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梅
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閱讀要素是閱讀訓練的基本要素,包括閱讀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各類閱讀要素,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并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練習題之中。”本文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小學語文中高段略讀課文課前提示語中的閱讀能力要素和閱讀策略要素展開分析,進一步舉例說明各類重點要素的分布特點,更好發揮其目的性、導向性作用。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所涉及的語文能力有朗讀、默讀、復述、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基本的表達方法”,等等,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第二、三學段中對閱讀目標與內容的表述以及每篇略讀課文課前提示語中對閱讀能力要素的要求,把統編版小學語文略讀課文閱讀能力要素概括為:理解課文內容,概括主要內容,學習表達方法,體會人物形象,交流看法,作出判斷,想象能力,觀察能力,改編能力八種類型,見下表1。
總體上看,首先是“概括主要內容”閱讀能力要素出現次數最多,五年級出現了10次,六年級出現了9次,可以看出小學高段略讀課文教學中更側重“概括主要內容”閱讀能力要素的培養。其次是“交流看法、作出判斷”閱讀能力要素,該要素在六年級出現了9次,符合高年級學生抽象思維發展特點。再次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形象”兩類要素,“理解課文內容”在小學中段和高段出現頻次一致,說明小學中、高段在略讀課文教學中都同樣重視培養該類要素;“體會人物形象”在六年級出現頻次最多,著重強調學生對具體人物形象的感受、分析及判斷能力。最后依次呈現的閱讀能力要素分別是“觀察能力、學習表達方法、想象能力和改編能力”四種類型,其在各個學段均有提及,集中分布在童話、寓言以及說明性文章中。

表1 統編版小學語文略讀課文閱讀能力要素頻次統計表
結合具體頻次分布特點,下文將依次對“概括主要內容、交流看法、作出判斷、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等重點閱讀能力要素在統編版小學語文略讀課文課前提示語中的分布做近一步舉例說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概括主要內容”方面的閱讀能力要素表述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了解事件的梗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略讀課文課前提示語中有關“概括主要內容”要素主要滲透在以下方面。
1.整體性概括課文內容。五年級下冊《梅花魂》課前提示語中要求“說說課文寫了外祖父的哪幾件事,表現了他怎樣的感情”,該要求需要學生在了解整篇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概括,屬于指涉全文整體內容的要求。
2.局部性概括課文內容。五年級上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課前提示語中要求“想想父親和母親對巴迪的詩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巴迪長大后,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該要求分別指向父親、母親以及巴迪長大后的看法,只需找到父親、母親以及巴迪長大后相關內容回答即可,主要是針對文本某部分關鍵內容。
3.創造性復述課文內容。五年級上冊《小島》課前提示語中要求“用將軍的口吻,講述登上小島后發生的故事”,該要求需讓學生充分了解課文內容,走進將軍的內心世界,代入將軍的角色,創造性講述登島后的故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交流看法、作出判斷”方面的閱讀能力要素表述為:“與他人交流,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和“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統編版小學語文略讀課文課前提示語中有關“交流看法、作出判斷”要素主要滲透在以下幾類問題中。
1.關聯現實類問題。三年級下冊《池子與河流》課前提示語中提出“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池子與河流的觀點,你更贊同哪一種?”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表達自己的觀點,指向學生生活的現實世界。
2.觀照自我類問題。六年級下冊《湯姆·索亞歷險記(節選)》課前提示語中提出“在他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是身邊伙伴的影子嗎?”該問題需要學生進入文本,成為課文中某一角色,進而對照比擬,找到自己或身邊伙伴與該角色相類似的方面。
3.歸納類問題。六年級上冊《燈光》課前提示語中要求和同學討論“課文中,天安門前璀璨的燈光、郝副營長書上插圖中的燈光和戰場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間有什么聯系?它們與課文題目又有什么聯系?”要求學生基于“對比”這一核心維度,從課文中收集相關信息,加以分析,最后歸納出概括性的結論。
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把握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第二學段針對文章的結構、篇幅,從詞語到句子,從段落到篇章,再到長文章,都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第三學段則從文本特點出發,梳理文章的主要信息,關注小說的三要素、議論文的論點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理解課文內容”方面的閱讀能力要素表述為:“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感情色彩。”在統編版小學語文略讀課文課前提示語中有關“理解課文內容”要素主要滲透在以下兩個方面。
1.借助各種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四年級下冊《挑山工》課前提示語中要求“作者說:‘這位山民的幾句樸素的話,似乎包蘊著意味深長的哲理。’找出這幾句話讀一讀,聯系上下文說說其中包含了怎樣的哲理。”該要求明確指出了學生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2.借助關鍵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四年級上冊《延安,我把你追尋》課前提示語中要求“想一想:詩中多次提到‘追尋’,是在追尋什么?”追尋一詞是課文的題眼所在,因此抓住關鍵詞“追尋”便于學生精準定位,快速理解課文相關內容。
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第二、三學段對閱讀目標與內容的表述和每篇略讀課文課前提示語中對閱讀策略要素的要求,把統編版小學語文略讀課文的閱讀策略要素概括為:朗讀、默讀、積累有新鮮感的詞句、預測、復述、收集閱讀參考資料、整本書閱讀拓展七種類型,見表2。

表2 統編版小學語文略讀課文閱讀策略要素頻次統計表
總體上看,統編版小學語文略讀課文閱讀策略要素出現頻次最多的是“默讀”,并將默讀作為單獨要素提出來,幾乎每篇略讀課文都有默讀課文的要求,這充分說明默讀是每篇略讀課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朗讀”閱讀策略要素,主要集中分布在詩歌的課前提示語中,其目的是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經驗,形成語感;“收集閱讀參考資料”閱讀策略要素,四年級出現的次數最多,可以看出四年級是該要素的重點訓練學段;最后依次出現的閱讀策略要素是“預測、復述、整本書閱讀拓展、積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在各個年級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出現在三年級,符合低中學段以積累字詞為主的要求。 下文將對統編版小學語文略讀課文重點閱讀策略要素作具體說明。
即“無聲視讀法,是漢文快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也是最有價值的閱讀方法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第一學段開始要求“學習默讀”。第二學段要求“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三學段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默讀”策略要素出現了40次,充分說明在統編教材小學語文略讀課文的課前提示語中明確了略讀課文的學習方式應以學生“默讀”為主,且在部分略讀課文中,也對“默讀”速度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如六年級下冊《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課前提示語中要求“用較快的速度默讀這篇科幻小說”。
在統編教材小學語文略讀課文課前提示語中,“朗讀”策略要素出現了17次,主要集中分布在散文和詩歌的課前提示語中,同時也指出該要素在不同文體中的訓練要點。首先在散文中要求有感情、分角色朗讀課文,如三年級上冊《聽聽,秋的聲音》課前提示語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年級下冊《池子與河流》中則要求“分角色朗讀課文”。其次在現代詩中則提出反復朗讀,感受詩歌的節奏、韻味,發現其語言形式,體會詩人獨特感受的訓練要點,如四年級上冊《現代詩二首》在課前提示語中要求學生“反復朗讀下面兩首詩”。
1.借助資料了解寫作背景。五年級上冊《小島》課前提示語中提出“結合資料,了解我國守島部隊的生活,說說你對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的理解。”
2.結合資料加深對作者的認識。三年級上冊《一個粗瓷大碗》課前提示語中要求“你還可以查查資料,了解有關趙一曼的事跡。”
3.結合資料豐富對課文內容的認識。四年級上冊《延安,我把你追尋》課前提示語指出“如果有不懂的內容,如‘南泥灣開荒’‘楊家嶺講話’,可以查找相關資料幫助理解。”
4.根據主題查找資料。五年級下冊《月是故鄉明》課前提示語中要求“如果感興趣,再搜集一些思鄉的古詩,和同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