下、疾病不確定感低下、樂觀水平低下是腎移植患者術后消極應對的影響因素。分析原因如下:①社會支持度低下:腎移植患者術后機體功能普遍較差,無法支持其保持正常的社交生活,與外界社會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會造成患者產生消極的應對方式[8]。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家人及朋友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與鼓勵,引導患者采取積極的方式應對疾病,提高對疾病治療的信心。②疾病不確定感低下:多數腎移植患者術后會對疾病的進展作出個人的解讀,對疾病進展及預后產生不可預測性的猜疑,進而產生苦惱、焦慮等不良情緒,加重心理負擔,從而采取消極的方式應對疾病[9]。護理人員可為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告知疾病的基本情況,引導患者采取積極的方式應對疾病。③樂觀水平低下:大部分腎移植患者術后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對眼前生活大多持悲觀的態度,不能適應眼前困境,拒絕主動尋找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而多采取消極的方式應對疾病。護理人員可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鼓勵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
綜上所述,腎移植患者術后應對方式受其社會支持度、疾病不確定感、樂觀水平等因素影響,臨床需對上述影響因素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