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江區民政局
近年來,松江區積極探索集社會價值體系、服務空間體系、社區服務體系、多元參與體系、考核激勵體系于五位一體的“好鄰居”松江特色社區服務品牌,著力打通服務農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積極整合資源,探索推進鎮級“好鄰居”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綜合考量服務人群類型和服務覆蓋半徑,因地制宜推進“好鄰居”社區服務中心實體建設,探索養老、醫療、兒童、教育、文體等社區生活服務多元化供給模式。2020年啟動至今,已完成8個街鎮級“好鄰居”示范社區服務中心的試點建設。如車墩鎮打造集老年助餐、科普教育、健康體驗等綜合功能于一體的祥東“好鄰居”社區服務中心,充分考慮周邊村民婚喪喜事需求,設置村民會所輻射周邊5個居村,受到村民一致好評。
二是優化功能布局,全面提升村級“好鄰居”社區服務站功能。整合服務資源,打造“1+5+X”空間體系模式,即:設置1個敞開式受理服務大“廳”,代理代辦相關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提供便民利民服務、公益慈善服務咨詢等。劃分聯勤聯動室、議事協商室、黨群服務室、文體活動室、衛生服務室五間基礎服務“室”,進一步明晰功能設置,提升利用實效。各村在“1+5”基礎上,因地制宜布局X項特色服務“點”。
三是堅持需求導向,加快推進戶級“好鄰居”農村睦鄰點建設。按照村民自主發起、自愿參加、活動自己設計、政府引導指導的“三自一引”原則,積極培育農村睦鄰點。例如,新浜鎮胡家埭村村民徐亞根,主動騰出自家房子申報村里睦鄰點,按照一位負責人、一個固定活動場所、一個明確活動主題、一本活動記錄臺賬“四個一”建設標準,為周邊村民提供豐富活動內容和場所,和睦鄰里關系,培育文明鄉風。
一是抓實“三份清單”。推進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政務服務清單向村級延伸,更多事項實現一次性辦結;整合面向社區各類生活服務清單,提供水電煤繳納、公積金賬戶查詢等內容;拓展志愿服務清單,進一步挖掘身邊能人達人、志愿者等社區力量,社區公益志愿服務網絡雛形初顯。
二是完善一批制度。建立健全村委會錯時工作、延時工作、晚間值班、雙休日和節假日值班等錯時工作制度;推廣“全崗通”“首問負責制”和工作日志、民情手冊等接待群眾制度;建立日常走訪制度,采取分片包塊、上門走訪、面對面交流等方式,聯系發現服務需求,傾聽居民意見建議,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三是創新科技手段。推進社區治理信息化平臺——“社區云”建設試點。在社區治理端,為居村依法協助行政、依法開展自治、日常辦公管理提供多維度技術支撐;在居民參與端,設置信息公開、社區通知、在線服務、自治議事等“居社互動”功能,提升年輕村民、上班族等群體參與度。
一是推動基層治理由“簡單粗放”向“精準對接”轉變。積極收集民意,精準對接需求,持續多點發力。針對農村老人不愿離家養老,葉榭鎮探索推廣全市首個“幸福老人村”;針對農村地區文化資源不足,推出農家書屋“百姓書聲”文化惠民項目;針對村民收入低、看病難,向農村輸送鄉村醫生,開展免費體檢、健康狀況評估、優先轉診等服務。
二是推動社區服務由“單兵作戰”向“協同作戰”轉變。破解單一服務短板,依托黨建帶動、服務支撐、活動聯線等資源,實現群策群力、各司其職又互為補充的“集群作戰”效應。例如,車墩鎮依托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平臺,通過購買服務形式引入社會組織,打造“大海公益”等一批深受社區群眾歡迎的服務項目品牌,實現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雙提升”。
三是推動村干部由“減負”向“增能”轉變。堅持“辦公面積最小化,服務空間最大化”原則,完成村級辦公場所改造,實現村“兩委”成員“下樓”開放式辦公,為群眾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務。實現“村干部”向“勤務員”轉變,疏通服務群眾“神經末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