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于 佳
人物名片

曹緒龍在實驗室內開展驅油劑研究。代儉科 供圖
曹緒龍,1964年出生,集團公司油氣田開發專業高級專家,第六屆感動石化人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就職于勝利油田,長期致力于化學驅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先后承擔國家重大專項、“863”“973”、聯合基金等國家級課題9項和中國石化“十條龍”、示范工程、重大先導試驗等集團公司級項目25項,累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專利金獎1項和省部級技術發明、科技進步獎16項,獲授權發明專利66件,國外專利1件;出版專著11部、發表論文203篇,為中國石化化學驅作出重要貢獻。
2022年歲末,在勝利石油管理局機關大樓4樓的一間辦公室,集團公司油氣田開發專業高級專家曹緒龍忙著兩件事:一是圍繞油田化學驅需求,組織謀劃了今后7~10年的化學驅技術長遠發展規劃;二是帶領團隊攻關耐溫抗鹽化學驅技術的規模化應用。
面對即將列為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非均相復合驅技術研究與應用,曹緒龍想把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前做好預判、指好方向、理好思路。這一次,他希望把重擔交到年輕人手里。
從跟跑到并跑,再到如今的領跑,這個團隊把中國石化化學驅技術帶上國際舞臺。多年來,化學驅三次采油技術有力助推勝利油田的發展——化學驅年產油量占勝利油田年總產量的12%,在個別區塊采收率甚至突破了60%的極限值。這些背后都凝結著曹緒龍團隊成員的汗水。
在曹緒龍看來,他們的化學驅油工作,就像打掃油藏的“清潔工”,通過研究化學藥劑,把油藏犄角旮旯處的石油都掃到,還要掃干凈。
這個油藏“清潔工”,曹緒龍一干就是40年。
所謂化學驅是指油藏在繼天然能量開發和水驅之后,采用的第三種采油方式,是通過向油層注入高效化學劑大幅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一種方法。
20世紀80年代,化學驅“三采”技術是地地道道的“冷門”。曹緒龍依然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出國參加培訓時聽不懂課程的尷尬。那次回國,他和同事帶回了滿滿14箱資料,全是關于化學驅方面的論文和學術資料,一部分資料至今還擺放在他的書櫥里。
進入20世紀90年代,當時擁有先進化學驅油技術的幾大國際石油公司先后對勝利油田開展化學驅可行性評價。由于勝利油田化學驅油藏溫度高、地層水鹽度高、原油黏度高,最終的結論是:勝利油田不適合開展化學驅油。
哪能讓這個“卡住脖子”?曹緒龍偏不信這個理兒。他跟著前輩一起研究,后來又帶著團隊潛心攻關,學習最先進的理論知識,跟蹤最前沿的理念和技術,建立適用于高溫高鹽油藏的化學驅理論,促進了技術發展。
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1992年以來,耐溫抗鹽聚合物驅、無堿高效二元復合驅、非均相復合驅等化學驅技術,先后從試驗室走向現場應用,勝利油田化學驅不光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化學驅油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
在2017年第22屆世界石油大會演講臺上,曹緒龍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向國際同行介紹了勝利油田聚合物驅后油藏非均相復合驅技術后,收到了非常好的反響,各國代表紛紛向他提問、進行技術探討。
那一刻,曹緒龍底氣更足了:“我們再也不用跟在別人后面了!”
此后,化學驅油不光在勝利油田迅猛發展,還推廣到越來越多油田企業。截至目前,曹緒龍帶領團隊先后編制了78個化學驅方案,覆蓋地質儲量5.6億噸,累計產油7505萬噸,增加可采儲量5800萬噸,相當于發現兩億噸級大油田。
學生時代的曹緒龍,從未想到有一天會和化學驅打交道,因為他所學的專業是分析化學,是為煉油廠培養人才的。沒想到,他畢業這一年趕上學生分配政策發生變化,原本應該去煉油廠的他被分配到油田企業。
剛來到勝利油田,曹緒龍對化學驅油一無所知,對于堿水驅油、巖心滲透率更是聽都沒有聽過。從師傅手中接過一本油印的《油層物理》,他只能硬著頭皮看。
直到有一次單位組織青年技術答辯會,他抱著試試的心態投了兩篇文章,竟然都獲獎了。看到一同被分配到單位的同事中,只有自己拿了獎,他增添了信心和動力。加之被師傅的敬業精神感染,他開始跟著一點點學,并且越發癡迷。
參加工作幾十年來,曹緒龍始終保持一種習慣,就是堅持學習英語。改革開放沒多久,單位引進的設備說明全是英語。“不學看不懂啊,逼著你也得學。”他回憶道,分配到研究院后,單位組織到采油單位現場實習,師傅給他的禮物是幾篇SPE論文,真的是看不懂。加上經常有外國專家來油田交流,更加堅定了他堅持學習英語的想法,“要想做成事,還真得先把語言學好。”
每次同事下班后一起玩撲克的時候,他總是跑到一邊背單詞,直到現在他也沒學會玩撲克,卻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2022年,非均相復合驅技術被列為集團公司重大科研項目,一方面圍繞已涉及油藏類型對該技術再迭代提升,形成了可供大規模推廣的技術;另一方面圍繞未設計油藏類型對該技術再創新攻關,進一步拓展化學驅應用領域。曹緒龍再次成為該項目的技術首席。
他坦言壓力很大,每面對一次新問題,過去的知識不一定適用,必須要尋找一種新辦法去突破。“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失敗,先導試驗同樣如此,但從做科研的角度,沒有哪一個科研人員不希望成功。”
有一次,曹緒龍參與三元復合驅的先導試驗。面對上千個種類的活性劑,他要選擇合適的配方,結果用了半年也沒成功。
那段時間,他就像魔怔了一樣,走到哪里想到哪里。一天晚上回到宿舍,曹緒龍腦子里反復思考著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想著想著竟然有了思路。他沒有絲毫猶豫,一口氣跑回試驗室搗鼓了半夜,最終找到合適的活性劑配方,把試驗做成功了。
“先導試驗就是這樣,成了就是成了,敗了就是敗了,檢驗性太強。”喜悅瞬間爬上曹緒龍心頭。第二天一早,他就把好消息告訴了他的師傅,還高興地沿著單位門前的聊城路跑了4公里。
成功讓人高興,失敗卻在所難免。
2000年,曹緒龍放下研究了十七八年的堿。三元復合驅先導試驗從試驗室進入現場應用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采收率提高15個百分點。但是一個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結垢。
“這就好像咱們平時吃藥,你知道這個藥療效非常好,但是副作用太大,那肯定不能吃,油藏也是如此。”眼看著搞了十多年的堿必須放下,曹緒龍感到萬分痛苦。痛苦,不僅因為放棄堿,而且意味著重頭開始。因為,沒有了堿,原來的理論認識都不再適用。
也正是那次放棄,最終促使另一種化學驅技術誕生——無堿高效二元復合驅油技術。
碰壁后,曹緒龍沒有氣餒,而是帶著團隊堅持問題導向,創新形成了二元復合驅理論認識,解決了無堿條件下獲得超低界面張力的難題,形成二元復合驅油技術并規模化推廣應用,覆蓋儲量9230萬噸。該技術也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他看來,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后徹底放棄、不再去想。他覺得,所謂的天分就是失敗了不氣餒、不斷總結。
曹緒龍常跟徒弟說“你們的研究一定要帶著油味兒”,要了解研究對象的秉性,就像打仗一樣,要是搞不清對方在哪,怎么打敗它?搞油藏也是這樣,只有讓自己沉浸其中,先搞清楚問題的癥結,才能結合強招攻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