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美,劉 丹,黃智丹,石 林,楊 洪
(六盤水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0004)
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眾對外出旅游的需求顯著上升,旅游景區空間結構的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界的一大熱點[1-9],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空間結構的演變引起廣大國內外學者廣泛的研究與討論。旅游景區空間結構演變的研究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區域旅游產業發展質量的有效反映,旅游景區的空間結構分布影響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對此,國內外有關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0-12],如王聰 等[6]學者對廣西省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及其特征規律進行了定量分析。基于現有研究,本文將更明確地對貴州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空間結構演變進行系統性的研究。
2003年以來,貴州省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價值,樹立起“多彩貴州”的品牌形象,不斷豐富旅游產品,加大宣傳力度,以開展主題活動等方式將貴州省旅游品牌推向全國乃至世界。疫情之前,貴州省的傳統旅游業總體保持良好和穩定上升的發展趨勢,預計到2029年,貴州省的旅游業總收入可達到年均12 318.86億元,同比增長了近30.07%。2020年后受全疫情的影響,貴州省的傳統旅游產業總收入跌損至5 785.09億元,同比下降53.04%。因此,貴州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空間結構如何演變,成為貴州省旅游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
貴州省鐵路網地處我國西南地區沿線,是國家長江交通經濟帶規劃的最重要交通組成部分,也曾是西南地區線路重要區段的交通樞紐。貴州省境內山脈縱橫,山高谷深,其出露面積占據全省土地面積的61.9%,具有中國“喀斯特省”之稱。貴州省地區氣候特點屬于典型的西北亞熱帶和高原溫帶季風濕潤氣候,而貴州省素有氣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說,究其原因是受到特殊喀斯特地理環境的影響,進而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類型。同時,貴州省區域旅游產品資源較為豐富,旅游景點數量眾多,所以擁有如此眾多區域優勢以及自然區位條件的旅游產業已經逐步壯大成為了貴州省的一項支柱產業。截至2021年10月,全省旅游業共有國家5A級景區8個、4A級景區133個,4A級及以上景區共141個。
通過瀏覽貴州省文化旅游廳官方網站公布的信息,并查詢獲取最新全省重點旅游線路景點數據信息(此數據可截至2021年8月),利用Google Earth對4A級和5A級景區進行精準定位,并將其坐標導入GIS10.2進行數字化處理,與貴州省行政區劃圖結合成景區分布矢量圖。
最鄰近指數是測度旅游景點空間分布的重要指標,其公式為:

核密度可以直觀反映區域旅游資源分布的集中與離散的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h為在半徑空間范圍內第i處A級旅游景點的位置;s為A級旅游景區的具體位置;Si為落在以s為圓心的A級旅游景區。
標準差橢圓是一種衡量地理要素分布形態的空間統計技術,可以通過重心、轉角θ、x軸和y軸標準差等參數,分析時空分布特征。
使用ArcGIS 10.2空間分析軟件,分別計算2017—2021年貴州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的最鄰近指數,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2017—2021年時間段的貴州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的最鄰近指數
由表1中數據對比得知,貴州省的4A級景區及以上等級旅游景區在前5個時間段內的最鄰近指數(R)數值均始終小于1,表明景區其旅游空間結構類型一直都為凝聚型,在這5個時間段中,R的值會逐漸趨于減小,說明景區隨著旅游時間推移,貴州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在空間上由最初的隨機分散到后來的逐漸集聚,能夠反映出貴州省旅游開發的先后,這也驗證了貴州省在發展旅游業過程中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逐漸趨于合理。
從各個時間段來看,旅游景區在不同時間段內體現出的集聚態又略有區別:2019年R值最大,其聚集態相比其他年份沒有那么集聚,2021年R值最小,為凝聚型。在5個時間段內最鄰近指數呈現“擺動”的態勢,經歷了集聚與分散的過程。5年間,Z值整體上呈逐漸增加的趨勢,其集聚程度越來越明顯,這說明隨著貴州省各地州市大力發展旅游,推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與開發,各地州市旅游業均逐步走向成熟。
運用ArcGIS 10.2空間分析模塊的密度分析功能來分析不同時段的貴州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點的空間密度。
從數量上看,2021年貴州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相比2017年明顯增加,從所分布的行政區上,總體集聚在貴州省的中部,如貴陽市、安順市等。在空間分布上,貴州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分布具有極大的不均衡性,景區分布較密集的為貴州省中部,以貴陽市和安順市為主,北部以遵義市較為集中,其余地州分布較為分散。地州市景區的分布差異顯著,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靠近貴陽市的北部地區景區分布密度大,其余地區密度小。
總體上,貴州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規模由一種極北核區域不斷擴展向極周邊城市擴散,景區密度空間分布則由貴陽市向極周邊核心城市擴散。以貴陽市為聚集中心的區域核心地帶,集聚發展形態不斷加強。從2017—2021年高密度區域來分析,貴陽市作為省會城市的優勢,豐富多元的景區旅游配套資源、良好發展的商貿旅游市場資源和便捷完善高效的城市基礎設施,形成了位于貴州省地塊核心部位的4A級景區及以上景區群的重點集聚區域。
使用ArcGIS 10.2軟件的空間統計工具中的標準差橢圓的方法來分析貴州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分布趨勢如表2所示。

表2 貴州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標準差橢圓
由表2可知,2017—2021年5個時間段,長軸長度變化差異不大,整體趨勢看是東北—西南;短軸長度一直保持上漲,除了到2018年,短軸、長軸長度繼續下降,但相應的半長軸長度達到歷史最大值,使得橢圓面積增加,整個橢圓的旅游面積正逐漸地增加,說明了短短5年內貴州省的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景區數量正在快速增多,貴州省東北部—西南部旅游景區數量上升趨勢最明顯,并且2017—2020年標準差橢圓有明顯的重合部分且比較集中。從轉角來看,轉角的角度一直固定在62°~68°,波動范圍小,整體趨勢明顯由偏東北面向西南東方向偏移,說明貴州省國家級4A級景區及以上的旅游景區總體空間集聚演化主要特征主要表現在為:集聚演變方向大體仍呈偏東北向—偏西南。
在一定程度上,旅游文化資源多樣性的豐富性特點和區域多樣性必然影響了旅游景區規劃定位與設計開發。旅游景區建筑之間及空間結構布局的空間地域性主要是指由本區域各類旅游風景資源特征的相對差異性而直接引起的。截至2021年底,貴州省共有4項世界文化自然保護遺產地,1項世界文化遺產,7個中國第一批優秀國際生態旅游型開放城市,10多處重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9個國家重點濕地生態自然保護區,15座世界級國家森林公園,81個已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遺址保護單位。貴州省處于中國西南地區,具有中國“喀斯特省”之稱,獨特的喀斯特旅游文化資源為貴州省旅游業項目的長期發展設計和遠期規劃的制定提供了基礎條件,并以此吸引了眾多游客。
但相比較而言,貴陽市、安順市、遵義市旅游景區資源較為豐富,種類比較多樣,貴州省的南部、西部地區和東部的旅游資源儲量相對來說較為珍貴稀少,從而使貴州省的整體旅游景區資源分布呈現著分布極不協調的自然狀態,造成了旅游資源景區布局的嚴重分散。
特殊的自然區域地理環境也可以形成一些獨特美麗的自然旅游景點,不同的人文歷史可以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觀。我國貴州省旅游景區的級別分布情況受旅游地區海拔、地形類型特點及地理情況的復雜發育程度變化的顯著影響,呈現旅游景區分布東北密西邊疏分布的特征。從海拔上,貴州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大多分布在海拔低于2 000 m地區,景區之間分布大多數相鄰。西部海拔較高,氣溫低,景區分布較為零散及數量較少。
近幾年,貴州省委、省政府文件以及會議紀要對旅游加快產業化、旅游持續高質量的發展等作出了有關安排和部署,將加速旅游產業化步伐放在到了首要考慮的位置。國家也先后出臺一系列文件明確提出發展“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繁榮發展”項目,為全國,同時為貴州省公路旅游建設項目的長遠發展方向指明了方向。隨著政府相關政策舉措的全面落地,貴州省區域旅游整體發展投資環境等必將因此得到進一步提升和優化,資金、用地、人才智力等諸多要素勢必在貴州省旅游項目產業化建設中發揮出更為獨特的優勢。這些均將在促進貴州省片區培育新興旅游服務業市場主體、盤活優質旅游土地資源價值等方面起到有力的戰略推動作用。
通過SPSS數據分析出了貴州省各地州市與其所對應年份之間的相關性。由計算結果得出(見表3),近五年Pearson系數為0.574、0.617、0.748、0.705、0.708,而且兩者之間趨勢的正相關性隨時間的增加逐漸增強。從前兩個統計階段對比來看:2017—2018年旅游景區增長數量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總量的總水平基本上呈現著無正相關關系的狀態,由此可見在此階段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于旅游景區的發展沒有影響。2019—2021年景區數量增長率與景區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總體水平增長率逐漸縮小呈正向相關性,由此可說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于景區數量變化的影響力隨著旅游市場的不斷調整而逐漸提高。

表3 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數量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性
區域交通條件在旅游景區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交通設施體系的逐步完善能促進該地區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同時也大大制約和影響著區域旅游行業發展提升的總體速度。交通條件設施的優劣將成為衡量各國旅游業是否發達的一種重要標準。貴陽市、安順市等中部城市位于貴州省的交通樞紐區域,交通體系較為密集和完善。眾多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主要分布在貴州省中部交通便利地區。交通條件出行的便捷性將是整個景區發展分布格局的首要影響因子,交通設施可為整個景區后續的旅游規劃建設和發展提供基礎條件,景區交通的快速協調發展必然帶動其他地域交通情況的迅速改善,兩者必須相互影響、配合、促進。
2017—2021年貴州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數量大幅增長,且相鄰5個旅游時段之間的最優鄰近指數范圍為0.761~0.875,均價小于正負1,說明貴州省的旅游時段景區空間結構已呈高度集聚型;景區核密度將隨著游覽時間周期的逐漸推移,由外圍貴陽市不斷延伸向景區中部四周區域,呈"餅"狀迅速擴散,同時可能出現3處以外圍貴陽區、周邊安順區域和中心遵義地區為空間核心特征的區域高密度集聚帶景觀;旅游景區總體空間結構演化的特征一般表現為呈東北—西南走向;旅游景區開發的經濟時空演變的影響因子主要是旅游資源要素、地形地貌方面,而交通條件狀況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外部因素也間接影響著景區密度。
1)各旅游景區主動與高校合作,深挖鄉土特色文化。由各地旅游行政部門主導,評選出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形成以貴陽市為中心,其他地州市散點分布的旅游景區空間格局。
2)大力扶持發展生態體驗式健康旅游,發展培育好特色民族文化、康養生態旅游等產業,構建好能形成觸感、可持續記憶體驗的生活場景,以增加游客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度為消費導向,強化本土文化賦能、大數據科技創新,逐漸有效擴大省內外游客組團入黔旅游規模,持續、大幅提升貴州省本省普通游客團體在貴州省的總體消費水平。
3)因疫情的影響,很多景區經營不好,景區道路、觀景臺等有所損壞,因此需要修繕旅游景區的道路、住宿等基礎設施,以服務游客為中心,使游客得到更加完美的旅游體驗。同時繼續通過網絡發放電子消費券,吸引外省客源,擴大旅游的影響力。
4)加大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聯合各地高校相關專業,組織有關專家開展旅游景區現狀調查,分析各地州市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