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陸曉如/董 喆 楊 陽
以管理創新賦能,長慶油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科技興企,長慶油田不斷釋放“三低”油氣藏,不斷開辟油氣增儲上產新戰場。而不斷突破“三低”油氣藏效益開發的極限,離不開中國特色現代化“油公司”管理模式下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的深刻變革。
這種變革以價值為導向,深刻賦能,成就了長慶油田規模速度和質量效益的雙贏,并不斷推動長慶油田走向一條質量更高、結構更優、動力更足、效益更好的低成本可持續發展之路,擁有源源不斷的高質量能源保供的巨大能量。啟動全面質量管理模式,筑牢高質量發展堅固基石。
2022年6月29日,天津產權交易所里,長慶油田同欣科技增資擴股項目成功摘牌。
長慶油田與長城資產、四川越盛三方,共同見證了中國石油首個以增資擴股形式引入外部投資者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見證了長慶油田廠辦大集體改革的全面完成。
“在發展過程中,長慶油田始終圍繞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適應國家油氣戰略需求,緊密結合油田的實際,加大重點領域創新攻堅和改革賦能,著力推進‘油公司’建設。”長慶油田執行董事、黨委書記何江川說。
主動求變,從打造精簡高效的組織架構體系,到優化業務結構,到機構編制的標準化改造和規范化管理,長慶油田的“油公司”模式基本成型——
機構編制更加精干、管理層級更加扁平、運行管理更加高效,高效組織架構基本形成;傳統的采油(氣)廠—作業區—井區—班組演變為數字化管理的三級運行模式,目前更是實現了無人值守的兩級運行模式,勞動組織模式運行順暢……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以來,長慶油田堅持系統思維和問題導向,推動“油公司”模式建設全面發力、多點突破。同欣科技增資擴股項目即是長慶油田蹚改革深水區,打造的廠辦大集體改革新樣板。
“我們創新提出‘增資擴股方式’的改革思路,形成資本、資產、資源的有效結合,探索通過增資擴股模式升級長慶油田產業鏈。”何江川說,“同欣科技作為做強做優油田產業鏈價值鏈、推進企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對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具有重大意義。”
當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長慶油田提交了一份96項任務全部完成的優秀答卷。與此同時,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獲得了44項成果。
將改革創新作為動力引擎,我們可以看到,以歸核化布局、市場化運作、一體化集成、數字化轉型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現代化“油公司”,已經在長慶油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過去,業務結構“大而全、小而全”。現在,以歸核化布局,集中優勢求突破,優化結構提效能,盤活存量去包袱,把資金、技術、人力資源投入到勘探、開發及新能源三大主業,將輔助業務讓位于社會市場。油氣主業單位占70%、生產輔助單位占20%、后勤保障單位占10%的“721”業務結構布局基本成型,并向“820”業務結構布局邁進。
過去,油氣上產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現在,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開創多方資源共建大油田新格局,構建了多個主體共同參與、平等競爭的市場格局,匯集了數倍于自身的建設力量,吸引近5000家企業、20多萬人共同參與油氣田建設。從工程建設逐步延伸到科技攻關、人才服務、物資供應、交通運輸等方方面面,形成了全鏈條協同、多業務共享的大市場機制。值得一提的是,與法國道達爾公司進行戰略合作成立蘇里格南作業分公司,雙方聯手技術攻關、管理升級和數智轉型,成為中國石油對外合作典范。
過去,勘探開發、生產經營、產銷儲運等流程各管各的一路。現在,通過一體化集成,將各流程高效銜接,相互配合、相互推進、融合發展,加快資源向儲量轉化、儲量向產量轉化、產量向效益轉化,提高運行質量效率。
過去,翻山越嶺巡線全靠兩條腿,抄錄油水井數據全靠一雙手。現在,數字化轉型下,分散在大漠深處、梁峁之間的12萬口油 氣水井、2800座站庫、8萬公里管線及上百萬臺生產設備裝進了計算機,接入了互聯網,實現了自動操控、遠程管理和智能指揮。
全力打造以價值創造為核心的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全面提升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中國特色現代化“油公司”模式正在不斷提升長慶油田的內生動力活力。



▲長慶建成我國第一個數字化油氣田,生產更安全高效。
“中國陸上最大的整裝氣田——中國石油長慶蘇里格氣田,日產天然氣突破1億立方米,成為我國首個日產天然氣突破1億立方米的整裝大氣田……”2022年12月11日,這條新聞刷爆各大媒體平臺。
而回想蘇里格氣田開發之初,長慶油田以井均投資1300余萬元建成28口井,試采5年攏共就獲得3億立方米的吝嗇產量,讓這個我國首個探明儲量超萬億立方米的大氣田,陷入了只是看起來很美的尷尬境地。
儲量巨大,卻是世界罕見的致密氣。高成本、低產出,效益為負數,何以為繼?
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路來!
長慶油田創造性地運用技術集成化、建設標準化、管理數字化、服務市場化的“四化”低成本開發戰略,探索出“六統一、三共享、一集中”的全新管理模式,解決了開發蘇里格氣田資金、裝備、技術、隊伍等問題,將單井綜合成本由1300余萬元控制到了800萬元以內,建設速度提高了40%。
從傳統建設模式破題,創新油氣生產方式,打破了束縛蘇里格氣田開發效益的枷鎖,讓低品位氣藏釋放出了巨大能量。2012年,蘇里格氣田以135億立方米的年產量,成為中國最大的整裝氣田。

“近年來,長慶油田進一步優化蘇里格氣田水平井布井模式,建設致密氣高效開發示范區,實現了蘇里格氣田從低產多井向少井高產的跨越,采收率從20%提高到35%。現在蘇里格致密氣產量占長慶氣區天然氣年產量的一半以上。”長慶油田副總經理王振嘉說。
創新油氣生產方式,長慶油田改變的不只是致密氣的命運。
在長慶油田頁巖油示范區,投產初期的平均單井日產量達18.6噸。這在國外同行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長慶油田的陸相頁巖油相比北美地區的海相頁巖油,儲層薄、壓力低、滲透率更低。把藏在比頭發絲還細50倍的縫隙里的油采出來,傳統的開發方式必然是高成本的。”長慶油田頁巖油開發分公司經理馬宏說,“創新開發模式是實現低成本的關鍵所在。”
一種全新的頁巖油開發模式在長慶油田悄然崛起。
運用大井叢、水平井、立體式、工廠化模式,統一采用大平臺水平井組,水平段在地層橫向穿越,以最少的地面占地控制最大程度的地下儲量;砍掉原有生產流程中的集輸站、計量站、增壓站、注水站,顛覆“三低”油田注水開發的歷史……長慶油田建設百萬噸頁巖油產能減少了80%的用地,用工總量只相當于傳統模式的12%~15%。
基于貫穿設計部署、產能建設和生產運行等全階段、全周期的平臺化管理新模式,華H100平臺部署了31口水平井,地面占地30畝,在地下實際開采儲層輻射面積4萬多畝。開發億噸級油田用10個這樣的平臺就可解決,而傳統方式要打2000多口井,使用數百個井場。
非一般的集約開發模式,凝結著長慶油田數十年低成本發展非一般的努力。
首個被中國石油命名為模式的“安塞模式”,簡化地面生產流程,大幅降低建設成本;“靖安模式”推行優化布站,大幅減少接轉站數量;“西峰模式”使地面建設水平越上新高度;“靖邊模式”簡化集輸工藝流程大幅縮減投資……
“長慶始終強調效益勘探、效益開發。低滲透、非常規資源的底子差,效益從哪里來?根本出路在于低成本。把低成本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堅持低成本發展不動搖,長慶油田創造了‘三低’油氣藏低成本開發的典范。”何江川指出。
將高成本挑戰變為低成本優勢、高質量發展成果,在轟轟烈烈的低滲透革命中,縱使歷經兩輪低油價的磨礪,長慶油田依然實現了規模速度和質量效益的雙贏。
探索從未止步,超越永無止境。長慶油田的油氣生產方式在變革,管理方式同樣在變革。
近萬口油氣井的生產管理,只需要一部手機;方圓幾百公里的油氣井巡檢,只需要一架無人機……
一幕幕看似科幻的場景,已經在長慶油田成為現實。
這源自長慶油田不斷探索“數智革命”的新方法、新機制,推動全生產鏈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
早在2003年,長慶油田便啟動了數字化建設。2012年數字化覆蓋率已達到80%。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長慶油田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推進‘數字長慶、智慧油田’建設,致力打造實時感知、透明可視、智能分析、自動操控的智能化油氣田,推動企業改革發展駛入快車道。”何江川說。
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長慶人集成創新應用信息傳輸、數字調控、智能控制、遠程監控等600多項先進技術,建成了國內最大的油氣生產物聯網系統,油氣水井數字化覆蓋率98.2%、場站100%;建成覆蓋90%以上生產區域的光傳輸骨干網絡,具備“千兆到廠、百兆到作業區”的網絡通信能力;部署了夢想云與區域數據湖……
將信息技術嵌入油氣田建設、生產、管理的關鍵環節,長慶油田以此拉動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向新型工業化轉型。
建成的國內首個工業化應用的油氣藏研究與決策支持系統,地上地下一體化協同研究,三維地震智能化應用、測井大數據智能解釋、油藏智能診斷與預警等,讓地下的油氣資源看得見、摸得著、管得好。
在開發領域,“長慶油田共實施氣井智能柱塞、智能泡排、智能間開等智能排水采氣措施9600余口,其中2022年實施2200口,年累計增加采氣量23.5億立方米。”長慶油田數字和智能化事業部工程師丑世龍介紹說。
將數據觸角延伸至生產經營的神經末梢,大調度、大集中、大監督的新模式,打破地理邊界,全面構建采油氣單位廠—作業區—中心站三級管理模式,油田扁平化、精益化管理方式實現革命性重塑。盡管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長慶油田的用工總量始終保持在7萬人以內不變。
從場站無人值守到油氣井智能優化生產,從作業可視化監控到智能裝備應用、人財物精準管理,一條特大型油氣田企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的現實路徑,打破了時空與地理的界限,給一線員工帶來了極大的幸福感。
“長慶油田工作區域高度分散,管線長、站點多、路程遠。剛進廠時,最頭疼的就是去井場。夏天40℃高溫的戈壁上看不見一棵樹,冬天下大雪也得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去。”長慶油田采氣一廠作業二區綜合大班員工楊永輝回憶說。
現在,千里油氣區的12萬口油氣水井、2800多座站庫、8萬公里油氣集輸管線,集中在“油田大腦”的智慧管控下自動操控、遠程管理和智能指揮。他只要坐在視頻監控室里動動鼠標,就能準確掌握氣井的各項生產數據,藍領變白領。
此外,率先建成國內油氣田無人機巡線、機器人智能巡檢示范區,天上無人機、地上機器人的巡檢模式,解放了一線員工的眼手腳;三縱、三橫、多環的信息網絡,跨越黃土荒漠,架起了一座輻射全盆地的橋梁,為6萬余名一線員工牽起了一條條親情熱線……
自動操控,增產不增人;遠程指揮,決勝千里之外。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關鍵的長慶特色“油公司”模式,驅動油田管理模式深刻變革,積蓄了油氣當量持續攀升、用工總量保持不增的發展優勢。
數字與智能的交互,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生產方式、管理模式加速向新型工業化轉型,正在全面激發長慶油田的生產經營創效潛能,正在推動這座世界級新型現代化大油氣田向著世界一流日益靠近。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長慶油田將持續把高質量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的基礎之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爭實現低滲透油氣資源開發利用更大發展。”何江川表示。
山水萬程,步履不停。面向2023年,長慶油田的中心任務是建設世界一流大油氣田。新征程上,長慶油田從過去一年的創新改革實踐中找思路、探新路,將134工作路徑上升為134發展方略,始終貫穿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一條主線,協同推進資源勘探、油氣開發、新能源三大主業,持續強化改革創新、提質增效、風險防控、凝心聚力四項保障,向著建設世界一流的中國式現代化大油氣田不斷邁進。