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寅愷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安徽 合肥 230051)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1]。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根基,也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鄉村產業發展基礎不穩固,鄉村產業發展的資金缺口無法依賴農村自有資金填補,同時間接融資“限制多、成本高”的缺點無法滿足“三農”對資金的需求,鄉村產業的發展動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約[2,3]。為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多層次資本市場助力,多維度產業資源對接[4]。因此,研究分析當前資本市場在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存在的困難和不足,對于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農作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坐落于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縣域面積約2040km2,常住人口約43萬人。作為上海期貨交易所結對幫扶的對象,自2013年以來太湖縣積極利用資本的力量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追求產業培育與可持續盈利,推動了當地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促進了鄉村產業振興,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根基。
太湖縣緊緊搶抓企業上市“綠色通道”政策機遇,通過引入金融活水推動特色產業形成產業集群,截至目前,太湖縣縣已形成上市2家、上市輔導備案1家、上市后備企業10家,省股交中心掛牌企業160家的“上市板塊”發展格局,數量位居全省前列。同時,太湖縣積極與證券機構合作,充分發揮證券機構指導作用,推薦縣域90余家“六種四養”特色農業產業的相關企業赴安徽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農業板掛牌,爭取了900多萬元的政策獎補,此外,證券機構還幫助太湖縣發投集團啟動推進了企業債發行工作,提高了企業抵抗市場風險能力。2019年,上海期貨交易所與太湖縣共同開展利用期貨市場發展茶油產業的調研,經過充分論證,上期所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一份《關于在太湖縣開展茶油期貨交易的可行性報告》以及一份《在太湖縣設立茶油交割倉庫的可行性調查報告》。同時,上期所為太湖縣茶油產業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規避價格風險等方面進行了專業指導和培訓。此外,上期所向期貨公司發出倡議,號召期貨公司自愿參與對太湖縣的幫扶,迄今全國已有超40家期貨公司與太湖縣政府簽訂了幫扶協議。通過“一司一村”幫扶,這些期貨公司向太湖縣山區的非貧困村共投入1000多萬元,幫助其發展產業,這其中包括了茶葉、香菇、雷竹、小黃雞、小黃牛、稻蝦共養等各類特色種養殖項目。部分期貨公司還為太湖縣中大型養雞企業提供了雞蛋保價服務項目。
太湖縣著眼長效脫貧,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主動對金融幫扶政策進行優化調整,多措并舉開展精準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太湖縣積極在貧困地區開展“保險+期貨”,場外期權等業務項目,幫助貧困群眾實現穩定收益。在江河村試行發展的苗木花卉和石斛產業,鮮茶的收購一項讓太湖縣當地群眾穩定增收40多萬元,石斛一項年產值達140萬元,每年能給村集體增加15萬元左右的收入。太湖縣強力推進資產收益扶貧民生工程項目建設,以資產收益權為紐帶,規范、穩步、有效推進資產收益扶貧民生工程各項工作。太湖縣自脫貧攻堅戰略實施以來累計投入資金1163萬元,開展資產收益扶貧18個村,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660人,投資完成率100%。
太湖縣以政府產業引導政策為依托,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產業投資基金,通過“雙招雙引”,太湖縣引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立華牧業,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和“八統一”全方位服務帶動480戶農戶發展肉雞產業,2021年商品雞銷售量達到2460萬只,銷售收入5.84億元,合作農戶達6500萬,戶均收入達到15.37萬元。為了鼓勵合作農戶擴大養雞規模,提高雞舍建設標準及自動化水平,緩解農戶資金壓力并鼓勵農戶與公司長期合作,公司向合作農戶提供建棚補貼款和農戶借款,公司為農戶提供融資擔保,撬動了3.6億元社會資本發展鄉村產業。太湖縣充分利用國元證券等金融機構的財富管理行業優勢,為區域內農民提供更廣闊的金融投資渠道,為農民群眾資產保值增值做好服務。
農村中小企業直接融資觀念落后,對外部資本投資積極性不高,企業對于融資的渠道認知只有銀行貸款,對資本的理解與認識不夠。調研中發現,一些企業對資本市場介入后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有所懷疑,一些企業對資本市場介入后對企業股權的稀釋有所顧慮,擔心股權多元化后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權。同時,政府平臺公司未打通直接融資通道,相關融資概念與專業能力不足,造成企業債券發行工作推進較慢。鄉村企業通過上市等方式獲取直接融資的規模有限。截至2020年末,A股上市公司注冊地址在鄉村的公司僅有114家,這些鄉村企業的首發募集資金共598億元,占所有公司首發募集資金的比重僅為1.4%[5]。同時,政府平臺公司未打通直接融資通道,相關融資概念與專業能力不足,造成企業債券發行工作推進較慢。
農村資本投資缺少組合效應、集成效應[6]。當前農業資本投資方式較為簡單,沒有形成“直接+間接融資”的組合、集成效應,無法解決農民分散、農村產業規模小等問題。同時,縣域金融結構不夠豐富,中小微企業獲取貸款能力較弱,銀行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不夠。太湖縣目前有9家商業銀行,鄉鎮基層網點50個,除農商行、農行、郵儲銀行、江淮村鎮銀行外,大部分銀行在鄉鎮沒有網點,農商行成為了面向農村進行貸款的主要金融機構。同時,當前的信貸管理體制依然偏向于“資產抵押”,鄉村企業想要從商業銀行貸款需要有足量的抵押物,然而鄉村企業抵押物少,抗風險能力差,信用等級低,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7]。農村資產證券化程度低。當前鄉村資產證券化相關制度、法律、政策等缺乏保障,導致金融機構介入鄉村資產證券化的程度不深。特別是對于一些相對貧困地區,大部分鄉鎮屬山區,受限于縣域地形特點,山區地形復雜,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土地規模化程度較低,資源稟賦不足,要素流轉不充分,鄉村資產證券化的條件先天不足。因此,鄉村資產證券化程度不足。加上地區缺少鄉村資產證券化相關制度、法律、政策等保障,導致金融機構介入鄉村資產證券化的程度不深。
資本市場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程度不深。農戶信用信息較為分散,較為全面的農戶信息采集難度依然較大。目前各類金融采用相對獨立的信用采集方法和管理模式,農戶的信用數據和評價結果在不同地區間還未實現互通互用,特別是農戶相同的信用評價結果在不同的金融機構間仍存在利率、貸款限額等金融服務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戶參與信用評價和數據采集的積極性。此外,由于多數農戶的受教育水平較低,其法律意識淡薄,對于防金融詐騙,防高收益理財風險,遠離非法集資的意識也亟需加強。同時,農村金融機構的信用管理和財務管理制度也很薄弱,不少從業人員缺乏防范金融風險的相關知識,風險防范意識淡薄,也加大了農村金融機構風險發生的概率。
鼓勵群眾參與資本市場,政府可同金融機構合作組織開辦經濟金融夜校,面向基層公務員和私營企業業主,宣講傳播金融實務知識、資本市場理念和最新方針政策,普及金融專業教育,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在企業家范圍內,反復深入地宣傳解讀,對接資本市場的重要意義和相關扶持政策,定期舉辦“金融宣講”,在廣大群眾中,主動深入村級、社區、街道、學校等地,向老百姓宣講各類金融知識,預防各類金融詐騙,加強自身合法權益保護。全面提升政府和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的意識和能力,特別是注重提升政府中層干部、基層公務員金融素養,在服務中向企業家滲透,培育其參與資本市場的動力,助推資本市場深度參與鄉村產業振興,堅持“用市場邏輯謀事、用資本力量做事”。
分類推進企業上市,政府及金融機構以縣域為單位做好對農村中小企業的充分調研,對于不同主營業務、運營規模的企業進行分類,在充分尊重企業家意愿的基礎上,幫助企業選定國內主板、中小板、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以及海外市場等作為上市目標。對具有上市潛力的農村中小企業,邀請專業保薦機構,如證券公司協助開展企業上市品牌建設,打造資本市場本土品牌,不斷擴大鄉村地區資本市場影響力[8,9]。對于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中小企業,受制于其公司規模、財務狀況等,可以加大在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等的投入力度。對于有意愿上市和正在進行上市輔導的企業,鼓勵政府部門針對性出臺資金專項補貼,減輕相關企業在IPO全過程中的成本負擔。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充分吸收企業家的建議,實施后要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及時評估,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建立“一企一策”上市制度,政府部門主要領導要主動掛帥,幫助企業協調解決上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發展農村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產品。創新以應收賬款、信貸資產為核心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積極推廣正向保理ABS、反向保理ABS、票據收益權ABS等產品。盤活農村要素市場,加快土地資產證券化進程。鼓勵商業銀行、證券公司、評級機構、信托公司等積極參與農村土地資產證券化,探索建立土地銀行,支持農業規模化發展。如,可以在土地流轉初期幫助專業大戶、家庭農產、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付土地租金、土地信托手續費等;在土地流轉中期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基礎設施、勞動人員投入等提供資金支持;在土地流轉后期為新型農業主體的數字化轉型、科技投入等提供資金支持。明確關于農村產權的相關法律及解析,鼓勵各種農村產權的權證化和資產化,增加農村地區實際可交易資產的數量、種類,積極創新交易形式。加強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構建產權交易相關數據庫,保障交易信息安全。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在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生態保護、面源污染治理、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等鄉村綠色產業領域,積極拓展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及其組合。
要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積極與各級基層治理組織互動,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的創建和評定工作,根據評級結果,設計差異化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開展失信聯合懲戒,提高農戶的信用意識。探索農村地區公共信用數據的開放共享,保障農戶信用信息安全,充分發揮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作用,并與相關金融機構在農戶信貸等方面進行合作,提高主體信用在農村的市場約束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法面對面”法治宣傳活動,正確引導農村居民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要加強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隊伍建設。對不同的農村金融機構,要采取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和體系。對農村金融機構的人才體系建設進行深化改革,嚴格控制從業人員的職務權力,防止濫用職權的現象發生,同時定期對員工進行專業化培訓、輔導,提高機構工作人員的金融素養,以快速適應當前不斷發展的金融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