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楠楠,金 歡,徐亮亮
(1.江西科技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8;2.南昌國訊股份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330096)
目前,全球科學、技術、產業發展呈現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正在進入新一輪科技創新活躍期,各國的科技競爭更趨激烈。產學合作(university industry collaboration,UIC)是一種三邊協作的科技創新模式,是創新戰略體系的基本模式,在各個國家都有悠久的傳統和重要的地位[1]。它是指具有異質性的產、學憑借自身的優勢資源,在一系列的政策市場的支持和驅動下共同參與生產研發活動,實現資源的有效結合,在獲取各方預期利益的同時提升自身資源優勢,進而帶動行業或區域提升創新與競爭優勢[2]。UIC為學術界和工業界帶來了寶貴的利益,企業公司可從產學合作中獲得技術和知識、研究專家技術顧問、學生資源、高校科技研究的基礎設施以及行業聲譽,以期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并使營收最大化;UIC為大學研究人員提供接觸行業的機會,并為大學生創造培訓和實習機會,且知識和技術的商業化轉移可增加大學的額外收入[3-5]。因此,作為雙方共贏的創新活動,合作質量的研究以及如何促進產學更為成功的合作,是產學合作研究中的關鍵部分。
產學合作的成功不是一方創新能力的高效,而是在產學合作關系中良好的適配以達到“1+1>2”的雙贏效能。目前,關于產學合作質量的研究,多以產學合作與企業、高校、區域創新關系影響研究較多,結論多指出產學合作對各主體創新績效有一定影響,但仍存在高校的產學合作效率不高或成果轉化效率對企業創新支持度不夠的現象[6-8],最終表現出產學合作效能不高。根據知識管理和供應鏈理論發展而來的知識供應鏈理論認為,產學合作協同創新的過程分為知識創造階段和知識轉化階段[9],因此成功的產學合作取決于知識的創造和知識轉移的有效性,高校的知識產出、知識轉化到企業創新的知識流動有序過程即為產學合作成功的過程。這個過程相對復雜,是不同主體之間的動態知識耦合,而非單階段的線性過程。另外,技術市場具有異質性特點,需求方的問題之一是如何在前期充分地確定學術合作伙伴的匹配度和合適性,以確保后續有序、更為成功地符合雙方預期的合作[10]。
為推動產學合作的高效發展,各方對于合作伙伴的識別和合作質量的評估展開了多方研究,其中主要手段是利用社會網絡模型、專利分析和技術路線圖來確定合作的主題技術、專家人才列表和合同的可能性[11-12]。Yamada et al.[13]開發了一個匹配系統,生成與摘要和每個特征詞查詢相關的學術研究人員及其作品的列表。這些研究多集中在科研創新的能力水平上,但是產學合作不僅和科研能力特征有關,還需要兼容信任機制、產學合作經驗及知識產權特征等,這樣才能更為準確全面地解釋知識創造和知識轉移的有效性。從眾多UIC管理案例可以發現,并不是科研能力越強的大學產學合作越成功,產學合作需要“匹配質量”[10]。因此對企業來說,構建產學合作匹配質量評估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因為前期準備不足而造成合作失敗的風險,對于其識別、選擇學術合作伙伴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的目標是構建一種框架模型來幫助企業識別和確定產學合作伙伴之間的匹配質量,完成這一目標可以通過解決以下兩大問題來實現。
問題1:決定合作伙伴匹配質量的重要標準和相關因素是什么?
問題2:從目標企業視角如何描述合作伙伴識別流程,以及如何評估合適質量?
本文根據Nathasit et al.[10]提出的關于“標準匹配理論”,結合眾多的文獻研究,基于研究案例——南昌某公司的智能醫療產學合作項目,將產學合作活動的成功進行3個維度的匹配質量刻畫:一是企業需求和高校產出知識技術的互補和兼容;二是關系兼容有信任基礎;三是利益兼容有第三方中介。
2.1.1 知識技術的兼容和互補(K)
企業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和市場競爭的主導地位,其中研發成本(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是企業快速創收的重要阻礙,因此通過對比內部研發成本尋求性價比更高的產學合作研發,即在產學合作前需要經過成本核算。除了降低研發成本的目標外,企業參與產學合作還可以獲得大學的創新基礎知識及技術創新能力的收益[14]。大學是知識產出的源泉,新技術的萌發地,是企業希望通過高新技術迅速占領市場獲取利潤的潛在機會。當企業與大學合作時,通過吸收這些新知識和新技術,不但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研發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所帶來的市場收益。
但與此同時,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開發要伴隨各類風險,包括市場、技術、生產能力風險等。因此企業選擇產學合作還有個目的是規避自身研發所帶來的風險。此外,企業參與到產學合作網絡中,可以提升自身在行業人才市場及潛在伙伴中的聲譽及影響力,提前鎖定專業領域的人才。
無論是以上哪種目標,總體來說都是建立在“知識、技術”主題領域相關性上,技術主題的相關性是企業選擇合作伙伴的首要考慮因素。但是關于技術是互補性還是兼容性,Markri et al.[15]指出關于企業的訴求是避免研究領域和資源的重疊,因此在一定的技術范圍內關于互補性是產學雙方在何種程度上關注于共同存在的廣義知識領域內的不同狹義知識領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企業在通過主題相似性識別學術合作伙伴時,更為準確的數據度量是技術互補性兼容性指標。
2.1.2 關系兼容有信任基礎(R)
El-Ferik et al.[16]提出了技術準備水平(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 TRL)是產學合作進程有序的依據,該研究建議大學在基礎研究和概念驗證完成前不進行合作,當TRL大于3階段時會是技術準備度更高的合作時機,除非最終用戶提出開發新的極端技術請求時,會從開始就參與合作。因此從這個視角,企業選擇產學合作伙伴仍要依賴高校的知識產出能力和技術水平(知識技術要積累達到一定的成熟度)。一旦進入產學合作進程,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合作障礙[16],比如企業知識保護政策與學術界的知識傳播使命之間的差異障礙、企業的積極工作程序與學術界的自由式工作方式的組織文化差異障礙、企業應用型研究需求和學術界對基礎科研偏好的差異障礙等。
消除這些差異,幫助克服這些產學合作障礙的推動因素是企業合作伙伴選擇機制上的重要考慮因素。比如產學合作雙方的信任因素,無論是來源非正式組織還是正式組織渠道,該因素都有助于促進雙方敏感和機密信息的交換,從而促進確定各方的需求和能力匹配水平[17]。
要想建立產學合作的信任,第一,與產學合作雙方的開放性有關,無論障礙和促成因素如何,產學雙方要有最低限度的合作意愿,在該意愿之上才會有匹配合作伙伴的選擇;第二,先前的產學合作經驗[18](包括合作廣度、合作深度)有助于雙方建立信任關系。
2.1.3 利益兼容有第三方中介(B)
在產學合作的互動中,矛盾頻出的主要原因是缺失產學合作中間利益調節機制,如產學合作辦公室,它一定程度可以增加產學合作的彈性,比如該機構可以降低產學中,因知識產權糾紛導致利益分配不合理,從而導致產生產學合作聯盟的不穩定性[14]。更重要的是,如果產學雙方地理位置較遠,可以利用各種渠道比如引入中間組織(聯合研發中心、技術轉移辦公室、產學合作辦公室)等來縮減產學雙方距離,不但作為雙方矛盾和摩擦的“潤滑劑”,還能幫助相關方不斷識別新的合作機會,實現合作網絡的不斷擴張[19]。對于第三方政策的刺激,政策干預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產學合作雙方提高互動的頻次和覆蓋范圍,同時提高產學聯盟的穩定性。
基于上文匹配質量的3個方面,根據每個標準按照路徑分析挖掘其影響因素,得出產學合作匹配質量標準和相關因素表(見表1)。

表1 產學合作匹配質量標準和相關因素表
層次決策模型(HDM) 是一種解決多目標復雜問題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該方法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用決策者的經驗來判斷各衡量目標能否實現標準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23]。一般的層次分析法會將決策的目標、考慮的因素(決策準則)和決策對象按照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分為最高層、中間層和最低層,繪出層次結構圖。
從問題2識別流程和評估標準進行分析,本文在上述3個標準和13個影響因素基礎上,提出基于OCF(目標objective-度量標準criteria-實現路徑影響因素factor)的方法,該方法是基于商業分析領域常用的目標驅動策略執行OSM模型(object-strategy-measure)[24]改良而來。OSM模型強調達到目標的策略(實現路徑)有效性度量,本文提出的OCF也是基于目標出發,將目標進行標準拆解和指標建模,基于實現的路徑來構建產學合作質量評估決策模型(見圖1)。

圖1 產學合作匹配質量框架模型
一些企業管理者在進行產學合作實踐項目時,多使用主觀判斷來確定學術伙伴是否合適,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通過借鑒Nathasit et al.[10]提出的“標準匹配理論”,以江西本土的一家互聯網醫療公司產學合作項目為例,通過OCF方法度量匹配的標準,來減少企業在選擇合作伙伴中的不確定性。與主觀評測相比,本模型中的標準及其影響因素為企業準備和參與產學合作戰略決策提供有效支持,也為產學合作管理策略的過程信號進行提醒。
通過對案例企業產學合作項目負責人進行訪談分析,與主觀評測相比,本模型中的標準及其影響因素為企業準備和參與產學合作戰略決策提供了有效支持,也是產學合作管理策略的過程信號提醒。例如企業因為每次產學合作的目的和深度不同,候選的合作高校也會不同,知識和技術兼容互補性以及關系的信任程度在各個維度的刻畫可以更為準確、全面地幫助企業識別潛在合作伙伴,同時在評估過程中,還可以不斷地校正、優化公司產學合作的目標和策略。
當前,由于UIC質量不高,特別是知識轉移階段的低效,影響了產學合作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從而影響區域專業創新績效。本文從企業視角出發,探討如果產學合作前期能準確識別和測定學術合作伙伴與公司項目需求的匹配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實現高校知識產出、知識轉化到企業創新的有序流動(也就是成功合作)。本文以一家醫療公司的產學合作場景為例,基于文獻研究法,從產學合作實現目標、產學合作實現過程出發,剖析各個環節影響產學合作的因素,并對指標按照OCF方法總結提煉,構建了匹配質量的3個標準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并在標準下基于層次分解方法HDM構建產學合作匹配質量框架模型,該模型可以幫助企業了解有效的產學合作要求,減少未來產學合作潛在的障礙,增加產學合作成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