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靂
部編版高中教材有效地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融合到單元閱讀與寫作任務之中,避免了學習者出現學習的單向性、平面化、淺表化的弊端,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融合性和實踐性?;诖?,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中,教師需要融合閱讀和寫作,增強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提升其語文綜合素養。本文以部編版高中教材必修(下)第八單元“傾聽理性的聲音”為例,從學習任務群內容、活動、成果三個角度,有效建立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思維,真正實現思辨思考和理性表達。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一共提出了18個學習任務群?!八急嫘蚤喿x和表達”是學習者運用主觀的邏輯思維與客觀的文本建構聯系,進而探尋自我精神世界與客觀歷史的辯證統一。其中,形象思維是邏輯思維的基礎,也是深度學習的源頭。
首先,梳理“大單元”學習內容,建構整體知識,有效梳理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對應任務群的相關知識和寫作訓練點,讓知識結構化。比如,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八單元選取了《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阿房宮賦》《六國論》四篇思辨色彩較強的說理文,旨在引導學生鑒賞文章,學會說理藝術,養成縝密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在教學中,筆者結合“大單元”的學習內容,統觀高中所有語文教材,進行梳理、分類、整合,建構了如下表的知識體系:

單元必修選擇性必修上下上中下單元主題學習之道中華文明之光傾聽理性的聲音邏輯的力量理論與實踐科學探索單元任務議論要有針對性理性評價歷史事件運用論述方法表達理性運用邏輯推理運用理性思維闡釋見解選擇課題撰寫讀書報告
由此可見,“思辨性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分布在教材各個單元之中,從“學會議論”到“學會評價”再到“理性表達”,從“單篇”到“單元”再到“整本”,形成了整體的學習任務和知識結構。
其次,提煉“大單元”學習主題,建構概念體系。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以“大單元”為學習單位,組合學習內容,強調以單篇加上多篇的組合形式,體現出了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其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主要分布在不同的單元之間,打破了文體的限制,強化文本內容的互文性和思辨性。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聚合主題、內容、寫法等,整合“思辨內容”資源,高效地建構該學習任務群的知識。在教學中,立足大單元學習主題,以結構化的議題為抓手,進行思辨性讀寫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以上面“傾聽理性的聲音”單元主題學習為例,四篇經典的文本形式不一,有奏疏、書信,也有辭賦、史論,但是四篇文本的寫作目的都是“以史為鑒,反觀現實”?;诖耍處熆梢蕴釤挸鲆韵聦W習元素:(1)“理與情”:閱讀四篇文本,分析文本中“理性思想”和“情感克制”。(2)“史與理”:閱讀四篇文章,整合出四篇文本的歷史事件和對應說理文段。(3)“勸與駁”:閱讀四篇文章,學會合情合理地勸諫和理性辯駁的藝術。
由此,“思辨性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以說明事理的論述文為主。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借助畫面、導圖、情境等不同形式,將抽象的概念、理論說得具體生動、深入淺出,進而表達出自己作為時代青年的責任和擔當。
學習任務群以學習情境為載體,以有效的學習活動為主體,讓學生在語言運用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其中,理性思維是在反復的邏輯思維訓練中生發的,它需要圍繞一定的學習任務,借助一定的情境,對客觀事物展開合理的比較和推理,進而形成獨到見解。
首先,教師巧設學習任務群思辨情境,激發學生邏輯思維。真實的學習情境需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基礎,以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為目的,真正地將學習知識轉化為運用能力。其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要求學生觀照歷史,學會求證、推理、評價,進而有理有據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基于此,教師需要搭建“思辨性文本”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創設可質疑、可探究的學習情境,進而真正地激發出學生深度的邏輯思維。比如,筆者結合部編版高中教材第八單元中的四篇文本,聯系當下時事熱點,創設了以下情境:
2020年全球疫情暴發,有為民請命的戰士,有沖在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還有默默無聞、沉思鉆研的科研工作者……時代熱潮涌現出一批勇于奉獻的英雄人物。同時,也有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心理的小市民,甚至還有不積極配合防疫、抗疫的人們,請你學習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勸諫文(反駁文),以“責任·擔當”為主題,對其行為進行勸說和反駁,完成一封勸說辭(反駁文)。
該情境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強調在真實的語境中體悟作家的偉大胸襟和責任擔當。圍繞這一情境,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角色扮演,深入體悟角色心理并分析產生的原因,進而學會有針對性地說理。同時,在執行任務之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鑒賞《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兩篇文本的立論、駁論的思辨內涵,進而體悟治國理政、改革時弊的文化內涵。比如,以兩篇文本的說理藝術為例,《諫太宗十思疏》巧用“以理喻之”“以勢禁之”“以利誘之”“以隱諷之”闡釋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運用比喻、類比、排比論證的藝術手法強化了說理;《答司馬諫議書》則在逐一反駁中推進自己的觀點。由此,學生可以聯系學習情境,進行合理的遷移運用,進而抒發出自己濟世為民的情懷。
其次,教師巧創學習任務群“思辨任務”,促進學生邏輯思維養成。學習任務群是由若干個學習項目組成,以“大任務”統領各個學習活動,進而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以“傾聽理性的聲音”單元學習為例,教師需要將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活動等融合在一起,整體設計驅動型學習任務。具體為:
以誤差變化量e為例,基本論域[-e,e] 中e表征誤差大小的精確量,n是0~e范圍內連續變化的誤差離散化后分成的檔數。它是構成基本論域的元素,一般情況下,檔數分的越精細控制效果就會越好,但是檔數越高,計算量就越繁瑣,通常取n=6或7。
為了迎接“五四”青年節,《天下事聞》雜志社推出了《傾聽歷史 開創未來》主題欄目,現向廣大讀者征集相關文稿和文案。高一年級將以部編版高中教材第八單元中四篇經典文本為素材,設計“因聲求氣讀擔當”“析論釋理述擔當”“質疑辨析論擔當”三個板塊,請你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相應板塊,進行具體設計。
由此,教師還需要圍繞單元文體特點,進行合理的歸類整合,進一步細化子任務,幫助學生深刻體悟本單元作品的思辨色彩。圍繞這一核心任務,筆者以“諫議和黨爭傳統”為主題,精讀《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分別對以上三個板塊設計了以下子任務:
板塊一(子任務):
1.閱讀《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兩篇文章,讀出停頓、重音、緩急,并且撰寫朗讀腳本。
2.選擇其中一篇文章進行配樂、配圖朗讀,要求錄制成MP3的形式上傳至班級釘釘群,并且推舉出優秀作品鏈接至《天下事聞》雜志《說天下事》欄目。
板塊二(子任務):
2.豐富多彩的思維導圖:厘清兩篇文章的思路結構,以坐標系、圖表、三維圖等形式呈現出來(要求:直觀、立體、有邏輯)。
3.撰寫分析匯報:圍繞上面所繪制的思維導圖,將其凝練成400字左右的分析匯報(要求:論點與論證契合、語言縝密),并且推薦出最佳匯報文稿上傳至《天下事聞》雜志《析天下理》欄目。
板塊三(子任務):
1.細讀《諫太宗十思疏》,圍繞“君臣制衡術”這一主題,探討“君臣關系”和“制衡方術”。
2.細讀《答司馬諫議書》,圍繞“偉大改革家”這一形象,將文本轉化為舞臺劇本,感受王安石柔中帶剛的性格特點。
可見,以任務驅動為指向可以讓任務群閱讀方向更明確、學習更深刻。有效的子任務可以強化學生對文本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覺體驗,深化對文本解讀的邏輯思維,真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比如,圍繞子任務三,學生需要學會知人論世,在分析中探討出“魏徵的忠誠之心”和“唐太宗的恢宏氣勢”。同時,以意逆志,進行恰當的求證、推理、表演,可以真實地還原出歷史情境,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針鋒相對回擊的方法。
生成有效的學習成果是檢驗學習活動的有效手段。其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以文本閱讀為根基,以理性表達為始終。所謂“理性表達”是指對現實問題有針對性地表達出自我見解,寫出具有理性色彩的文字。
首先,教師提供學習任務群“思辨工具”,催生學生理性表達。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學習中,教學往往脫離文本的特質,簡單地將這類文本作為“議論文”來講解,會出現學生“思維僵化”“表達膚淺”的弊端?;诖?,筆者認為該學習任務群需要回歸文本中,搭建有效的思辨性學習平臺,激發出學生理性表達的靈感。比如,圍繞“傾聽理性的聲音”單元中四篇文本,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歷史背景”“作者身份”“讀者身份”“表達動機”“表達效果”五個角度整合出四篇文本的內容,進而感受出“交際語境表達”與“說論文論證”兩者之間的區別。
其次,教師注重學習任務群的“思辨評估”,生成學生理性表達。為了讓學習成果有效落地,教師需要借助資料拓展、思辨式問題等,有效地對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行有效評估。比如,以《六國論》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讀蘇軾、蘇轍、蘇洵同題史論《六國論》,進而分析出“史論文”的邏輯性。具體為:(1)觀看《東周列國》相關的片段,談一談六國紛爭的本質原因;(2)查閱資料,寫出“三蘇”主要觀點,繪制六國地形圖;(3)閱讀三篇《六國論》,探討其寫作背景與寫作之間的緊密聯系;(4)從尊重史實的角度,分析三篇內容的客觀性和主觀性,進而得出哪篇內容說出了真相;(5)圍繞《六國論》,以“誰說的是真話”為題,展開辯論,要求:觀點鮮明,論證清晰,理性表達觀點??梢姡安殚嗁Y料—找出實事—理論辨析—辯論生成”這一系列的學習,真正地讓學生展開了“思辨”的翅膀,實現了該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中重要的學習任務之一,在思維訓練中發展學生思辨能力是語文學習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