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口岸實驗初級中學 宗翠花
在一次說課展示活動中,筆者結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文簡稱“課標”)提出的“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理念有幸展示了“圖形的旋轉(1)”的說課設計,受到了與會教師和評委的一致好評,下面將從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特征、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六個方面闡述本節課的設計,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關于“圖形的旋轉”這一內容,“課標”在三個學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定性到定量的梯度設計,體現了教材設計螺旋上升這一典型特點.同時,這一內容又為后續學習旋轉的應用、特殊的旋轉(中心對稱)、平行四邊形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旋轉”是一類新的圖形變化,學生通過平移和軸對稱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這一內容的學習思路:定義—性質—應用,因此教學中應充分體現類比這一數學思想.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需要學生將生活現象抽象為數學圖形,并在性質探究的過程中進行歸納總結、說理,因此,教學中應適當培育學生的數學抽象和邏輯推理等數學素養,同時進行德育滲透,為學科育人進行積極地嘗試.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分析,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四個方面確定本節課的四維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通過實例理解旋轉的概念,探究并掌握旋轉的基本性質.
(2)數學思考:通過探究、類比掌握旋轉的基本性質,提高幾何圖形的研究能力.
(3)問題解決:利用旋轉的定義、性質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4)情感態度: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抽象和推理等數學素養.
在此基礎上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探究旋轉的性質,并熟練應用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學生通過小學的學習已經對旋轉有了初步的了解,基本掌握了圖形變化的學習思路,但是學生抽象能力和思維水平的限制與本節課提出的“理解概念、探究性質”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旋轉性質的發現和歸納.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整個教學流程分為:創設情境,嘗試解疑,問題解決,性質應用,布置作業,總結反思.其中反思貫穿于課前、課中和課后.
在學習方法上,針對定義的獲得、性質的發現和歸納,引導學生分別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整個教學過程,使用希沃白板和希沃授課助手,同時利用“同屏軟件”對優秀小組的探究過程進行“現場直播”;此外,還利用幾何畫板軟件,通過改變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等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旋轉的“不變性”,進而很好地突出本節的學習重點、突破難點.
以“這組美麗的圖片呈現的是我們前面學習的平移和軸對稱,我們是如何學習它們的呢”開啟新課,接著以“本節課我們將用同樣的方法來研究一類新的圖形的變化——旋轉”,進而引入新課.
設計說明:以剪紙藝術為載體,引導學生回顧平移和軸對稱的學習方法(定義—性質—應用),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順利引入新課;同時,精美剪紙圖案的呈現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
以“同學們,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請觀察下列現象,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進入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這里主要是在學生自主觀察動態圖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行歸納出“繞一個固定點、按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等關鍵特征.
接著拋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再舉一些類似的例子,進而豐富學生的認知.
隨后通過第三個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旋轉”的定義,并追問定義中的“關鍵詞”,促使學生結合具體的實例明確旋轉的三要素以及“對應點”等相關概念.
設計說明:以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感悟中明確旋轉的定義,在層層推進、步步追問中明確旋轉的三要素,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
結合前面相關知識的學習,進入旋轉性質的探究,此處將教材的探究過程進行適度改編.
任務要求:兩張透明紙上的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完全重合,在紙上選取旋轉中心O,并將其固定,把其中一張紙繞點O旋轉一定角度,請完成下列問題.
獨立思考:旋轉得到的兩個三角形有什么關系?請指出相等的線段和相等的角.
自主探究:連接AO,BO,CO,A′O,B′O,C′O,你又能發現哪些相等的線段和相等的角?你是如何得到的?
合作交流:任取一組對應點,畫出其與旋轉中心所連成的線段,你又有什么發現?
班級展示:如果改變透明紙上所畫圖形的形狀,上述結論還成立嗎?請展示你的探究過程.
此處,將探究環節設計為“任務要求、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班級展示、畫板演示”等幾個環節.利用“同屏技術”將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的精彩表現進行“現場直播”;同時,利用幾何畫板,通過改變“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的方式進一步驗證學生的探究所得,加深學生的印象,體會數學思維的嚴密性.
設計說明:問題解決環節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教學中充分利用同屏技術和幾何畫板等信息技術的優勢,使結論的探究更為真實、更加形象;同時,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班級展示等環節為學生構建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閉環;此外,四個環節體現了幾何圖形性質研究的基本方法,意在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
在此基礎上,拋出問題:請你用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給出旋轉的基本性質.
設計說明:此處引導學生在上述探究的過程中對圖形旋轉的性質進行總結,意在讓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
通過“例題+習題”的方式對本節課學習的旋轉的定義和性質進行及時鞏固;同時對教材例題進行適度改編,引導學生從基本概念、相等線段、相等角等方面進行有序思考;此外對教材習題進行動態設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通過畫思維導圖(如圖1)進行總結和反思.

圖1
(1)必做題:教材第94頁習題4,5.

圖2
(2)選做題: 利用下面基本圖形(如圖2),經過若干次旋轉,設計一幅美麗的圖案.
設計說明:以“知識樹”的形式進行小結,與板書的“知識框圖”互為補充,同時為后續學習指明方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勤于反思.作業是以“分層作業+實踐作業”的形式呈現,分層作業意在踐行“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課程理念,實踐作業則意在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體會“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