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彩瑩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促使社會各界煥發新機,同時也為各個研究領域提供了有深度、全新的課題。現階段,在市場經濟和社區發展過程中,社區工作人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而如何改善社會服務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成為信息化社會和網絡時代社區工作人員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為社會工作的創新與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科技條件,但同時,其也對社會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社會發展的任何時期,社會事業始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領域。社會工作是一項持之以恒、不斷調整的活動,尤其是人類社會步入計算機時代后,各行各業也在積極做出調整。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計算機科技促使社會工作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但由此帶來的新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社會工作通常是指社區工作人員基于自身實踐經驗,運用各學科專業知識,積極處理社區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其既是維護社會和平與安定的關鍵,更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重要工作。雖然社會工作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形態與內容,但其本質內涵始終如一,即最純粹的助人精神。當前,社會工作對于社區乃至整個社會而言,都是一份十分重要的職業活動。

社會工作的重點內容有社會工作、兒童與少年工作、老年人工作、婦女工作等,明顯有別于傳統意義上以困難救助和社會救援為主的工作范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工智能的興起和普及應用促使社會工作更加高效,同時對社區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服務要求。新時期,社區工作人員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秉持解決人民群眾實際需求的一貫態度,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了充分發揮社會工作的價值,進一步健全服務系統,優化創新業務模塊,相關部門有必要合理引入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
目前,有不少社會服務機構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了專業社區工作網絡平臺,實現了對轄下社區工作人員的高效整合和動態管理。與此同時,通過該網絡平臺,社會服務機構還可以定期在線上對社區工作人員開展專業知識和理論教育,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與醫療器械、可穿戴設備、生物認證、智能分析與決策等的融合,也為當前的社會工作提供了便利。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升級,其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入。例如,大眾可以借助各種多媒體移動設備與網絡好友進行溝通,并建立虛擬關系。近年來,人工智能在越來越多的社會領域中表現出顯著的積極作用,社會工作領域也逐漸開始了以人工智能為技術支持的變革嘗試。在此背景下,“智能社區”應運而生,旨在建立一個更加安全、和諧的社區環境。

此外,與傳統工作方式不同的是,未來的社會工作更傾向于順應大眾社交文化的需求,這也意味著社會工作要對固有認知如工作方式、服務手段等做出改變。因此,政府部門及各職能部門可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利用網絡監控社區服務機構,并獲取相關服務數據,以降低溝通成本,提升社會事業的工作效率與質量,進而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社會服務工作。同時,通過網絡,政府部門及各職能部門也能更有效地開展民意調查、社會評議等工作,并在獲取民意的同時,通過科技手段來分析海量信息,從而更全面、系統地考察社區工作人員的成長情況。
近年來,計算機科學技術日益發達,催生出功能更加多元的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不僅解放了人們的雙手,還進一步簡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近年來,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形勢越發嚴峻,針對老年人群體進行的社會化服務普遍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智能化養老服務”的概念由此誕生。而隨著相關規劃和措施的陸續落實,新時期人口老齡化與社會事業發展要求之間的不平衡逐漸得到彌補。例如,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完善了針對老年人群體的社會工作的服務手段,克服了市面上各種現代智能家居、老人遠程管理服務等的弊端。得益于人工智能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社區工作效率和質量全面提升,為老年人群體提供了更高效的信息服務,促使中國養老服務行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因此,立足于當前社會工作實際的人工智能,能夠更好地滿足實際業務的需要,發揮智能服務的優勢。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的同時,也對部分行業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例如,高新技術的普及應用淘汰了一批傳統職業。雖然當前的人工智能仍在不斷完善,但已經趨于成熟的部分功能在解放人類生產力的同時,也完全替代了這部分人力,導致部分傳統職業人員不得不另尋工作機會。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實質上是模擬人類的思維與行動,難免陷入技術瓶頸以及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困境。此外,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數據和智能算法進行“學習”和“判斷”的,其中涉及潛在的算法歧視問題,一旦程序設置不當,就可能進一步加深當前的歧視程度。比如,假設將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數據的標準設定為根據貧富狀況來判斷犯罪率,就有可能出現侵犯低收入群體隱私的問題,反而違背了社會工作的初衷。
此外,社會工作本質上仍是直接服務大眾的工作,工作人員需要與被服務對象建立心理上的情感交流,而智能服務雖然可以帶來更高效便利的服務,但其無法滿足人與人情感交流的要求。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方便了社會工作,但也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負面效應。以智能手機為例,由于智能手機的便捷性和普遍性,各類互聯網課程迅速興起并快速普及,但與此同時,一系列網絡弊端隨之誕生。尤其是青少年和兒童群體,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其對網絡信息的判斷力比較弱,網絡環境難免會對其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同時,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往往缺乏自制力,容易形成對互聯網的依賴心理,如果監護人不能及時干預,依賴問題很可能會演變成更加嚴重的社會問題。另外,老年人群體受到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這類人群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通常較弱,更容易受到網絡數字鴻溝的影響,從而產生被社會孤立的心理,其與年輕人群體的社交需求也更加難以實現。此外,老年人群體對微信、支付寶等應用軟件的操作不熟悉,極有可能成為詐騙分子的詐騙對象;老年人群體容易忽視對個人隱私數據的保護,他們也可能陷入個人信息被盜用等社會問題。
由此可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應用,社交系統中的工作人員除了要鞏固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外,還應及時建立互聯網思維,了解新興事物,學習新技術。只有如此,才能以更高效、便捷的方式辨別并處理網絡信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以更多元化的技術手段實現自我價值的進一步升華。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的網絡社會工作環境相對松散,為了確保社會工作的規范化發展,社區工作人員必須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意識與專業素質。
開展社會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個人同社會的聯系,并以此推動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隨著智能化和信息時代的不斷深入,社區在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步,并逐漸演變成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與加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因此,社會工作領域不但要把握好這次機遇,更應合理運用先進技術來完成內部整合與變革,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當前社會的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