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琳源
(長安大學,陜西 西安 710018)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高校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深化“雙創”教育改革,培養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建設交通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情、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新時代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一帶一路”背景下,C高校作為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應明確國家、社會對交通運輸行業人才的需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化“雙創”教育改革,培育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創新型人才,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促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要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社會各行各業需要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1-2]。作為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高校應持續推進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工作。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強化創新創業實踐。2018年9月,《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提出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在全國高校推廣創業導師制,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體系,允許大學生用創業成果申請學位論文答辯。2021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要求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在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號召下,C高校交通運輸類專業需要持續提升“雙創”教育質量。
目前,中國正處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時期,“一帶一路”作為推動“雙循環”格局建設的倡議,需要更多高質量創新型人才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動力[3-5]。2021年12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網絡,積極推動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跨境班列班車—絲路海運—空中絲綢之路”暢通國際運輸,推動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等。同月,《“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發布,要求發揮中國民航“一帶一路”合作平臺作用,拓展合作廣度和深度。2022年2月,《公路“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基于“服務大局、共享發展”等基本原則,實施“四提升、兩增強、兩推進”八項重點任務。世界銀行報告顯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現有基礎設施服務能力不足,使得經濟體貿易水平潛力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客觀上表明“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1)》指出,中歐班列的運輸成本是空運的1/5,運輸時間是海運的1/4,在運輸高附加值、強時效性貨物時,中歐班列的物流成本相較傳統海鐵聯運減少8%~20%。中歐班列的開發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物資與商品流通提供新通道,為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方面提供了參考。基于此,C高校應持續提升“雙創”教育質量,深化“雙創”教育改革,以滿足“一帶一路”背景下交通運輸領域高質量發展要求。
2.1.1 “雙創”課程與“一帶一路”“交通強國”相關性不強
高校“雙創”實踐課程開設的目的在于向社會、向國家輸送能夠適應時代發展趨勢的高質量創新型人才。對于C高校的定位而言,其作為“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高質量、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對接“一帶一路”“交通強國”戰略,需要符合戰略實施下的行業發展趨勢及要求。高校“雙創”實踐課程內容需要與“一帶一路”“交通強國”具有強相關性。但是,結合課程內容的調研發現,C高校缺少“一帶一路”國內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空中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及相關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內容,整體上缺乏關聯性與前瞻性,使得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的培養脫離現實[6-7]。
2.1.2 “雙創”教育待普及
“雙創”教育是以全體學生為教學對象,通過通識教育、專創融合教育等多途徑展開,促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實踐訓練等方式習得“雙創”知識與技能、培養“雙創”興趣、啟發“雙創”思維、提高“雙創”項目轉化率的教育體系[6-7]。調研結果顯示,C高校“雙創”教育體系以“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為基本框架,第一課堂是以“試驗班+國際班+卓越工程師班”的通識課與專創融合課程為主要教學途徑;第二課堂是以“挑戰杯”競賽為龍頭的特色學科“雙創”競賽活動;第三課堂是基于“雙創”項目實訓基地、“眾創空間”的“雙創”社團活動及“雙創”項目活動,雖然C高校搭建了較為完善的“雙創”教育體系,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現有“雙創”教育的體系更加側重遴選少數優秀學生參加“雙創”競賽項目,而“雙創”教育活動與項目名額有限,導致多數學生難以參與其中;第二,即使部分學生能夠順利參與“雙創”項目,也可能會在競賽中被淘汰,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難以得到充分挖掘。
2.1.3 專創融合的“雙創”課程少
高校“雙創”教育體系的建設需要以專創融合為方向,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創新創業要素,引導學生能夠了解專業相關行業的創業前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思維與能力,為行業發展輸送人才[8]。C高校與“交通運輸”專業相關、具備專創融合特征的“雙創”實踐課程數量為4門。與國內“雙一流”大學的交通運輸專創融合“雙創”課程數量相比,如哈爾濱工業大學22門專創融合“雙創”實踐課程,C高校交通運輸類專創融合“雙創”實踐課程偏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
2.2.1 “雙創”師資整體層次和國際視野需再提升
“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雙創”教育師資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需要站在全球視角,充分考慮國際地緣政治、各國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因素,思考“雙創”教育課程的內容、項目以及合作方等方面的定位與站位,從而培養出具有國際化、前瞻性、高階思維的創新型人才。C高校“雙創”導師人才庫平臺擁有國家高級指導師2人,中級職業指導師6人,教育部創業導師12人,人社部二級創業咨詢師12人,暫時沒有交通運輸專業相關的國家高級指導師,同時缺少國家級創新創業導師及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評審專家。C高校交通運輸領域的專業“雙創”教育師資隊伍層次有待進一步提升。
2.2.2 “雙創”師資交通運輸專業創業培訓體系不健全
“雙創”師資交通運輸專業領域的創業培訓體系是促使師資提升專業領域創新創業素養的有效途徑。2023年4月6日至8日,C高校舉辦了2023年首屆陜西高校創賽師資研修班,培訓內容包括創賽認知覺醒、項目生成與篩選、創業團隊搭建等。2018年7月22日,C高校組織開展了FET創業基礎教學技能認證培訓,培訓創業基本認知、創業機會識別與評價等內容。這些培訓活動側重“創新創業”領域,缺少“交通運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培訓,沒有形成系統的交通運輸類專業領域“雙創”教育師資創業培訓體系。
3.1.1 立足國家戰略定位,明確“雙創”實踐課程建設方向
國家建設與發展是高校“雙創”實踐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底色。政府部門作為創新教育戰略及人才培養宏觀政策的設計者、引導者與推動者,其所頒布的國家戰略是高校“雙創”實踐課程內容、項目、活動等方面建設、更新與改革的方向[9]。綜合“國家—高校—企業—人才”四位一體的邏輯關系分析,C高校交通運輸領域“雙創”教育課程的建設與改革,需要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深入思考“一帶一路”國內外交通運輸行業發展趨勢,聚焦于“一帶一路”背景下“海上絲綢之路”“空中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在“綜合交通”“智慧高速”“車路協同”“民用航空”“數字孿生”等交通運輸關鍵領域,分析國內外交通運輸行業人才需求,進而明確交通運輸類專業“雙創”教育建設改革方向與目標。
3.1.2 重構考核評價體系,普及“雙創”教育
基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的“雙創”教育評價體系,C高校將“參加雙創活動學生數及比例”“賽事獲獎”“論文數量”“專利數量”等作為考核評價體系,客觀上促使學校“雙創”教育更加側重于能夠產生結果的“少數群體遴選培養”的“雙創賽事”“精英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影響了“雙創”教育的普及性。因此,針對此問題,C高校需要重構考核評價體系,降低“獲獎”“論文”等成果評價指標權重,增加“雙創”教育過程評價指標的分量,包括“雙創”通識課程出勤率、“雙創”項目參與程度、“雙創”知識理解等過程性評價指標,促使C高校“雙創”教育能夠平衡“雙創”通識課程、專創融合課程、精英班課程、賽事與實踐平臺項目,推動“雙創”教育的普及。
3.1.3 專創融合,建設高質量“雙創”教育課程
專業教育是培養學生技能與技術的專業課程,創新創業課程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企業家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課程。基于“一帶一路”的要求,C高校“雙創”教育課程的建設需要堅持貫徹“專創融合”的理念,需要對接“一帶一路”交通運輸行業人才需求,聚焦于“海上絲綢之路”“空中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在“綜合交通”“智慧高速”“車路協同”“民用航空”“數字孿生”等交通運輸領域新崗位的人才要求,立足于教育對象、教學目標一致性的耦合要素,開發專創融合的交通運輸類專業“雙創”實踐課程,促使學生能夠通過“雙創”實踐課程對“一帶一路”與交通強國戰略下的交通運輸行業創新創業有更為深度的了解,培養交通運輸領域創新思維、創業意識與創新創業能力。
3.2.1 完善激勵機制,打造國際化“雙創”教育導師庫
基于師資隊伍在高校“雙創”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C高校需要立足于整體,完善“雙創”教育師資的激勵機制,對接交通運輸行業實際情況,打造國際化“雙創”教育導師庫[10]。
一方面,基于學校“雙創”教育導師庫實際情況,參考國內“雙一流”高校的“雙創”教育導師激勵機制,通過政策支持[11]、經費保障[12]、獎勵激勵[13]等方面的措施,吸引具備國際化視野的交通運輸行業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專業、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評審專家加入“導師團隊”,為高校“雙創”教育課程建設、項目改革、平臺搭建、比賽參與等方面提供指導性的建議,為學校交通運輸類領域“雙創”教育體系競爭力的提升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拓展“對外開放”渠道,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政策支持等多樣化的途徑,加強與國內外行業領先的交通領域一流企業合作,邀請交通運輸類行業先進工作人員加入高校“雙創”教育“導師庫”,以了解企業一線的實際情況及發展趨勢,進而使高校“雙創”教育與市場環境、國家戰略相銜接[13]。
3.2.2 健全培訓體系,推進專業“雙創”教育師資建設
激勵機制、管理制度的建設,均屬于外部環境的建設。“雙創”教育教師的自我建設與更新是其教育質量提升的有力舉措[14-15]。一方面,C高校需要定期組織“雙創”師資的培訓活動,以培養優秀交通運輸領域創新創業導師為目標,邀請國家級交通運輸行業領域“雙創”教育專家及“雙創”大賽評審等主體來校開設講座、交流會、研討會等活動,組織校內“雙創”師資參加行業頂級專家的培訓活動,學習前沿性的“雙創”教育知識與技能,學習“交通運輸行業創新創業知識與技能”,為自我能力更新提供學習的平臺與渠道。另一方面,鼓勵和引導學校“雙創”教育教師的“科研”與“教學實踐”創新。立足“雙創”教育的主陣地,結合“雙創”教育的實際情況,聚焦于創新創業項目與“一帶一路”交通運輸專業學科前沿及社會熱點問題的關聯性,開展交通運輸類專業“雙創”教育科研、教研、教學實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多樣化的途徑促使C高校交通運輸領域“雙創”教師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真實的交通運輸類專業“雙創”教育研究與教學實踐,借由研究與教學的實踐行動驗證理論知識的可行性,從而在實踐與反思中提升“雙創”教育教學能力,為交通運輸類領域“雙創”教育課堂教學、項目實踐等方面的更新提供支持。
“一帶一路”倡議鏈接著教育強國、交通強國等方面的發展戰略。高校需要結合自身院校的專業布局、發展定位等方面的實際情況,深度思考與分析“一帶一路”下高校自身的發展方向與“交通強國”建設人才需求,正視“雙創”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機制不健全的現實問題,從服務國家戰略的“雙創”實踐課程建設方向、重構“雙創”教育考核評價體系、“專創融合”的“雙創”實踐課程方面著手打造高質量、服務于“交通運輸”強國戰略的“雙創”實踐課程,以“激勵機制+培訓體系”的頂層設計打造高素質交通運輸類領域“雙創”教育師資隊伍為抓手,深化高校“雙創”教育改革,從而為助力交通強國建設、助推“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