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獨立》雜志網站2月14日文章,原題:抱緊對手一為什么我們需要對中國政策進行微妙的轉變? 印度政府目前允許更多中國供應商在印設廠,這是正確的策略。而以前,新德里對中企投資持強硬立場。筆者以前認為印度應拒絕中國利用印度的商機,以使對華貿易逆差縮小。現在,在許多方面筆者希望我們與中國打交道時要更加細膩。是的,想法變了。盡管個人層面上,筆者盡量避免購買中國品牌,但往往無法避免,國為中國產品和零部件在幾乎所有制成品中普遍存在,尤其是電子硬件。
據彭博社報道,印度已初步有條件地批準了蘋果公司的一些中國供應商在印度進行生產。這標志著印度改變了早期不惜一切代價拒絕中國投資的政策。過去,許多自由貿易經濟學家反對對來自中國的進口設置更多障礙。而一些安全專家則主張印度降低對華貿易關系,以避免助長中國對我們的貿易順差。我們需要做的是今后5到10年逐漸減少中國在我們貿易關系中的比重。但目前,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試圖懲罰中國,反而會導致印度遭受更大損失。這是跟自己過不去,好比割了自己'的鼻子甩到自己的臉上。原因如下:
首先,要成為自主的制造業目的地,印度需要至少五年實施與生產木聯的激勵計劃,,以建立全球規模。這有賴于我們物流成本的改善。在此之前,印度的制造業不會具有全球競爭力。印度的中長期戰略不應該是依賴“中國+1”,而應該是“印度++”。也就是說,無論是否有中國,人們都能看到把制造業設在'印度的優勢。
其次,若不打造像德國那樣的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就不可能實現競爭規模。這類企業不是指體量,而是創新和產生自己的知識產權的能力,還有獲得股權和資本的能力。在一些行業(例如汽車),印度擁有相當強大的中小企業,但電子等以規模為導向的制造沒有。而中國是在制造業擁有體量和規模的國家,已打造出一支成功的中小企業大軍,這些供應商已是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從中期看,允許中國的中小企業在印度投資,我們會獲益頗豐。這將為印度中小企業崛起創造條件。
第三,印度對華貿易逆差增加,應被視為對華政策的一個特點,而非失敗。至少未來五年內,我們仍需要中國的制造技術。
因此,我們需要細膩的(對華)政策——與中國公司合作,同時在國防領域高度戒備6印度還須通過較小的反擊行動表明我們的不滿。總之,今后10年,印度須不動聲色地籌劃,輕聲細語,利用中國的優勢來提高我們自己的力量。▲(作者B?賈甘納森,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