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始終貫穿了這樣的思想,即經濟競爭力應該從知識的儲備和投資角度來研究,特別是焦點應放在地區上。
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使信息能夠即時傳遞,而不用考慮處于什么位置。這似乎說明在邏輯上地理因素在經濟研究中不那么重要了。但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恰恰相反。當企業和個人工作范圍變大時,相關資源和產業在地理上集中特別是知識集中的活動仍然是任何國家或區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特別是最發達的經濟體。另外,當歷史因素影響布局,比如靠近原材料和市場正在淡化,可以從其他地方獲得資源加劇了本區域競爭的矛盾——在很多方面,全球化正在加強本地化。邁克爾 ·波特解釋了這種“布局矛盾”,具體如下:
從較遠的地方獲得的資源在發達的經濟體中基本上不能作為競爭優勢。通過傳真和Email傳遞的信息和關系每個人都能獲得。雖然全球采購減少了劣勢,但這并不能創造優勢……看似矛盾地(其實不然),在全球經濟中最確定的競爭優勢似乎還是來源于本地。
在波特看來,由集聚帶來的本地生產優勢,比如特定的投入、雇員、信息和組織機構將促使企業集聚,并在以后的時間里進一步集聚,因為新的企業逐漸也被同樣的集聚優勢所吸引。并且,很多提高目前生產力的因素將促進集聚中的創新,這樣便加速了企業生產力的增長速度。例如,通過人際關系獲得特定的信息將在以后的時間里為企業洞察新的技術機會和新的顧客需求提供本地化的優勢。因此,當傳統意義上的優勢在現在變得沒有意義的時候,存在于企業之外的競爭優勢——在企業所在區域的商業環境——更加重要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理論支持區域之間競爭的概念,注重區域而不是國家層面的數據研究和政策方針的作用研究。雖然以“區域”為單位在分析中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區域范圍的界定、完整數據的獲取,但以地理單元作為國家層級下分析的目標將會使我們對競爭的本質和政府在經濟發展活動中的推動作用看得更清楚。
表1 列出了2022 亞太知識競爭力指數的得分和排名,該指數反映了53 個區域的總體情況。

表1 2022 亞太知識競爭力指數
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不斷演變,人類社會發展從農業經濟時代到工業經濟時代,并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各國政府提出了多種多樣的創新激勵政策,包括稅收政策(稅率降低、加計扣除等)、研發補貼政策(研發資助、研發抵稅等),以及關于創新的區域性政策(place-basedpolicy)。例如,科技園(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起源于發達國家(英國、美國、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等),發展中國家(馬來西亞、韓國、印度等)也開始吸納這一舉措,在國內廣泛建設科技園。這類園區鼓勵了創新和知識型企業,增加了技術產業的競爭力,特別是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的互動(Hobbs et al.,2017)。中國的園區(如開發區)與西方的科技園有很大的不同,但也致力于培育國內高新技術產業、推動創新發展。
然而,盡管創新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各國政府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同,各個國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資本和人力來發展創新。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創新水平及其反映的知識競爭力,在各個國家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一方面,由于創新具有較高的風險性,需要人力資本、知識資本、金融資本的投入,以及良好的區域經濟和政策環境。世界各國之間的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平等,最先進的知識、技術和人才均集中在少數大城市(Audretsch &Feldman,1996)。因而,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創新分布存在較明顯的地區差異。另一方面,創新具有一個知識溢出的重要環節,知識的傳播影響了創新的空間分布,從而使得創新活動圍繞著少數大城市展開,加劇了區域集聚和空間差異形成。
亞太知識競爭力綜合指數的計算依據較為統一,即對各國、各地區的指標計算均采用統一口徑,從而保證了指數的橫向和縱向可比性。此外,考慮到地區數量較多、指標的離散性增加,在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時對單項指標得分采取封頂處理,從而增強了指標的直觀性。
總體來看,亞太知識競爭力的中心依然集中于東亞地區,各地區的知識競爭力水平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從知識競爭力指數排名的時序變化來看,2022年排名同上年相比未發生較大變化。具體而言,新加坡位列第1,知識競爭力指數達到151.9,遠高于亞太其他地區,并比位于第2 名的上海高出8.1%,表現出優越的創新發展水平。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是新興的發達國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是扼守馬六甲海峽的航運中心,區位條件優越。在過去幾十年里,新加坡不僅創造了經濟奇跡,成功地完成了數次經濟轉型,而且始終保持著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活力,這與其優越的創新能力直接相關。在2022年亞太知識競爭力相關指標排名中,新加坡的人均月收入排名第1,單位面積經濟產出僅次于首爾位居第2,勞動生產率僅次于西澳大利亞位居第2,顯示出非常強的經濟實力。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1年新加坡的人均GDP達72794美元,超過了美國的69288 美元。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中,新加坡僅低于盧森堡、愛爾蘭、瑞士、挪威四國,高居第5。從知識經濟的角度看,新加坡人均私募股權投資、千人經理人數、百萬居民安全服務器數排名第1,反映了較好的金融環境、創業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位于第2 至第4 位的地區——上海、東京、首爾分別是中國、日本、韓國的最大城市,在各國內部乃至亞太地區均起到創新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其中,上海連續10年位列前十,自2020年從第5 位上升到第4 位后,在2022年上升到第2 位,知識競爭力表現出穩步上升的態勢。
上海穩步發展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國政府對上海的科技創新有較高的定位,《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等規劃和政策的發布進一步加強了上海對科技創新城市的建設,包括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產業創新高地等重要舉措。第二,圍繞科技創新,上海市政府發布了諸多支持舉措和優惠政策,包括創新管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益分配、創新投入、人才發展、開放合作等,不斷優化企業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建成國內最完善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第三,上海擁有大量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活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吸引了國內各地以及海外歸來人才的落戶。根據《2021年上海統計年鑒》,2020年末,上海市戶籍人口遷入率達到10.12‰,創近十年來的新高。2018年以來,上海逐步放開了世界一流大學本科應屆畢業生的落戶門檻,2022年進一步放開了五大新城對非上海生源應屆畢業生的落戶門檻,吸引了大量受教育水平較高的青年人才落戶上海。根據Lockin 發布的《2021 中國海外人才職業發展分析報告》,在海歸人才的擇業城市方面,上海支持率高達70%,位居第1,明顯高于位于第2、第3 的北京和深圳。根據上海市人社局發布的《上海海歸300 指數(2021)》,目前,來滬工作和創業的留學人員高達22 萬余人。

作為日本的首都,東京是整個亞太地區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東京是日本最大的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世界500 強公司總部,是日本全國乃至亞太范圍內的經濟、商業、金融中心。數據表明,資本在50 億日元以上的日本公司有90%集中在東京;日本各大銀行或總行和主要分行都設在東京,在千代區和中央區分別設有聞名世界的日本銀行和東京股票交易所。東京還是日本的教育和文化中心,擁有190 多所大學,包括著名的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立教大學、明治大學、一橋大學、法政大學等。東京優越的經濟、金融、教育和文化環境共同鑄就了其較強的知識競爭力,形成了良好的創新氛圍,使其成為亞太地區創新發展的標桿。從具體指標上看,東京的百萬居民專利登記數排名第1,表現出在創新產出方面較強的優勢。單位面積經濟產出僅次于首爾和新加坡,位居第3,表現出良好的經濟產出效率。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韓國的經濟體量總體較小,但被納入統計的兩個韓國城市——首爾和蔚山均表現優異,2022年分別排名第4 和第5。一方面,韓國歷來注重對教育的投入,建立全方位教育體系,對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效果的提升顯著(方陽春等,2013);尤其重視職業教育和專業技術工人培養,建立終身職業教育體系,以滿足知識密集產業對勞動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是創新的關鍵力量。韓國政府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較早地推出了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涉及經營穩定、結構改善、創業支持等多個方面,為中小企業的良好發展提供保障(閔京基和潛偉,2004)。
位居排行榜第6、第7、第8 位的為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北京。
中國臺灣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它強勁的科技研發投入,其企業人均研發投入位居第1,政府人均研發投入位居第4,其次是其知識密集產業的良好表現,電子信息產業就業密度位居第6,高技術服務業就業密度也位居前十。
北京表現最突出的是其高技術服務業,每千從業人員中高達211 人,遙遙領先于第2 位的上海(159 人);其次是其在吸引私人股權投資方面的卓越表現,同樣位列第1。另外,其百萬居民專利位居第2,政府研發投入位居第3。
中國香港有多項指標位居前列。其中千人寬帶上網人數位居第1,高技術服務業就業密度位居第3,人均私人股權投資位居第4,勞動生產率位居第3,單位面積經濟產出位居第4。
排名靠后的地區往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中國的西南、西北、中部地區,以及印度。中國大陸31 個地區的知識競爭力差異顯著,上海、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北京的排名位于前十,廣東、天津、江蘇、浙江排名位于前二十,而貴州、廣西、吉林、甘肅、云南、黑龍江排名位于第45 名以后。從時序變化來看,河北、安徽、吉林、遼寧的排名有所下降,湖南、天津、寧夏、山西、海南的排名有所上升??梢钥闯觯录悠?、韓國和澳大利亞作為經濟較發達的國家,生產效率較高,生產要素的聚集推動了高水平的創新,因此知識經濟也更加發達。中國、印度作為新興經濟體,在知識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尚有諸多不足,因而中國、印度的很多地區知識競爭力相對較弱,仍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