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學(xué)東
饑腸轆轆時,能有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撫慰身心,是非常讓人有幸福感的。20年前,在我老家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農(nóng)村面店多以地名、人名為主——河北饸饹、河南板面、青龍抻面……其中,丁記抻面館讓我念念不忘。勁道柔韌的抻面下到鍋里滾一滾,煮到軟硬剛好迅速撈出,牛肉片塊頭大,味道和牛肉湯相輔相成,沒有異味,只有肉香。再加上碧綠新鮮的香菜、火紅艷麗的辣椒油,更美味了。
抻面有嚼勁,面條掛湯,葷素搭配,色香味俱全。湯與面味道相融,嗦著吃爽滑,面香、肉香愈發(fā)濃郁。這是一碗中國北方面的自然法度,屬于美食智慧,舌尖上的人文哲學(xué)。
面條熱氣沒散,小麥香和面條特有韌勁,碰撞出饞蟲。雙手端碗,小心吹開表面薄油,慢呷細品牛肉湯,眉毛差點兒鮮得掉下來:馥郁芬芳的麥香味,濃厚臻醇的牛肉味,雋永綿長的花椒味,從舌尖到口腔到咽喉到肺腑到腸胃,瞬間喚醒每個毛孔、每寸肌膚沉睡的記憶,撥動回頭客的心弦。丁記抻面館是秦皇島面食愛好者的天堂,很多周邊縣市的人驅(qū)車來這里,只為這碗面,那是對美食的虔誠、執(zhí)著與奔赴,唯有真愛與信仰能媲美。
秦皇島市是京津冀的后花園,許多背井離鄉(xiāng)的河北年輕人,在北京、天津鋼筋混凝土的叢林里,在商海仕途的摸爬滾打中,卻身無所寄,心無所安。夜深人靜、午夜夢回時,他們總是想見蔥油拌抻面,煮好的面往碗里盛,再裹滿秘制的蔥油,上面撒上蔥花、花生、煎蛋,一拌開,面條均勻染上“顏料”,隨熱氣飄香。抻面凸顯蔥油的滋味,入口層次鮮明,嘴里被蔥油辣味、香味占據(jù),一口接一口,而表皮焦脆的煎蛋里面是溏心。凡讀過葉圣陶先生《多收了三五斗》都認(rèn)識“糶(tiào)米”,凡去過陜西省都認(rèn)識“BiángBiáng面”,凡吃過抻面的沒有一個不為“抻”字牽腸掛肚。
中國吃面史與麥?zhǔn)蚍N植史一樣悠久。如今,各省幾乎都有面的“代表作”,如山西刀削面、河南燴面、廈門沙茶面等。不過,離開原產(chǎn)地,翻山越嶺到其他地方“謀發(fā)展”的面,只有抻面,它從山東福山保持原汁原味地來到河北秦皇島。
“碗里乾坤大,面里天地寬”,無論走多遠,走多久,每個游子念念不忘的都是家鄉(xiāng)的一口美食。于是,我在中國南方也制作了一碗抻面,原料簡單:中筋面粉、食鹽。做法步驟也很簡單:第1步,中筋面粉中加入1克食鹽。第2步,一點點加入清水,把面搓成雪花狀。第3步,手蘸少量清水,把水揉進面里,揉均勻后再次蘸水揉勻,反復(fù)多次,直到把面團揉滋潤,硬度和餃子面差不多。第4步,醒面20分鐘后再次揉制,把面團揉成長條形。第5步,像疊被子一樣把面團兩邊向中間疊,繼續(xù)揉,反復(fù)5次,把面團揉光滑。第6步,面團平均分成滾圓3份。第7步,搟成1厘米厚餅狀,兩面均勻涂抹食用油,蓋保鮮膜再醒20分鐘。第8步,醒好面餅后,切成約1厘米粗的條。第9步,取一根面,兩手捏兩端,均勻用力把面抻長。第10步,把面對折后再次抻長,直至抻到滿意粗細后下鍋。第11步,一邊抻,一邊煮,煮熟撈出,放溫開水中過一下,防止面坨。我隨意準(zhǔn)備澆頭,最愛的還是老家的牛肉和湯頭。
心同此情,情同此理,抻面帶來的身心愉悅,只有胃懂得,只有心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