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苛
浙江省山區26縣生態優勢明顯,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特色突出。推動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有利于推進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打響以“特色+綠色”為抓手的生態效益模式。山區26縣農業特色產業涉及特殊種質資源和環境,部分公用品牌已經形成了以“特色+綠色”為特征的競爭優勢,即以產品品種/加工技藝為特色和優質生態資源環境為主打的品牌特點,并形成產品、品牌、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例如“錢江源”區域公用品牌,依托錢江源頭優質的生態資源,定位于“開化限量版生態珍品”,通過整合縣域內優質的農旅產品,在保護中提升環境與產品品質。如“錢江源”清水魚對水質和飼養品質有具體要求,“錢江源”山茶油從原材料入庫到成品銷售采取一體化把控。各品類的農特產品都通過供應方和公用品牌共同維系的“綠色”理念聚合在公用品牌之下,產品和品牌的品質得到了社會充分認可。
(二)打造以“文化+產品”為核心的品牌價值體系。通過聚焦品牌區域文化底蘊和內涵,傳承獨特的生產技藝方式、社會文化習俗和創新發展文化形式,不斷充實豐富文化元素、提升文化效益。同時,在文化耦合基礎上,持續開展產品質量標準和品牌體系建設,實現農產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升。如磐安在“磐五味”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中,充分認識到中藥材產業的深厚文化基礎和文化價值,通過舉辦中藥材博覽會,形成以藥材展示交易為核心、推介磐安招引項目為重點、峰會論壇為載體的辦會格局,舉辦“中藥+藝術”主題展,探索江南藥鎮“中醫藥+旅游”模式,參與“浙八味”網絡直播銷售等方式,將山區縣傳統的產業版圖不斷做大。同時,磐安創新推出中藥材“三共享、三統一”的管理模式,構建了全過程的質量標準體系,為提高浙產道地藥材的質量和產量提供有力支撐。
(三)打通以“內轉+外引”為一體的流量變現渠道。部分山區縣以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和產品為抓手,依托政府引導、部門、企業、媒體、游客、農戶等參與者的良性互動,借助區域主打優勢將區域內原有“流量”轉化為區域品牌建設過程中所需要的流量支持,即“內轉”;同時利用常規的推廣宣傳,“外引”以產品和品牌為關注對象的新流量。通過“內轉+外引”的有效疊加,提高了區域流量轉化率,縮減了區域品牌宣傳和時間成本,實現營銷宣傳量的突破和質的提升。如仙居縣將“神仙大農”作為旅游伴手禮進行推廣銷售,填補了文旅融合中旅游產品空白,有效推動產業融合,借助其“神仙居”旅游目的地的客流量和媒體關注度,將流量和銷售量進行有效掛鉤,促進“神仙居”品牌和“神仙大農”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產品附加值雙提升。開化縣依托“錢江源國家公園”品牌知名度,主推高端茶、身份魚、文化根等系列產品,打響“錢江源”區域公用農特產品品牌,有效提升特色生態農產品附加值。
(一)“產供銷管”各環節系統協調,補齊產業鏈短板。產業鏈的短板需要進行修補和協同,如非標準化生產方式比較普遍,產品質量難以統一;供方在數字化、精準化、組織化上還有較大的升級空間;銷售短板明顯,產品銷售同質化,宣傳投入與效益產出不成正比;管理形式單一,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保障,等等。在優化環節方面,仙居縣實施“神仙大農”品牌實體化運營管理,將“神仙大農”品牌與集團相關優質資源進行捆綁,一定程度上彌補品牌在“產供銷管”的脆弱環節,促進市場和政府優勢互補。通過健全集團與公司相互之間的“輸血機制”與“反哺機制”,借助旅游集團平臺資源,營銷“神仙大農”產品,并由神仙大農公司統一收購農產品,加工包裝后再銷售,實現品牌創建與企業發展雙贏。
(二)數字賦能系統優化,構建大數據服務平臺。通過數字賦能,集中解決由于信息滯后、不對稱所導致的生產、銷售、消費反饋以及監督管理之間的信息阻礙,讓生產、分配、流通、管理等各個環節運行更加暢通。構建區域品牌大數據平臺,將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產品的生產、供應、銷售、管理進行對接和數據共享,實現從“種子”到“餐桌”的數據獲取和應用,對跨部門、多主體參與的區域品牌管理有更及時、科學的動態跟進。借鑒“城市廚房”理念,推動農業區域公用品牌深入都市經濟,并在信息資源系統共享和管理中,達到“節能、降本、提質、增效”的目的。
(三)合作渠道系統提升,擴大品牌外部性優勢。積極提高產業平臺能級建設,推動海、陸、空、信息港聯動發展共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打造并融入義甬舟大通道及西延戰略支點平臺載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發展,不斷推動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產品“組團”國際化征程。從線上流量整合角度,利用電商、視頻直播、社交網絡、云展會等數字平臺創新拓展營銷渠道。外部尋求大平臺,借助大流量帶動銷售量,加快傳播品牌知名度。借助本地官媒、現有宣傳渠道短期內集中宣傳之勢,形成品牌蜂鳴效應,穩固本土知名度,增加農戶和消費者對行業發展的信心。從線下平臺供銷角度,發展線下實體店,啟動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實現供需精準對接。與京東、淘寶、盒馬生鮮等具有固定銷售網絡和渠道的企業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